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74节

  王文龙笑着找那饭馆老板说道:“你好,我是徐藩台府上的。”

  饭店老板一脸懵,下意识拱拱手:“不知老爷有何贵干?”

  王文龙详细说道:“今年福州要推行红薯种植,藩台大人便让我等帮助百姓销售地瓜粉所做的食物,不知你们店中愿不愿意使用?”

  那老板也不知道面前人就是王文龙,只当他是藩台府上一个稍有体面的人物,一愣之后询问:“藩台大人要小店卖红薯粉?”

  王文龙说道:“倒也不是强制而为,只是想找些店家尝试。”

  王文龙让王平保拿出背篓中的红薯粉,介绍说这东西可以做成粉皮饺子之类的食物。

  那老板看了半天,摇摇头笑道:“不是我驳老爷的面子,但是小店实在不敢尝试。”

  “为何?”王文龙问道。

  老板说道:“这东西满福州城都没人卖过,我们的厨子也不会做,买回来只怕糟蹋了。”

  王文龙又问:“若是其他店家做成功了你们会愿意卖吗?”

  老板理所当然道:“那自然愿意,只不过我们不敢做第一家。”

  “行,多谢您了。”王文龙说道:“祝老板你生意兴隆。”

  “承您吉言。”老板拱手送客。

  王文龙出门之后又陆续询问好几家做生意的,无论是有门脸的店铺还是小商小贩,也说出了薯农的难处,但是得到的回答却几乎一致:根本没有人愿意做红薯粉生意。

  徐光启跟着王文龙走了半上午,气馁说道:“这些商人真是唯利是图,明明知道农民困苦,却连在店中挂个招牌尝试也不愿意。”

  “一开始自然如此,不用着急。”王文龙说。他又截住一户挑担的行商,那人是卖鱼汤馄饨的。

  听说王文龙这里有比绿豆粉更便宜的地瓜淀粉,这个小贩感兴趣说道:“这东西可以做鱼炝吗?”

  炝汤是福建本地一种流行吃法,大概就是将淀粉划过的肉类放入滚汤中煮熟,有鱼炝、肉炝等等做法。

  这东西在王文龙后世最正宗都得是拿本地地瓜粉做的,至于其他玉米粉、绿豆粉做的都等而下之。

  王文龙之前在福州街头小吃吃的也少,都不知道这时已经有人卖鱼炝,根本没想到找做鱼炝的摊子。

  他连忙点头表示:“这也是淀粉之类,应该可以。”

  那行商瞬间感兴趣:“先生这里可有实物?”

  王文龙对那小贩说:“现在就有地瓜粉在这里,不如我们买你三碗鱼炝,你就用这地瓜粉试做来看看。”

  有人出钱那小贩哪有个不答应的,放下担子便开始做。

  不一会儿三碗鱼炝就做好了,小贩自己操作时就有感觉,做完奇怪说道:“这地瓜粉做鱼炝比之绿豆粉更不容易散芡,倒是方便,就是不知味道如何。”

  王文龙将调羹递给那小贩:“不如你自己尝尝。”

  小贩另外取了个调羹,装了一小碗,滚烫的吸溜入口中,接着就是眼前一亮:“又嫩又滑,比绿豆粉做的还好吃!”

  王文龙笑道:“若是有地瓜粉上市,价钱比绿豆粉还便宜,你愿不愿意购买?”

  这小贩说道:“别说价钱便宜,就算比绿豆粉贵一些,我也愿意买!”

