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88节
虽然红薯和南瓜的种植面积远远没有达到前世福建的规模,但是总是有比没有好。
七月,王文龙顶着酷暑回到福州,一进入筹备中的《旬报》报社,邓志谟就领着一个留着小胡须的年轻人走来:“建阳,我给你介绍《旬报》时事版编辑。”
王文龙见到这人就是眼前一亮,惊喜道:“莫非绍和先生有心加入《旬报》?”
第142章 发财扬名
眼前人王文龙认识,名叫张燮,是漳州龙溪县人。
之前王文龙在高宷府上做事时就和他有所往来,还不是王文龙无意中遇到的,而是张燮主动来找。
张燮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伯父和父亲全都考中进士。
不过张燮的父亲却在三十岁时就被罢官。
张燮自己在文章记载他的父亲张廷榜是被“无故罢官”,但其实看看那年发生的事情就能明白。
那正是万历九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伴随着一条鞭法,还有一个考成法,会对各地的官员进行严格考绩。
当年张廷榜担任镇江海防同知,下属丹阳、当涂两县被海盗袭击,张廷榜就被牵连,连降三级调用。
这明显是被张居正抓了典型。
张廷榜是旧官僚遇上新制度,不适应,只能自道倒霉。
但张廷榜被调去管边防杂职却心中烦闷,他想到自己进士出生直接被撸到这种级别,一生气索性辞官回家。
而张燮自幼通经史,看到父亲“不善事上”而被论罢的经历,可能也是被父亲从小教育做官不好干,反正家里有钱,于是对于做官也没什么兴趣。
张燮二十一岁中举之后就没有再去科考,而是在家里潜心著书,还在漳州同名流一起开了诗社。
他对于历史和漳州海贸情况非常感兴趣,看到了王文龙所写《葡萄牙国史》之后就主动找上王文龙。
在漳州时张燮和王文龙就有些交情。
王文龙也乐于和张燮交往,因为他知道张燮在后世历史之中留下过一本真正的大作——《东西洋考》。
这本著作在原历史之中要在十几年之后才能写出,内容涉及明代后期海外贸易的交通、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海洋航线基本情况,是后世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必读资料。
而经过和张燮的交往后王文龙也很确定,写作此书的张燮是此时八闽研究海外情况和经商掌故最优秀的人才。
由他来执笔主编《旬报》的新闻板块绝对是最佳人选。
王文龙让已经在《旬报》编辑部混熟悉了的张燮带着席浪仙去熟悉工作环境,然后才询问一下邓志谟他所做书籍的消息。
他一问才知道,自己离开福州这一段时间,他所写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正版书籍销量已经突破万册。
这在蜡版印刷使用之前简直是个不可想象的数字。
虽然王文龙的书稿利润不过是三百多两,可是余象斗用的蜡纸和油墨也是从王文龙这里购买的。
这也是王文龙必须给邓志谟配备几个副手的原因,因为王文龙手下的许多生意都在由邓志谟帮他经营。
此时王文龙手下的几家作坊,王文龙的平均占股都在五成左右,伴随着蜡版油墨技术的飞快普及王文龙的身家已经超过六千两。
跟随他一起做事的邓志谟以及王家也全部跻身豪富之列,邓志谟以及王金贵都已经在福州置产,王平保一家人也被接来福州。
而王文龙的名声也伴随着他所写书籍的火爆,继续在百姓之间传播。
最近王文龙在文会上所写的《声律启蒙》就很受八闽百姓追捧。
这书籍的字数很少,正版书籍是熊清波的诚德堂刊的,熊清波将《声律启蒙》《对数原理》《简明对数表》《天演论》全部凑在一起,出了一个《静观先生文理合集》,名字不伦不类,销量倒还可以。
而且此时诚德堂已经开始研究比较精致的蜡版印刷技术。
之前哪怕是余象斗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都不过是用蜡版印刷的简本而已,因为蜡板印刷的技术还是有缺陷,最大的问题是不防磨,纸张在运输之中很容易将油印的字迹蹭到相邻的版面上。
对此技术的改造,诚德堂已经有一套方法,主要是使用毛面的厚纸,只不过印刷出来的书籍对于此时人来说,暂时还有些难以适应。
这次他们就是在《静观先生文理合集》上首次使用蜡版印刷刊印正规书籍。
而王文龙的《静观先生文理合集》真正销售大头其实还是翻版书,这一本文理合集中的许多内容可以被拆分开。
《声律启蒙》可以给小孩做声律和对学开蒙,《天演论》很受这时的读书人欢迎,《对数原理》和《简明对数表》更是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翻版书商将这书做成三册小开本的书籍,便宜贩卖,非常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甚至诚德堂的试印刷版本根本没有往福建省外发卖,但是江西浙江都已经出现了《静观先生文理合集》的翻版书,还是拆的没头没尾的那种。
这就足以证明销量有多好。
这时的书籍市场虽然不完善,但也已经出现许多相关职业,最重要的就是点评家。
优秀的点评本书籍在这时几乎可以和原版书籍放到同等地位。
像王文龙所写的这种实用小书一般是没人点评的,可是《静观先生文理合集》居然在市场上也出现了点评版。
点评家们一致叫好,特别是对于《天演论》光是福州市面上的点评版就已经出了四本。
同时王文龙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也火了。
真正的书法家看不上这种入门作品,也不会在意研究,所以这书刚刚发行的时候,还没有获得什么讨论热度。
但是当许多人实际使用了《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学楷书之后,到这时已经有一批受益者出现。
用心者得其门而入,发现依照《欧体楷书九十二法》练习,只用一两个月就能掌握基本楷书的法门。
书籍出版几个月,终于打开口碑。
不过在福建的书法名家之中,王文龙得到的评价并不算高。
王文龙的正版《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后面附有他亲自临摹的一套《九成宫醴泉铭》,虽然是蜡版印刷,但是依旧能够看出王文龙的水平。
一些书家颇为轻蔑的表示王文龙的字功力有余,格调不足,不应是书法上要求更进一步人学习的标准,甚至有人圈圈点点指出王文龙字体中的种种粗俗问题。
但王文龙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销量在一片骂声中却不减反增,主要是获得了很多乡野教书先生的称赞。
第143章 审阅《国富论》
和书法家不同,福州坐馆的许多先生就对王文龙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大加称赞,认为此书:“完整,实用,照此书做来,一笔一画只按间架来行,如何会有不成者?”
