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第14节

  大郎是嫡长子,理应继承朕,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大郎,你也要好好的去想一想,世家,该怎么处理。

  二郎,这大唐的外患,朕就交给你了,明年开始,你就在外带兵吧,尤其是那突厥,将他们彻底平定。

  以后这大唐,就交由你们了,有大郎在,大唐定然能够稳定无虞,有二郎在,可保大唐不被外敌入侵,加上三郎如今又去往岭南,镇守西南,大唐强盛之基,便就这般定下吧!”

第25章 不甘心的李世民,决定

  李渊的心中,很是难受,实在是这个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下的,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其实都很优秀,但他没有办法,他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

  既然两人能力都不差,那就只能选择嫡长的李建成,其实哪怕李建成的能力差一些,只要不是太烂,他依旧会选择李建成,立嫡立长,这是规矩。

  他若是带头坏了规矩,以后只会引得后代子孙争相效仿,这个口子,不能开。

  在李渊话音落下,李建成与李世民纷纷都惊了,两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他们竟然迎来了李渊的抉择。

  这一刻,李建成心中完全被惊喜所覆盖,李渊的这番话,已经彻底表明,他的位置,稳了,以后继承皇位,李世民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李建成高兴啊,此时他很想大笑,他一直将李世民作为最大的威胁,一直想要除掉李世民,在今天,他终于是等来了自己想要的啊。

  哪怕李元吉为李世民说话又如何,他的位置,依旧无比稳固,他反而感谢李元吉啊,若不是李元吉去岭南刺激到了自家老头子,李渊哪里能够这么快就下定决心。

  李建成心中打定了主意,等他上位,他一定要将李元吉接回长安,让李元吉好好度过下半生。

  枉他一直信任李元吉,如今遭逢背叛,李建成心中,可是铭记在心,不敢相忘的。

  而在一旁的李世民,瞳孔一缩,整颗心如同坠入冰窖一般,他不敢相信,李渊就这么无情的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

  昔日李渊对他说要立他为太子的话语,依旧还在他的耳边徘徊,然而如今,事实来得却是这么猝不及防。

  李世民心中很是不甘,他不愿就这般,纵然李渊下了决定又如何,他不甘就这样退缩。

  李世民双手紧握,呼吸明显都有些粗重,整个人很是阴沉,他已经在尽力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了,但他发现,自己还是有些忍不住。

  他为了那个位置,付出了多少心血,李世民心中无比的清楚,如今李渊一句话就想要他放弃,怎么可能呢!

  李渊看着李世民的样子,也知道李世民心中一时很难接受,但没有办法,这一切,最终需要李世民自己去想清楚,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唐,只能委屈李世民了。

  就在这时,一个老太监匆忙走了进来。

  “圣人,不好了,齐王他.他.率领大军走了。”

  李渊听着这话,直接站了起来,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片刻之后,李渊又是无奈的笑了,嘴角满是苦涩。

  李元吉的这个做法,他瞬间就知道了,这是李元吉怕他秋后算账呢,更怕这件事传到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耳朵里,让他彻底陷入这场旋涡之中呢。

  李渊心中长叹,走了好,走了也好啊,离开长安,起码不会再卷入到这些乱糟糟的事情中了。

  “走吧,随朕一同前往城墙,送一送三郎。”

  李渊走在前头,李建成与李世民在后跟着,两人也非常清楚,李元吉这么慌忙的开拔是为了什么,李建成心中满是不爽,李世民却是有些遗憾,没有能够与李元吉辞别。

  三人来到城头,什么也没有看见,但三人都遥遥看向远方,心思各异。

  过了一会,李渊似乎也疲惫了。

  “下去吧,三郎已经走了,再相见,不知得何时了。”

  三人相继离开,李世民沉着脸,回到秦王府,当即叫来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

  当众人到来,李世民便是将发生的事情告知几人,几人听后,无不震惊,实在是今天发生的这些事,来得太快,太集中。

  尤其是李渊做出的抉择,让所有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在这个压抑的气氛当中,长孙无忌率先打破沉寂。

  “秦王,如今看来,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了,若是明年之后离开长安,那我们就彻底没有任何机会了!