  王文龙连忙说:“这一斤地瓜粉便先送给你用,只是你也跟同行宣传宣传。”

  小贩性格也是爽快,笑着说道:“我们村里许多人都是做摊贩的,回去自然跟大家说这地瓜粉的好处。”

  看着那小贩挑担离开,徐光启才对王文龙道:“总算有个商贩愿意用这地瓜粉了。”

  王文龙道:“我知道该卖给谁了,子先,走,咱们去城南。”

  王文龙直接到城南,找到做绿豆粉皮的店铺,然后将地瓜粉拿给他们看。

  那些店家果然感兴趣,马上就着手实验制作。

  绿豆粉皮做出来晶莹透白,看着就养眼,而地瓜粉皮做出来则是灰扑扑的,乍看之下让人觉得观感不行,但是实际煮起来才知道好处。

  绿豆粉皮适宜凉拌,地瓜粉皮却是越煮越弹,越煮越软,好的地瓜粉皮炖上一个小时都不带烂的,而且口感比之绿豆粉更加爽滑弹牙。

  但是这些做绿豆粉的店家还是不愿意轻易尝试,普遍表示这东西没有卖过,虽然能够做成粉皮,但是不知道销路如何。

  王文龙磨破了嘴皮,又抬出自己的身份,终于才让两家店铺同意做些地瓜粉皮,试着销售。

  走出店铺时天色都快黑了,徐光启忍不住感叹:“想要让百姓接受新事物真是困难。”

  王文龙却是说道:“想要推行新东西,也只有这一个办法,要让百姓由心底接受,必须要让他们知道新事物的好处。”

  有了推行瓜菜代的经验,王文龙明白在这年头推行新作物新产品有多困难,这年代还是小农经济,百姓口袋里都没有什么余钱,投资消费自然趋向保守。

  什么拿出一种新物品就让此时百姓眼前发亮趋之若鹜实在只是美好的幻想。

  不过好在已经找到地瓜粉发卖的思路,基本上就是能用绿豆粉的地方都可以用地瓜粉替换。

  第二天王文龙便去找陈经纶和邓志谟说了此事,让他们到福州市人聚集的文会上推行地瓜粉皮,将吃地瓜粉皮宣传成帮助农民,肯定会引起一些士人的兴趣。

  ……

  清晨,王文龙才起身就见徐光启已经衣冠整齐的站在门厅等他,王文龙笑着道:“子先倒是有精神。”

  徐光启说:“这几天跟着建阳一起出去推行地瓜粉,看着一件事情从无到有的做成,倒是觉得比之读书更有兴趣。”

  王文龙点点头,心想徐光启的确是个做实物的性格。

  他笑着说道:“我只怕子先觉得劳累,既然如此,那就走吧,吃过饭咱们就出门。”

  两人和邓志谟一起用过早饭,然后出门去接上陈经纶,借他的马车去往福清县。

  王文龙一直想买一匹马,但是回福州之后总是没抽出时间,而且这年代骑马并不舒适,从福州去往福清若是骑马也是够受的。

  陈经纶家里有钱,在福州城里买的马车都是铁轮子的,比一般的木轮马车更加稳当,虽然因为没有避震,所以若走远路照样是硌屁股,但总比骑马栉风沐雨要来的好。

  这年代最舒服的交通工具是轿子,而且越多人抬的轿子因为受力分散,所以越稳,两个人抬的滑杆尚且晃的人头晕,但据说八个人抬的大轿走起来就非常稳当了,至于皇帝出门的十八抬大轿,那平稳程度可以在轿中沏茶喝,拿人肩膀当避震,人还有自适应能力,只要不考虑废人的问题,效果自然是比什么空气悬挂都来的靠谱。

  刚刚上马车还没出福州城王文龙就碰到熟人。

  却是高宷手下的缇骑首领、现在在福州代高宷监理市舶司的林宗文。

  以前王文龙在高宷府上时林宗文和林世卿一文一武,都是高宷手下的狗腿,王文龙自然和林宗文认识。

  林宗文和魏天爵虽然是把兄弟,但是对于间接害死魏天爵的王文龙他却丝毫没有怨恨。

  林宗文正带着人在市面上横行,远远一见王文龙敞着车帘坐着,立马骑马上来笑着打招呼。

  “建阳兄,今日哪里去?”

  “出福州公干。”王文龙回答。

  林宗文哈哈笑道:“兄弟越发是得了藩台大人重用了,成日在福州上下跑呢。”

  王文龙也笑道:“不值得什么,林兄才是生发了。”

  两人别马而过,放下车帘后徐光启奇怪问道:“这人是谁?”

