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第74节

  谢叔方听着李元吉的话语,心中更加敬佩,大军的支出他很清楚,李元吉对大军的待遇可以说非常的好,因为在之前,大军是没有什么饷钱的,只会保障简单的吃食。

  而在这里,李元吉不仅每月要给军士发放饷钱,军士的吃食也足额供给,支出非常多,至于抚恤,不好意思,之前真没有,而如今一旦确立抚恤的支出,谢叔方都不敢想,这又将会是一笔多大的支出。

  而且除了这些,在耕地上面,军士都有额外的补助,可以说他们这里大军的待遇,远超大唐之内所有大军的待遇。

  “大王,您对将士实在是太好了啊,将士们以后,必然会为大王效死的!”

  谢叔方是真的有感而发,大唐如今或许是因为穷,或许是有其他原因,那些他管不着,他只知道,李元吉是真的把大军是捧在手心里的。

  李元吉听后也是笑了。

  “行了,不说这个了,抚恤的标准会尽快制定出来的,到时候再通传全军,同时你将进入岭南之后战死的军士都统计好,到时候一起发放抚恤,现在先去看看林全吧。”

  李元吉随即来到林全的帐内,同样是亲自为林全敷药,留下一瓶金疮药,让林全满是感动。

  主要本身就是他们犯的错,李元吉还亲身为他们送药、敷药,意义顿时就变得不一样了。

  “好了,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做什么,现在好好养伤,以后水师将会是重中之重,伤好了之后,就去明达那里,要准备用兵了,你带好水师。”

  安抚了一会林全,李元吉就出去了,李元吉是还没有明白,他亲自到来送药敷药,对于这些人而言,是多大的殊荣,这些人才会这样,只是因为心中太多感动而流露出来的情绪。

  出来之后,李元吉看向谢叔方。

  “叔方,你去叫达和来王宫,今天尽量把将士抚恤的事情定下来。”

  李元吉回到王宫,谢叔方与宁纯就到了。

  “参见大王。”

  李元吉挥手示意后,直接就开始步入正题。

  “伱们两个一起来想想,如今我准备开始对战死的将士发放抚恤,大军是一切的根基,大军的建设,必须要放在第一位。

  如今我们这里的钱财不少,后面只会更多,所以将士们的后顾之忧,我们也要能够为他们解决,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鹫,打仗之时悍不畏死,即便只剩下一个人,也会拼死血战。

  我准备按照每个军士五百钱,粮三斗,土地一亩,衣物五件,另外还包含琉璃、白糖、雪盐等,同时对于有小孩的,三个以内,以后每月发放二十钱,三个以上,每月发放四十钱,直到孩童年满十六周岁为止,你们觉得按照这个标准,如何?”

  李元吉有过估算,按照这份抚恤标准,他完全可以承受,大军只要披甲率够高,其实战损比并不高,加上如今人口不多,这差不多也是在变相鼓励生育。

  至于这份抚恤多吗?也不多,只能说有着这份抚恤,饿不死,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但即便是保障基本的生活,在如今而言,也已经完全足够了。

  宁纯与谢叔方听着这些,都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宁纯才缓缓开口。

  “大王心忧大军,臣能够理解,但是大王,一旦这份标准开始执行,府库的支出就会增加,这份标准单独来看,确实不多,但是大军一旦出现损失,就不是支出少量的钱粮物资了。

  尤其是对其子女的抚养支出,每月至少都是二十钱,这还是一人,长年累月下去,一直到十六周岁,这笔支出更加庞大。

  臣建议可以适量削减少许,比如战死将士子女抚养抚恤发放到十二岁,到了这个年纪,可以通过做零工来养活了,这减少的四年,可以节省一大笔支出。”

  一旁的谢叔方随即也是出声。

  “大王,这份心意就已经足够了,确实如同达和所言,应当减少一些,大王所说的都是最低级军士的抚恤,随着官职的增加,抚恤标准必然会增加,这笔支出实在有些庞大了。

  且大军并不是只有如今这些,随着辐射区域的扩大,大军必然要增加,末将估算过,整个岭南,到时候的大军数量,会达到二十万至三十万之间,到时的军费太过于庞大了。

  末将建议可以在大王所说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一些,即便是减少,大军所有将士,都会感恩大王的恩德的,原本就没有,这是大王给他们发的,没有一个人会忘记。”

  李元吉也在沉思,以岭南的发展,负担起这笔庞大的开销,还要加上各地发展需要的庞大钱粮,是否可以支撑。

第136章 变化,岭南新面貌

  李元吉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想要将大军完全打造成一支敢打敢拼,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强军外,也是增强大军对他的忠心,不然他付出这么多钱粮做什么?

