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第89节

  今天他看到的岭南,看到的海康,给他独特的感觉,明明他知道这里是岭南,但是在他眼中,这里就是大唐最为繁华,最是人间仙境。

  这里的百姓,看到的各种新奇之物,不断冲击着他的内心,让他有一种,长安甚至都不如这里的错觉。

第153章 韦挺的心悸,岑文本对岭南未来的向

  往

  岑文本与韦挺几人都满是感叹,这次来岭南,他们忽然发现是真的来对了,他们若是不来,哪里能够看到这些,这些若不是他们真正看到了,谁谁又能够相信。

  在来岭南之前,谁都无法想象如今的岭南竟然是这个样子的,说好的蛮荒之地,如今在这里却是完全没有看见,这里的人,面貌,比起大唐之内的都要好得多,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宁纯与谢叔方听着岑文本的感叹,也没有说什么,因为在他们眼中,他们也是这么觉得的,没有李元吉,天下人哪里能够用得上这些。

  岑文本看了一会,最后依依不舍的放下,水渠、水车,以及如今的曲辕犁,岑文本已经能够想象到,这里的耕种将会多么方便,粮食的长势会多么的好了。

  随后岑文本看向前方忙碌的一众人,再次问向宁纯。

  “宁掾史,我一直听闻岭南人少,而海康原本不过是一小城,何来如此之多的人丁?另外我们经过韶州、广州之时,见许多百姓在向岭南迁移,中途还有官吏以及大军在协助百姓往岭南迁移,这是为何?”

  岑文本实在忍不住,当即将心中最大的两个疑问问了出来,他现在实在好奇得很,李元吉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宁纯听后笑着开口。

  “天使有所不知,在岭南有着许多土著,朝廷统一称为撩人,这些撩人,是没有计入户籍的,所以朝廷看到的岭南人丁很少,很稀薄。

  虽然朝廷有政策,加入大唐户籍可以按照大唐百姓赋税的一半进行缴纳,但岭南穷苦,即便是一半,也缴纳不上,这里的撩人都不愿意入户籍。

  之前在窦州,对了,这个窦州就是之前的南扶州,大王改的名字,前窦州刺史陈龙树,就是大肆强制撩人入籍,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州撩人反抗,而陈龙树不得不退往泷州。

  然而最后在泷州,陈龙树刺史依旧被撩人所杀,最后在大王出面之下,惩处一部分人,其余撩人尽皆入籍。

  大王在岭南,暂时已经停下赋税缴纳政策,将根据每个地方的发展进度,制定不同的缴纳赋税政策,比如这里,要明年才会开始缴纳赋税。

  并且所缴纳的人,都是今年已经有收成的,后面的撩人入籍,明年依旧不会缴纳赋税,等到分给他们的耕地收成一次之后,在第二年才会进行税收。

  这也是这里的人为何这么多,因为周边的撩人,纷纷入籍,从深山中走出,来到城内亦或者大王设立的村庄安置点,正是因为这种人性化的政策,才会使得这里的百姓如此敬重与崇拜大王。

  初时艰难之时,这里的钱粮以及物资支出,都是大王一人所承担,按照大王的话来说,这里穷苦,想要有结果,那就要先行付出,只要发展起来了,后面的税收自然就能增多,就能反哺自身了。”

  宁纯说的这些,几乎是只要略微一查就能查出来的,也就没有丝毫隐瞒,但其他的,却是丝毫没有说,比如商税,港口进出税,贸易税这些,一个字都没有说。

  宁纯说的这些,韦挺大致知道一些,但岑文本之前一直在荆州,对这些就知之甚少了,如今听宁纯说起,岑文本心中是一阵敬佩,能够及时做出这样符合岭南发展的政策,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岑文本很清楚,有的事情,在知道之后看着很容易,但在这种事情没有出来之前,那就是不容易的,比如李元吉制定的这个税收政策,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可以这样执行。

  在知道之前,谁能够想到这样的法子?

  尤其是自己带来的钱粮与物资,无私的全部贡献出去,只为先期的发展,岑文本更是佩服,没有这笔支出,这里的发展不可能这样迅速,毕竟这里的百姓要生存,还要取得撩人的信任,太难了。

  这不仅是能不能想到的问题了,还有即便想到,有没有那个魄力的问题,这种魄力,可很不少决定,一旦没有发展起来,中间出现问题,然后面临的就是所有局势的崩溃,无法挽救的那种。

  而李元吉哪怕前面做了很多,只要发展崩盘,百姓也不会去信任,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打水漂,有去无回。

  岑文本这个时候,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佩服起李元吉了,岭南如今的发展,即便换成李建成与李世民来,在当初做的可能还没有李元吉优秀,这一刻他是真正的开始正视起李元吉这个齐王了。

  在岑文本眼中,就如今李元吉所展现出来的,不比李建成与李世民差,甚至还要更好。

  过了片刻,岑文本才缓缓开口。

  “齐王当真让人钦佩,如此魄力,又有如此能力,这个地方,反而有些掣肘齐王了,若是在大唐之内,换一个地方,齐王所作出的成就,恐怕会更大,治理的时间将会更短,就能将一地发展起来了。

  不过齐王来岭南,也是岭南之福,大唐有期望,更是大唐之福啊。

  宁掾史,我想问问,当初齐王初来时,粮食应该不够如此之多的人吃的,不知是如何解决的?还有如今这里现在有多少人?”