  一旦太子上位,秦王府将会面临灭顶之灾,秦王心中当知晓才是,如今齐王去往岭南,正是牵动人心之际,我认为现在就是我们行动的时候。

  此事宜早不宜迟,若是继续拖下去,对我们将会极为不利啊!”

  李世民静静的听着长孙无忌的话语,心中却是有些赞同,让他就这么离开长安,他不愿意,尤其是李建成上位之后会对他展开的报复,李世民心中也是心有余悸。

  这时房玄龄也是开口。

  “秦王,我认为此事也当进行,但却不能像辅机说的这般,如今我们什么准备也没有,贸然进行行动,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此事要做,就务必要做到万无一失。

  且如今时间也没有那般紧迫,我们完全可以在暗中先行布置,最后再开始行动。”

  房玄龄话音落下,长孙无忌也没有说什么,他说的那些,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若是有其他办法,当然是更好的。

  随后杜如晦紧接着说道:“如此此事已成定局,太子对秦王的防范,在今后必然会有所疏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秦王可接连面见圣人,请圣人改变这个处理,毕竟此事还未下诏,只是圣人口定,若是圣人依旧不松口,秦王心灰意冷,不理世事,也在情理之中。

  太子定然会以为秦王看透了事实,无力改变,如此一来,太子对秦王的重视,必然不如之前,到时秦王便可在暗中进行布置,更不易被人察觉。

  待到明年将要离开长安之际,太子必然以为稳超胜卷,更是不会重视秦王,到时便是我们绝佳的机会!”

  杜如晦说完,长孙无忌与房玄龄都是认同,在他们看来,杜如晦说的这个法子,更容易成功,人在最得意的时候,往往最容易疏漏,尤其是在李世民表现出心灰意冷,看清事实之后。

  李世民听着这话,心中也很是心动,杜如晦说的这些,也是可以让他打消最后的顾虑,若是他一直去求李渊,李渊都依旧不会改变,那他最后无奈,也只能那样行事了。

  这样一来,即便他开始行动,他心中也不会有任何的愧疚,因为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

  至于让他像李元吉一样,去镇守北地,李世民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因为他不是李元吉,他是李世民!

  “好,那便如克明所言!”

第26章 李元吉在途中的地位

  大唐江南道,一支全军披甲的数万军,混合着数万青壮、老幼妇孺一同前行,前行的速度并不快,刚下过雨的道路,满是淤泥,随军一同辎重,即便有着马匹、骡子在前面拉,后面是卸了甲的军士在推,但每一步前进,都显得很是艰难。

  有的因为用力过猛了一些,又一下子撞到前方行驶缓慢的辎重车辆。

  但尽管如此,所有人都没有任何情绪,反而齐心协力的在一起往前走着,有几个小孩,跟随着大人也是去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分气力。

  虽然他们这样做不会帮到什么,反而会让那些大人有些束手束脚,但前进的步伐,却是让这些参与的小孩满心的欢喜,一部分妇人这时拿来水给那些卸甲的军士喝,同时递上了毛巾。

  说是毛巾,不过就是做衣服的绸缎,对,不是粗布,是绸缎,妇人给的时候满是心疼,军士擦拭汗水的时候,都满是小心翼翼,每次用后,都有妇人拿去反复清洗,就怕把这上好的绸缎给弄脏了。

  在递过毛巾和热水后,这些妇人又开始揪着那些小孩教训了起来,说他们瞎捣乱,尽管有些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尽管在三个多月之前还互不相识,但现在俨然都是作为自己的孩子在看待。

  被教训的孩子哪里能够忍得了,但看着一言不合就要动手的妇人们,这些孩子只好委屈的说着自己是去帮忙的话语,旁边的那些卸甲的军士,都在一旁起哄着,说着这些孩子出了很大的额力。

  妇人们还能咋办,只能就这样说几句就完事了,虽然看似在说这些小孩,但脸上的那个笑容,却是一点都没有消失。

  这时,一道声音传了过来。

  “怎么样了?现在能走了吗?”

