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第108节

【厭迣 /亅説尰 啭立占?㈨ ④ 八 З 二 肆 ○ ㈨②】

  制盐这件事情,说起来只是上嘴皮碰一碰下嘴皮。

  然而落实到实处,那就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朱棣打算将所有制盐的事情,由他们老朱家承包了。

  至于其他的贩卖之类的工作,才交给外面的商贾。

  可问题在于,你老朱家想要承包这么多钱,户部可不乐意啊!

  不止是户部不乐意,其他五部也不怎么乐意啊!

  你朱老四要改革盐政,大家伙可以配合你,但你不能一点渣渣都不给外人吃啊!

  商量好的,制盐厂是归于朝廷,你现在要收到老朱家手中?

  那我们能配合你?

  正面对抗圣旨,大家确实不敢。

  但是阴奉阳违、卖叫不卖力的胆子,大家还是有很多滴!

  具体的结果就体现在,直到今天,大家伙还没有将各个手续办理完成。

  “这帮文人真是无耻!无耻又无赖!”朱瞻基愤愤的说道。

  他办事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想要弄点气运功德之类。

  朱瞻堪已经告诉他们气运与功德的妙用。

  而且在气运金龙获得加强之后,获得气运与功德的难度相比较之前,已经有所降低了。

  朱瞻堪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道:“文人怎么样,你不是早就领教了吗?搞经商司不就认识到文人的嘴脸了吗?那个时候,你还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大利益呢。”

  朱瞻堪抿了一口茶叶:“接下来,只要再拖延几个时日,他们便可以上表,说制盐工作做的不行之类的,不过话说回来了,制盐全都掌握在咱们家手中,确实有点不太靠谱了。”

  “别看文人都说什么商贾是贱业,可整个应天府的商贾,几乎全都有官员的背景。”

  “盐政这么巨大的利润,怎么可能放过?”

第115章 文人之势

  朱瞻基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朝廷对待他们已经很是优厚了,可他们还是不知足!”

  朱瞻堪摇了摇头道:“光是功名免税就够他们吃一辈子了。”

  所有人都在说官员的俸禄很少。

  明代官员俸禄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少。

  可问题在于,谈论一个工作,不能观看俸禄多少啊!

  不说,各个层次官员自带着不小的权力。

  单单是一个功名免税的制度,便带给了众多举人巨大的便利与好处。

  通过功名带来的免税政策,举人老爷们可以接受别人寄托的土地,从中赚取差价。

  更厉害的,甚至等个几年、十几年,便有机会直接将土地低价买进来!

  “功名免税?难道我朝对待官员真的很优厚了?”朱瞻基说朝廷对待官员很优厚,只是随口附和而已。

  其实在众多人孜孜不倦熏陶之下,朱瞻基其实也觉得官员们的日子过得好像确实有点苦。

  不得不依靠贪污来赚一些钱财。

  朱瞻堪一愣,他还以为老大哥看清楚官员获得好处的本质了。

  没想到老大哥只是随口附和一声啊!

  “当然了!就凭借考取功名之后,可以得到免税之权来说,哪怕他们不入职,都足够很好的养活自己以及后代!”

  老大哥还是有些不解的问道:“免税之权?他们怎么依靠免税之权获取财富?免去的赋税也不多吧?”

  差不多?差多了好吗?

  洪武年间,免税的特权其实并不多。

  因为洪武年间根本没有经历过几次科考。

  洪武三十一年的时间,仅仅是有几次科举考试而已。

  录取的人数也少,除了有一次录取了四百多人之外,其他几次科考录取的人数也就是几十人到二百余人不等。

  像是永乐年间的几次科举考试,几乎每一次都是几百号人。

  而且洪武年间,文官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

  流动性比较强,不少人会获得地府参观票,没有返程票的那种。

  这种官员,三族、九族还剩下多少人,那都是个未知数。

  更别提什么免税的特权了。

  因此,在洪武年间,所谓的免税问题压根就不存在。

  贪污六十两,就要被剥皮了!

  你敢钻免税的空子?你有几个三族啊!