  岑文本的关注点依旧关键,所说的这两点,一个是当初李元吉都被折磨的痛点,一个是发展到如今,究竟发展得怎么样,可以直观的看出来。

  宁纯闻言,脸上也是收起了笑意,一声叹气,才缓缓开口。

  “不怕天使笑话,当初粮食这点,大王以及我们这些王宫臣子,可都是被折磨得够呛,大王从长安带来的粮食,再加上从长安出发这一路之上收购的加起来,当初都不够吃的。

  曾经我们一度削减过口粮,除了大军的粮食依旧按照正常食用,其余所有人,包括大王也是,都在紧衣缩食,然后让人在海中捕捞鱼,增加食物,同时还组织猎人以及派出大军进行狩猎,来保证食物。

  后面还好,耿国公送来一些粮食与物资,然后就是大王派人去杭州、苏州、台州等地经商,将赚取的钱财用来换取粮食,逐渐度过这些困难。

  天使你是不知啊,起初艰难之时,伐木的斧头,耕地的锄头,开荒的工具,这些都没有啊,都是后面一点一点做出来的,能有如今,虽然看着已经发展起来了,但当初的苦,这里的每一个人,心中都记得清清楚楚。

  至于人口,大王初来之时都被惊到了呢,整个雷州,总共只有一万两千户人左右,总人口不到七万,这还是整个雷州啊,当初大王听到之后都是满脸不敢相信。

  至于海康这里,当时只有近两万人,但是如今,海康这里已经有人口近十五万人了,想来这一两日,就能达到十五万人,这些人口,并没有将大军计算入内,只是百姓人口。

  这就是大王来这里一年多的时间,这里的发展,而城中的人口已经达到十万,其余人尽皆是在外面的村庄安置点。

  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就是再次扩大城池,如今城内已经达到最大容量,只能容纳下十万人,但扩建已经在开始了,天使进来之时,想必也看见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让城内的人口达到二十万。

  同时城外的村庄安置点,也要再增加五个,使得海康以及周边人口达到五十万,而在雷州其他地方,如徐闻、湛江、椹川,重点发展城池人口,村庄目前只在这里发展。

  对了,湛江原本是铁耙,也是大王改的名字,大王觉得原先这个名字不太雅,便是取名湛江。”

  宁纯说的这些,让岑文本一阵沉默,他的内心很震惊,震惊于李元吉的大手笔,以及这里的发展规划,其实哪怕是按照这里发展到五十万人,放到外面他都不会有任何惊讶。

  五十万人的基数,连长安的领头都比不上,他震惊的是因为,这里是岭南,不是大唐的其他地方,在这里能够将海康发展成为五十万人口的城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长安的人口有多少呢,按照旧唐书的记载,武德七年,长安有二百一十九万户人,是户,一户有多少人?一般点的都在五六人这个位置,有更多的,也有更少的,即便按照少的算,那都得是多少人口?

  海康这里的发展,依旧还是非常艰难,只是因为这里是岭南,对比起之前,才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

  现在听到李元吉对这里的规划,岑文本顿时来了兴趣了,他对于治理,也是有心得的,这种划时代的发展,他也忍不住想亲身加入进去了。

  一旁的韦挺同样满是震惊,这一刻他只觉得岭南没有白来,不来这里,怎么能够知道这么多这里的不一样。

  虽然这里依旧不能和大唐相比,即便是发展到五十万人口,也依旧差得太远,但是,如今的大唐是李渊的,也不是李建成的啊。

  现在韦挺也希望李元吉能够将这里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他眼中,条件的限制,无论这里发展得多好,反正是没有办法和大唐比,既然如此,那只要这里越来,李元吉的势力就越大,对李建成也越有帮助,而且还无法威胁到李建成,这就很好。

  但韦挺也忧愁,李元吉出了长安来到岭南之后,这变化也忒大了一些,有这么好的才华,这么惊人的能力,干嘛不早点表现出来?

  尤其是想到李元吉自请来到岭南,都没有和李建成商议,韦挺满是头大,他此刻是发现了,李元吉是真的不简单,无论是自身能力,还是这个创造能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韦挺都不禁在怀疑,难道李元吉之前在长安,都是在藏拙?