“是初学者启蒙之导师,应该要家喻户晓,人手一册,成为学书之人案头必备。”
最推崇王文龙的是福州生员李洵,王文龙都没听过这人名字,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在福州一个观音庵里面开私塾坐馆的先生。
这人之前就很是欣赏王文龙的作品,王文龙的书法书一出,他就主动将之用于教学,而有了王文龙的《欧体楷书九十二法》之后他的教学成绩果然大大提高。
普通的商户百姓也不求什么学生能够考上举人进士,只看自家子弟的书法日渐写的漂亮,平日里给写个楹联字纸拿出去也有面子,便知道自家子弟长了本事,对李洵等先生颇为感谢。
有李洵这样的人物大为推广,《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在福建的名声也越来好。
如果说王文龙所写的开蒙读物和实用书籍还是褒贬不一的话,至于《葡萄牙国史》则是获得一片倒的称赞。
此书去年在商人和学者之间的流行到这时才终于慢慢沉淀到民间,甚至许多普通读书人是先读了《天演论》然后才有机会看到《葡萄牙国史》的。
王文龙写出《葡萄牙国史》将近一年之后终于在百姓之间彻底流传开,许多正经的点评版也陆续出现。
此时海内最出名的方志史学家“镜山先生”何桥远花费小半年时间点评完《葡萄牙国史》,他在序中盛赞王文龙的作品:“研究西洋掌故发前人之所未见。读此书甚过读千本夷方志也。”
福建晋江出生的礼部尚书杨道宾也是此时的历史名家,他主张以古为鉴,曾经几度表进“三国志”“五代史”论给万历,想要向他劝诫朝政。
在外出主持乡试期间杨道宾收到了家乡好友寄来的《葡萄牙国史》,一读之下几乎废寝忘食,然后也开始动手做评注,此时也将自己的点评版送回福建老家出版。
他在自己的点评版中大赞:“观此西洋书籍,了解西洋诸国图强之本质,对大明之局势极可借鉴。”
随着《葡萄牙国史》在普通百姓和小文人之间流传开来,王文龙的名气日渐响亮。
他的名声终于大举跨过长江进入北方,在山东河南等地也有不少人谈论王文龙的作品。
这些地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像江南一样发达,还要担心边虏的入侵,北地的文人从《葡萄牙国史》之中却是看到了强兵的希望。
因为书中有许多地方表露出对于葡萄牙国开海攻战的称颂,有人以为王文龙也是坚定的主战派,至少也熟悉海外军事。
不少人将王文龙认定为一个有军事眼光的文人。
王文龙名气越来越响,连他的那两个对子也被许多人传抄。
“四面云山谁做主?一头雾水不知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两个对子写的实在太好,王文龙的故事也伴随流传,王文龙既有眼光又晓文才,甚至还颇有数理才能,被福建左布政史大礼请去做幕僚,自然而然被人当成小说话本里头的白衣秀士。
接着他在常州自述的身世也被渐渐传开,于是读者们又给王文龙添上许多传奇背景。
一个出生富贵,年少破家,励志读书,终有所成的名仕文人形象慢慢建立起来。
……
就在王文龙又得名气又挣钱,心中美滋滋的时候,袁无涯也终于从河南返回苏州。
他这趟去河南本来以为多少能弄到几本书稿,却没想到李贽已经北上,他的弟子们也风流云散。
河南安阳的董其昌等人以及朱载堉、王骥德又全部进入研究状态,一时都没有可出版的东西。
袁无涯还以为自己的出版社只能去淘换些次等作品。
这时他一回苏州就收到了徐树丕送来的王文龙的书稿,瞬间就大喜过望。
王文龙这时可是炙手可热,听说前几日还去常州主持了会讲,虽不知为何常州会讲内容不显,但如果能出版他的新书肯定能够获得收益。
“就是希望建阳的作品要保持原有水平才好……建阳写作速度太快,花费个把月时间就出一本书,别给我弄个急就章出来。”
袁无涯心中念叨。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