  众人对于这道声音,早就无比的熟悉了。

  “席总管,已经可以了,在旁边找了一些石块垫在下面,后面的辎重都不会受到影响,可以正常通行了。”

  这个席总管,就是席君买,李元吉册封的后行军总管,是的,李元吉册封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席君买来到近前,原本是一个淤泥坑,填上石块之后,后面的马车总算不用再陷在这个坑里一时半会出不来了。

  “好,大家再辛苦一下,大王传令来了,再走半个时辰,前方已经准备好了营地,到了之后就可以进行休息了,大家再加把劲!”

  席君买说完,众人纷纷齐声应下,每个人都显得非常热情。

  这时一个妇人来到席君买面前。

  “席总管,您给大王说一说吧,这上好的绸缎,可不能这么糟蹋了,我们这些人用些粗布来擦汗就是了,这绸缎我们用着心疼啊,要是损坏了,那我们罪过就大了。

  大王对我们已经这么好了,我们都不是贪得无厌的人,这心里啊,都感恩大王,但是大王对我们太好了,我们受之有愧啊。”

  这妇人说得一脸的愧疚,其他妇人也是纷纷让席君买去劝说他们的大王,李元吉。

  那些军士听到这些话,也没有丝毫的异样,反而一脸的赞同,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只要家中有人的,都是叫来跟着大军一起出发的,这些妇人,就是这些大军、医者、工匠里的家属中的一员。

  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恩李元吉,是因为这一路走来,李元吉对于他们这些底层穷苦人的关心,以及没有丝毫成见,完全当做亲人来对待一般的做法,他们都看得到,感受得到。

  有人生病,李元吉第一时间就来看望,有孩子发高烧,都没有什么办法,李元吉直接把带来的御医叫来看病,得知需要休息时,李元吉直接下令休息了一天才开始继续前行。

  时不时的,李元吉都会过来和他们这些穷百姓聊天,吃饭的时候也在一起,大唐齐王,不仅与他们吃得一样,还和他们一起坐在一起,吃得那么香,完全看不到一丝架子。

  而且在出发之时,李元吉就为老幼妇孺都准备了马车,在路上有马车坏了,工匠修都需要时间,李元吉直接从拉他家眷的马车中,腾出一辆来给他们用。

  无论是对于军士,还是他们这些百姓,李元吉做的点点滴滴,每一个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也是真的感恩李元吉。

  长久以往的观念,他们在李元吉身上完全没有看见,李元吉对他们的好,每一个人都很清楚。

  尤其是李元吉更是承诺,在抵达岭南之后,给他们每一户人,都分配比在大唐更多的土地,每一个人更是无比的感激。

  其实如今的大唐,那些百姓的日子,是真的不好过,隋朝的暴政,长时间的战乱,可以说民不聊生,性命完全就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有的人甚至是一文钱都没有人要。

  而他们如今被李元吉一起带来,在起初之时,其实每个人都很是恐慌,但经过这么些时间,即便李元吉不给他们分土地,他们每一个人,依旧无比感激李元吉。

  因为没有李元吉,他们这里面很多人,可能都会被饿死,亦或者被人欺压而死。

  然而在这里,虽然是在赶路,但他们饿了,李元吉给他们吃的,还能吃得六七分饱,病了有医者医治,甚至还有宫里的御医,在他们眼中只给圣人诊治的御医来给他们看病,药也会给他们煎好。

  冷了,还会给他们发衣服以及稻草(粟草,这里直接用稻草代替了,唐初时大米种植不普及,几乎都是粟米,在后面才形成了大唐大米、粟米、小麦三种主食鼎立的时代)。

  在这个人命一文不值,每天都有大量人饿死、病死、冻死、被欺压而死的时刻,李元吉却是给了他们这些,所有人心中,都记得李元吉对他们的恩德。

  席君买听着这些人的话语,也是笑了,当即道:“大王既然给下来了,你们就好好用,不用怕用坏了,若是坏了,到时报上来,会发新的下来。

  大王说过,此去岭南,路途艰远,大家相信大王,大王也绝不会让每一个人,受委屈。

  大王更是说过,此去岭南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只要在这个队伍中,无论是谁,人的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些,都是些身外之物,只要大家能够平安无事,用了就用了。

首节 上一节 14/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秦时:出身名家,龙族言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