  邓志谟撇撇嘴说:“税监太监高宷手下的爪牙,以前建阳被高宷抓去做过他几天幕僚,幸亏逃的早,要不然这会儿也是被逼上贼船。”

  徐光启颇为惊讶王文龙还有这样一段经历,接着便是觉得王文龙非常有趣,光是看刚才两人交谈就知王文龙人情练达,能伸能缩。

  徐光启不是那种不知人间疾苦的读书人,他跑到广东客馆也是给人做客卿,知道做客卿的难处,想想都知道王文龙被高宷抓去做幕僚时该有多绝望。

  而给太监做过幕僚,王文龙如今在福州居然还能有如此好的名声,这王建阳的确是个妙人。

第122章 百般推诿

  马车走在去往福清的路上,徐光启突然问道:“建阳,你觉得咱们这次真能帮到福清的百姓吗?又能够帮到多少?”

  这几天虽然跟着王文龙一块在外头推广地瓜粉,但是徐光启也知道就凭他们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

  闻言邓志谟和陈经纶也都看向王文龙。

  王文龙思索一番回答:“我也不知能做到什么程度,帮助一两个村子并不难,即使凭我们的面子也能让当地的地瓜粉有销路。但真正想要帮助整个福建,甚至在整个大明推广红薯种植,也只能希望在福建的成功能够让一些人跟随吧。”

  徐光启是个聪明人,历史上徐光启三十几岁才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居然能够几年之内就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出天文数学几何等等方面的书籍,然后又自学成才,成为农业学家,非有极大的悟性和极强的实践能力不可能达到。

  徐光启感叹说道:“连让城中有财力的商家去尝试贩卖新商品都如此困难,要让家资更贫的农民去尝试新作物,只怕更要难上加难了。”

  “一步一步来吧,也许先让当地的大地主可以通过种植地瓜收获钱财,之后普通百姓也会跟随。”

  王文龙也是心里叹了一口气,他知道真想推广一种新作物绝不是几个文人的倡导就可以,哪怕在信息畅通的后世,想要在一个地方推广新作物都需要深入乡村的基层政权手把手的帮扶,还需要给老百姓打通销售渠道,即使这样,成功的几率也不是非常高。

  而放在这个时代,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是:在历史上红薯之所以大规模的推广成功,那也是一次一次灾荒把百姓逼出来的。

  唯一给王文龙希望的是起码经过冬天的瓜菜代,一些农民已经知道了新作物的好处,这个推广过程在本时空应该不需要经历明清变革的上百年,死的人大概也能少一些。

  马车颠簸了半天终于来到了福清县。

  刚到城门口就见到张航已经带着自家长辈在城门边等待。

  这年代哪怕是大地主对于官府也是畏惧三分,而家里有黉门中人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家中联络官府的顶梁柱。

  他那长辈比之张航更没见过世面,听说过王文龙几人的身份,知道这是通着省府的人,这些地主平日里见到县里的官员都以为如天一般大了,所以看到王文龙他们时脸上自然带着几分恐惧的色彩。

  王文龙和颜悦色的说道:“我们是徐藩台手下的幕僚,专门是来帮着你家梳理种红薯之事的。”

  见到王文龙并不吓唬人,那长辈才恭顺的笑道:“多谢几位老爷来帮忙。”

  徐学聚早就已经联系过福清县衙这里,所以王文龙直接就带着人去往县衙。

  到县衙一问,却是今日县令大人到乡下相验去了,吩咐下了县丞在县中等待。

  听见王文龙等人到来,县丞连忙从县衙的工房里走出来。

  几人互道了姓名,那县丞道:“学生姓范,三位先生降临寒舍,本来要请进衙门里去,只恐怕有人来经官告讼妨碍谈话,所以就在此处备几碟粗茶淡饭,还请几位老先生不要嫌我轻慢。”

首节 上一节 7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