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第53节
朱棣话音落下之后,燕王府众臣也是一阵哗然。
紧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反对之声。
“殿下,这也太冒险了!”
“孤军深入两千里,这种事情没办法做得到啊。”
“殿下若是率主力走了,北平怎么办?”
“殿下三思啊!”
朱棣一脸坚定,高声打断了众人的话。
“都别说了,俺意已决!”
“马上就要四个年头了,也该和朱允炆分出个胜负了。”
“要不然,俺就只能被活活耗死在北平!”
“愿意随俺南下的,就跟着去。不愿意的,就留守北平!”
一阵安静之后,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第一个站了出来,高声道:
“儿臣愿意追随父王!”
长子朱高炽也是心潮澎湃,但这位将近三百斤的大胖子显然不可能胜任随军打仗的任务,只能道:
“儿臣一定给父王守好北平!”
其他众人对视一眼。
翟能沉声道:
“大王,带俺一个!”
丘福高声道:
“大王身边,能没俺老丘?”
刘真呵呵一笑,道:
“刘真愿随大王出战!”
宋忠一脸跃跃欲试:
“老宋也想试试饮马长江的滋味!”
朱棣见所有麾下大将一致请战,脸上的笑容顿时变得越发灿烂。
“俺小时候读书,曾经读过一句话,今天俺拿来和大家共勉。”
“吾此去,当奋力杀敌,不愧平生之志。”
“兄若一去不回?”
朱棣说到这里,猛然拔出腰间长剑,直指南方,一字一顿地开口。
“便一去不回!”
【建文三年冬,朱棣决意不再与南军纠缠,全力南下,临江一决。】
【十二月初二,朱棣于北平城外誓师,除给北平留下必要的防御力量之外,其余所有燕军都被集结起来,跟随朱棣南下。】
【目标:大明京师,应天府!】
第34章 朱棣南下再吃败仗,秦始皇竟然力挺朱棣?
大汉世界之中,刘邦看着金幕视频之中的朱棣,忍不住一拍大腿。
“好个朱棣,真真是有勇气。”
“朕决定了,从现在开始,不再叫他小项羽!”
顿了顿,刘邦又笑道:
“从今往后,就把项羽叫做小朱棣吧!”
几名大臣面面相觑。
行吧,陛下您爱叫什么,就叫什么。
反正朱棣又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刘邦兴致勃勃,开口道:
“朕觉得,朱棣这一次南下还是很有希望的,诸位爱卿你们说呢?”
萧何摸着胡须思考了一会,严肃道:
“臣觉得,朱棣这一次南下非常有风险。若臣在朱棣麾下效命的话,恐怕也会反对。”
曹参也道:
“如果是臣,应该会建议朱棣全力先取辽东免除后顾之忧,再取山西陕西剪除朱允炆羽翼,最后率领辽东、河北、山西、陕西四省之兵步步南下,最终夺取政权。”
刘邦见两名重臣都反对自己,顿时心生不悦。
陈平察言观色,立刻开口道:
“臣倒是觉得朱棣此举豪气干云,臣很喜欢。”
刘邦顿时眉开眼笑。
“那可不?反正朱棣打仗死的也不是朕的兵,朕就是看好他了。”
东汉世界之中,刘秀目露精光。
“想不到这个朱棣竟然如此敢冒险,还真是喜欢为常人所不能啊。”
宋弘微笑道:
“朱棣毕竟乃是藩王作乱,天下人心还在朱允炆身上,他想要和朱允炆拼了,也是人之常情。”
冯禹也点头道:
“从战略而言,朱棣这一计无比冒险,但从战术的角度来说,臣觉得他还是很有希望打明军一个出其不意的。”
“明军和燕军在北方缠斗多年,肯定想不到燕军竟然敢全力南下,千里奔袭大明京师。”
刘秀看了一眼手下最强悍的战将耿弇。
耿弇自然会意,面无表情地开口道:
“若朱允炆毫无防备,朱棣胜机在六成以上。若朱允炆有了防备,那朱棣就是羊入虎口。“
金幕之中画面一转,已经是大明京师大殿之中。
朱允炆表情凝重,开口道:
“根据盛庸等人的判断,燕贼又要南下了,而且这一次说不定会袭扰中都,诸位爱卿怎么看?”
朱元璋时期的大明有两个都城,第一个就是京师应天府,第二个则是朱元璋的老家,中都凤阳府。
齐泰沉声道:
“还请陛下放心,中都有重兵把守,即便朱棣想要前来骚扰,也必然在坚城面前无计可施。“
黄子澄微笑道:
“若是朱棣当真敢来中都,陛下正好让盛庸、平安等人抄了朱棣的后路和粮道。”
“届时朱棣前有坚城,后无粮草援兵,那就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朱允炆闻言,顿时安心。
沉吟片刻后,朱允炆又开口道:
“梅殷何在?”
大明驸马梅殷立刻上前。
“臣在此。”
朱允炆看着梅殷,道:
“为以防万一,朕从京师和江南拿出二十万兵马给你,你率领这支兵马镇守淮安。”
“一旦朱棣包围中都,你立刻率军北上,和盛庸、平安一起围歼朱棣!”
梅殷高声领命。
在做完这一切布置后,朱允炆自认为天衣无缝,得意地笑了起来。
“燕贼朱棣,朕等着你在中都城下被俘虏的好消息!”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击退平安的骚扰部队,随后自馆陶渡过黄河。】
【朱允炆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兵支援山东,以免朱棣再攻济南,但朱棣对济南置之不理,直接一路南下。】
【正月十四日,燕军攻陷东阿;正月十五日,再攻陷东平;正月十七日,陷汶上;正月二十七日,陷沛县;正月三十日,燕军先头部队到达徐州。】
金幕之中,显示出一幅地图。
这幅地图以红色箭头代表朱棣燕军,箭头从北平出发,最前端正好指向徐州。
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当燕军抵达徐州,两千多里的路程,已经走了一半。
上一篇:帝国崛起:我为大明续命七百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