  而这份抚恤,除了这些,也是让其家属,以及其他百姓,对他更加忠诚,当他们的子女成长起来,首先就是感恩他,因为是他发放的抚恤一直在供养他们。

  若是无法为大军解决心中的忧虑,还谈什么忠心,虽然也忠,毕竟他做了这么多,每个人都看得到,但他想要彻底解放大军的战力,大唐大军的强悍,他是非常清楚的。

  过了一会,李元吉坚定的出声。

  “抚恤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但不能太低,不然没有意义,那就从五百钱减少为三百钱,三斗米减少为一斗,一亩地减少为半亩,子女抚恤年龄从十六调整为十四。

  就这样吧,再少就没有必要了,琉璃、雪盐、白糖这些,同样要给,这件事,你们现在落实下去,从进入岭南开始,凡是战死的将士,随后开始发放抚恤。

  叔方,你将这件事通传全军,让每一个军士都能够知晓。

  达和,发放抚恤下去之时,要告知战死将士抚恤的标准,告诉他们,他们家里的顶梁柱战死,可以得到些什么,有多少,让他们能够知晓清楚。

  大军的抚恤,本王告诉你们,伱们也通传下去,本王绝不允许任何人,动这笔抚恤,只要本王发现,有一个算一个,皆斩!其家室所有人,即便罪不至死,也将解除户籍,收回所有田地以及家产!”

  李元吉将抚恤的事情彻底定下,至于贪污,如今他这里确实没有,但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惩处标准以及态度,他必须要拿出来,因为这笔支出,不是一个小数目。

  谢叔方与宁纯当即应了下来。

  “末将/臣遵王诏。”

  两人随即下去,开始忙碌起这件事情来,当这件事传遍营地之时,所有人都沸腾了,纷纷对李元吉很是感激,每个人都很清楚,抚恤虽然不多,但绝对可以解决他们的担忧了。

  他们每月还有军饷可以拿,这些他们都是拿给家中人攒起来的,加上抚恤,尤其是子女成长的抚恤,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死了,家里的人会饿死。

  大军之中每个军士,都是喜笑颜开,对着李元吉王宫的方向,纷纷行跪拜之礼,而在这之后,大军所有将士,操练之时都是异常拼命,一支强军,就这样悄然开始诞生。

  宁纯在将标准制定存档之后,便是打开府库,以谢叔方提供上来的人数以及职位,开始将府库中的钱粮运出,杨清婉的衣纺也在赶工,无数衣物开始运送前往营地,进行分配。

  如今除了白糖有些困难,其余物资纷纷开始调配,就在人们还以为是要准备打仗时,送给战死军士家中的抚恤消息也传了出来,所有人都沸腾了。

  宁纯与谢叔方亲自开始为战死将士的家属送抚恤,谢叔方看着将一应钱粮与物资放到屋中时,眼前的妇女当即却是哭了。

  “将军,这些物资我们不能要,如今的好日子是大王给我们的,我家男人为大王卖命,值得了,大王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不是贪得无厌的人,已经知足了,这些钱粮,我们万万不能收的。”

  这妇女说完,带着家中的一儿一女,又将放进屋中的钱粮,以及雪盐、琉璃、衣物等拿了出来,放在谢叔方的面前。

  谢叔方看着这一幕,心中自豪又难受,如今这一幕,想来也只有在这里才会发生了,哪怕是在大唐之内,也是根本不会出现的。

  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大王,李元吉,是真的在为所有人着想啊,正是因为每个人都看得明白,他们才越加感激。

  家中有人入军的,都很是自豪,就像周边孩童一起玩耍时,有的会自豪的说,我的父亲在军中为大王做事,就会让其他孩子崇拜不已。

  谢叔方深吸一口气,平复下来后缓缓开口。

  “收下吧,这些都是大王亲口制定的,将士为了岭南的发展与安稳拼命,大王说了,不能让将士的鲜血白流,这些钱粮物资,都是根据将士的职位定下的。

  王大在军中是军士,故而只有这些,除了你看到的这些之外,这两个孩子,以后每个月会有二十钱的抚恤,直到他们满十四岁为止,才会停止发放。

  因为你们只有两个孩子,所以每月是二十钱,若是孩子超过三个,每月就会有四十钱的抚恤。

  妹子,收下吧,记得以后好好教导孩子,长大以后,为大王做事。”