  但是到了永乐年间就截然不同,依靠靖难上位的朱老四,给予文人的优待太高了。

  而且太祖规定的每个人有多少免税亩数,在永乐朝开始,逐渐扩大。

  朱瞻堪思索片刻,简单道:“最简单的方法,朝廷规定,三十税一。”

  “大哥,如果你是农民,我告诉你,只要你把土地放在我这里,只需要交四十税一,或者还是交三十税一,但是那些收税的小吏,不敢给你找麻烦,你愿不愿意把土地放在我这里?”

  朱瞻基点了点头:“当然愿意了!少缴税或者不受刁难,那都是好事啊!”

  他恍然大悟道:“原来这就是通过免税赚取钱财的方式啊!”

  转而朱瞻基又疑惑起来,:“不对吧?三十税一,这才多少赋税啊!那钱财算起来也不多啊!”

  他倒不是真的计算过了,而是觉得那样的赋税要是很多,他那缺钱皇爷爷早就下令削减免税政策了。

  朱瞻堪欣慰的看了看老大哥,颇有一副傻儿子长大了的感觉。

  “从道理上来说,确实像是你说的那个样,三十税一收上来的钱财也没有那么多。”

  “按照规定,举人可以免去400亩田地的赋税,一亩田地的产量大约2-3石粮食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举人每年可以拿走大约30-40石的粮食!”

  朱瞻基用手指头不停的摆弄着,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差不多。

  于是他点了点头认可道:“确实是这样,这样算来,按照最多的四十石粮食来算,也不过是几十两银子罢了。

  一年的时间,才几十两银子,也就刚够用来读书吧?”

  朱瞻堪摇了摇头,看来老大哥的修行还是有点浅薄啊!

  “账算得没错,但是这只是按照大明律来计算的账目而已!”

  朱瞻基有些不解的问道:“按照大明律计算难道不对?”

  “大哥,你可知道,太祖定下来的税收规定?”

  朱瞻基点了点头:“知道啊!规定税收三十税一,就算有些许吏员刁难,恐怕最多也就是二十税一,甚至十五税一吧?”

  朱瞻堪笑道:“大哥,你忘了说了,太祖可是还规定了每年农税的收入了!每年进账的粮食农税,规定在二千七百万石粮食左右!”

  “粮食的来源就是土地,土地越多,粮食越多;粮食越多,赋税越多。”

  朱瞻基点了点头,有些不明觉厉。

  “然而,在免税政策的辅助下,土地,或者说需要交税的土地已经减少了!”

  朱瞻基瞬间明白了问题所在!

  双眼无神的顺着朱瞻堪的话说下去。

  “需要交税的土地减少了,可是每年的赋税还是有固定的数字!”

  朱瞻基语气一滞:“所以说,多余的赋税还是要从同县的老百姓身上出。”

  “没错!”朱瞻堪接话道:“按照三年一考,一个举人能占据400亩田地,迄今我永乐朝已经开办了足足三次科举了,如果某个县内,出现了几个举人,再出现几个高品级的官员。”

  “当地的老百姓,至少会变成十五税一,如果再加上某些小官小吏的压迫,恐怕其中的税收猫腻还会更多。”

  朱瞻堪感慨的说道:“这也是很多朝代,最后灭亡的原因。”

  “士绅官老爷,将土地收到自己手里,而且他们还不用纳税,而国家总归需要赋税,最后得劲结果就是不断的压迫那少数的老百姓!导致老百姓承担的赋税越来越高,直到养活不起自己....”

  “那就到所谓的改朝换代了吧。”

  朱瞻基被朱老六的话有点惊住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功名面试政策,居然还牵扯出来大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了!

  朱瞻堪继续道:“这就是文人一直以来依靠的大势,所谓耕读传家不外如此。”

  “不过,与其说是耕读世家,不如说是什么土地世家比较好。”

第116章 哥几个全都不顺利

  朱瞻基毕竟还是比较年轻,还觉得自己能够无畏风险。

首节 上一节 108/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召唤无敌:老婆为我打江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