  但一想,韦挺又觉得不可能,李元吉是什么样他还能不清楚?长安里的哪个人都清楚,完全看不出是在藏拙的样子,若不是因为他是齐王,若不是他与李建成关系非常近,早被人弄死不知道多少次了。

  韦挺心中满是悸动,现在他突然发现,必须要好好重视这位齐王了,如今的李元吉,是一个不注意,就能弄出大动静来的人,李元吉发明的这些一旦传回大唐,韦挺都不敢想李元吉的威望到时候能有多高。

  韦挺这一刻打定主意,如今他在长安也帮不到李建成什么,还不如在这里替李建成好好监视李元吉,这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也能第一时间传达给李建成,实在是现在的李元吉,已经不容忽视了,即便是在岭南。

  过了一会,岑文本缓缓开口。

  “齐王当真是让人钦佩,我相信,这里定然很快就能达成五十万人口,如今大唐境内的百姓有不少都在往岭南迁移,想来这也是齐王的手笔吧?

  加上岭南的撩人,人口的发展将会非常迅速,尤其是百姓能够生存,有了粮食,必然会出生更多的人,最多二十年,我都不敢想象,到时候的额岭南会是何种样子。

  不过按照如今的发展,恐怕二十年都不需要了,到时岭南,或许会成为大唐最为繁华的地方。”

  宁纯听着这话,也是笑了。

  “哈哈,那就借天使吉言,相信大王知晓后,必然高兴。

  如今时日也有些晚了,还有一些地方准备带天使去看,包括天使想要看的水泥,只能明日去看了。

  天使请随我来,王宫之内已经备好了酒菜,这会想必大王也已经忙完,今天秋收开始,大王带着王宫的人也一同去收割粮食了,等我们到王宫,想来大王也差不多到了。”

  岑文本与韦挺听到这话,两人一时间都来了兴趣。

  “宁掾史,如今齐王都在和百姓一起收割粮食,我们怎能回去,宁掾史带我等去齐王那里,我们也去一同收割粮食。”

  两人对于李元吉都是一阵好奇,身为齐王,竟然在田里收割粮食,他们可都是想要去见见。

  宁纯见这些神情坚决,看了看天色,随即便是带着一众人往李元吉那里走去。

第154章 见过手搓稻穗吗?稻斗出现,岑文本

  的拜服

  在宁纯带着岑文本等人观看之时,李元吉已经带着王府的人来到农田,本来准备的是明天才开始收割的,但天色突然的放晴,水稻的收割今天就提前开始了。

  稻田,李元吉穿着一身麻衣,坐在田坎上休息着,接连用镰刀收割了半个小时,李元吉就感觉到腰有些痛楚了,收割水稻,不是一个重活,但这事折磨人,需要一直弓着身子。

  腰力不好的人,还真干不来这事,看看一望无际的稻田,还好的是收割的人也很多,若是没有这么多人,稍微几天想要收割完成,是想都别想了。

  收割水稻的时候还得看天时,天气放晴收割是最好的,阴天都不行,稻米出来之后,还要进行晾晒,若不然时间久了,就会潮,有的还能再次发芽,必须得尽快晒干稻米中的水分。

  杨清婉穿着一身素衣走了过来,给李元吉倒上一杯冰凉的水,里面放有冰块,这个热天,一般人是享受不到的,也就王宫修建得有冰库,可以储存冰,不过数量不多,也仅仅够王府使用,偶尔李元吉也会赏赐一些给下面的人。

  一杯凉水下肚,李元吉顿感精神,瞬间神清气爽了。

  李元吉与杨清婉此刻的样子,与普通百姓看着已经是真没有什么区别了,准确来说是李元吉没有太大的区别,杨清婉那一身的气质,即便是素衣,也无法掩盖,一眼就能看出。

  正在这时,后面收割好的稻草,已经有人拿着箩筐过来,拿起田里收割好的水稻,开始用手搓着,李元吉看见这一幕,顿时愣了,片刻反应过来,与杨清婉说了一声,就走了过去。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稻斗呢?把稻斗拿上来啊,哪里需要你们这样用手搓,这么多水稻,你们要搓到什么时候去?”

  李元吉是真的无语了,他是真的想不通,这些人有着稻斗不用,用手搓干什么?手搓还能有稻斗快?好悬没把他气死。

  李元吉的话音落下,这些人满是懵神。

  “大王,稻斗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啊,我们收割水稻一直都是这样将稻谷搓下来的。”

  这些人一时间很是懵,稻斗?这是什么玩意?别说见了,他们连听都没有听过,这还是李元吉说起,他们第一次知道这个东西。

  李元吉听后也是愣了,现在没有稻斗?全靠用手搓?又看了一眼稻田,这用手搓,得弄到什么时候去?

  其实这也不怪李元吉,在以前,还真没有稻斗这玩意,虽然稻斗看着很简单,几张木块就可以做出来,但是,没有的东西进行进行创造,哪怕再简单,都非常的难。

首节 上一节 89/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