  这妇人哭成一个泪人,她是从长安来的,她很清楚外面是一个怎样的乱世,她家原本在北地,是逃荒遇上了王大,她见到了太多的残酷了,如今的这一切,让她无比的动容。

  其实无论是李元吉从长安带过的,还是这里当地百姓、撩人,之前每个人都很苦,这里的百姓与撩人就不用说了,本身岭南的环境就这样,而大唐,也是久经战乱,百姓也是民不聊生。

  每一个人的经历,才造就了这里每一个人都很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安稳日子,好日子,每一个人都无比的感恩李元吉,因为这一切都是李元吉所带来的。

  妇人已然哭成了泪人,待谢叔方走后,抱着两个孩子哭的妇人过了一会,目光溺爱的看着两个孩子。

  “你们长大之后,要像你们的爹一样,为大王做事,好吗?”

  两个孩子都还很小,但都坚定的点头,表示他们知道了。

  周边的人也很快围了过来,在知道发生什么事之后,所有人的眼眶都有些红,在这个命贱的时代,他们遇上了李元吉,所有人都很清楚,这是他们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了。

  “大王对我们,真是太好了啊。”

  “是啊,谁说不是呢,若是没有大王,我们这些人,饿死冻死病死恐怕不知有多少。”

  “是啊,不行,我得让我家那小子入军去,大王如此对待我们,我们必须要为大王做事,心里才踏实。”

  “对对对,我回去之后,也让那小子入军去,要不是老头子我年纪大了,哪里需要他们,我现在就去入军,为大王杀敌。”

  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纷纷热聊着,家中有人入军的,面对夸赞,很是自豪。

  原本谢叔方就在招募,一下子所有青壮都开始来报名,谢叔方也只得开始筛选,不过三天的时间,就将大军的缺额给招满了。

  进入到军中的,很是高兴,家人也高兴,没有进入到军中的,回去之后就被家中的老人一顿念,有小孩的还被小孩念,这让这些青壮顿时下定决心,下次大王再扩军,他们一定要进去。

第137章 新任务,众人的兴奋

  在谢叔方等人忙碌的时候,李元吉也是没有闲下来,如今粮食也不少了,就开始研究起酒来了,准确来说,是酒精。

  在这个还没有什么消毒品的时代,李元吉觉得很有必要把酒精搞出来,至于酒,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烈,那还好搞定,但是想要搞出酱香、醇香的这种酒,难度又大了起来。

  说干就是干,李元吉当即叫来工匠,先把蒸馏器给弄了出来,这玩意用来提纯,搞出酒精还是容易的。

  蒸馏器弄好,接下来就是用粮食来制作了,李元吉找了一圈,发现没有高粱,顿时就纳闷了。

  “奇了怪了,高粱不是已经传入进来了吗?怎么现在别说找不到这玩意,连消息都没有听过啊?”

  李元吉是真的无语了,酿酒最好的是高粱与小麦,更加容易发酵,含糖量更好,口感也更佳,但奈何现在就是没有。

  高粱本是两汉时期传入,但在宋之前,都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什么规模性种植,直到元明时期,尤其是明,高粱的种植规模才逐渐形成。

  “真是不拿粮食当宝啊。”

  李元吉摇头感叹,高粱产量其实还是可以的,居然没有引起重视,他是真没有想到,李元吉无奈,只得找出一张纸将高粱的形状画出来,随即叫来谢叔方。

  “叔方,这是一种农物,叫做高粱,你现在立即去找,有多少算多少,全都给我找出来,另外告诉达和,这个高粱发现之后,也要进行种植,这是粮食,能吃的,产量又可以,不要浪费了。”

  交待好谢叔方之后,李元吉就出去了,这制作酒的事,可以还没有弄完呢。

  谢叔方看着手中的纸,一时间有些愣,高粱?能吃的?是粮食?产量还可以?那他怎么没有听说过这玩意?

  随即谢叔方就是高兴啊,这又出现一种新的粮食,不管怎么样,这是好事啊,本想再问问李元吉,结果李元吉直接出去了,压根没理他,谢叔方只得去找宁纯。

  来到外面的李元吉,也没有急着去酿酒,酿制酒还需要单独建造一个屋子,因为发酵、蒸馏,以及酒曲制作这些步骤,对于温度都有要求,不然都会影响到酒的口感,所以准备好设施就非常的有必要了。

首节 上一节 74/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