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03节
一大堆东西准备了半个月才出海,王文龙没想到的是他从台湾返回福建一路上无风无浪,但这次运送印刷物资的船只前往台湾的路上却正好遭遇了台风。
小船被台风卷的偏离航线,直接在海峡上漂泊了十天,风起之时,日月无光,想要看天象辨别方向都不可能,船上的水手只以为自己肯定丧命,无可奈何之时,什么能拜的东西都请出来了,水手们直接把曾鲸所画的那幅孔子像供在船艏,第十天云开雾散,大家惊讶发现船居然被台风卷到了打狗港的附近,船上人虽然受了惊吓,但是没有丝毫损伤。
甚至满船的货物也没有什么受损,仅仅只是船上装载的油墨因为颠簸和受潮有些许变色而已。
此事在打狗港传开之后众人皆以为惊奇,更是将这幅孔子像奉为圣物,许多原本还不想送孩子读书的人家听闻这事情都将孩子送到东藩书院去读书,书院转过年来的学生直接突破了五百。而那副被雨打风吹之后的孔子像更是直接被奉为“渡海圣人像”,成为台湾岛上儒生的一件圣物。
那一船变质油墨也没被浪费,张子明最初出于舍不得依旧拿那油墨印书,由于油墨变质所印出来的字迹从原本的黑色转成一种略带棕色的颜色,这种颜色化学颜料出现之前的时代就算人工想要仿造都造不出来。
张子明将这一批《论语》当做礼物四处赠送,基本上台湾岛上稍有名望的人家都收到了一本,王文龙家里更是直接收到了十多本。
收到这一批用棕色油墨印刷《论语》的台湾岛上势力,后来纷纷成长成大海商和大世家,更是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海外去,而这一批无法仿造的《论语》后来被称为“渡海本”或“建阳变色本”,也成为这些海上家族的传家宝。
因为背后的故事和对海上豪门的崇拜,这一批“建阳变色本”直接成为了海商家族身份的象征,特别是儒教所及的地方甚至将之奉为圣物,百多年后一套传承有序的真本价值连城,而王文龙后人捐出两套,直接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被列入限制出境的文物名单。
第535章 运转不良
回到福州几天之后,王文龙来到巡抚衙门和徐学聚相见,徐学聚带着几个幕僚亲自在照壁前头迎接。
“建阳,才听说你回福建,却又听得你去台湾了,如今你可真是个忙人呀。”徐学聚对王文龙说话,语气之间颇为亲切,甚至刻意玩笑调节气氛,跟以前王文龙在他手下做幕僚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氛围些许不同。
徐学聚虽然是福建巡抚,但随着浙党的失势,他的位置也越来越难坐,对于王文龙这个可以在东林党和三党之间周旋的人物态度也越发看重。
王文龙笑道:“东翁客气了,你平日里公务繁忙,何必专程来接我。”
徐学聚摆摆手笑道:“你喜得贵子,我也没上门去道贺,回头倒是要去见一见,想来建阳的孩子肯定也是聪明的紧。”
“那我就等大抚上门了。”王文龙呵呵笑道。
徐学聚迎接着王文龙走进花厅,他担任福建巡抚已经五年,当年王文龙走动过的巡抚衙门到如今又更显得破旧了一些。
徐学聚坐下才问王文龙道:“台湾的造船厂还顺利吧?”
“一切正常,岛上的原料、工匠都已经安排好,此次我回福建就是打点关系来的。”王文龙笑道。
“如此就好,”徐学聚点头说道,“如今东北西北又起边衅,整个天下都闹得不得安宁,惟独是台湾这件事情办的漂亮,我心中也才能对地方上有些许交代。”
万历三十四年,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气候变化终于严重的影响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不是努尔哈赤出的问题,女真是渔猎采集民族,这一段时间以来攻城掠地,日子相当过得去。
今年想要扣边的是鞑靼人。
寒冷的天气直接影响到了蒙古草原上的牧草长势,鞑靼各部的羊群牛马都大批死亡,于是朵颜部开始纠结鞑靼各部的台吉,时刻准备进犯大明。
传统上蒙古人扣边的时间都会在秋天,因为这时牧场上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而大明的百姓也刚刚秋收,正是最富裕的时候。
今年九月起,陕西四镇肯定要严格整顿边防,连带着宣府大同一直到山海关方向,全都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是七月份,这样大规模的边防行动,所需物资在此时就已经开始调配,全天下都动员了起来。
同时七月份还有另一件大事,沈一贯和沈鲤这两个老对手共同退休了,这事情早已经定下,反映的是大明朝堂之上党争的剧烈已经到了可以将党派首脑直接拉下马的程度。
两件事看似无关系,但却扣在同一个核心上——大明朝廷的组织能力。
调动全国粮草充实边防的行动需要整个官僚体系的配合,而激烈的党争已经严重损害了官僚体系的运转。
于是乱子就出现了,徐学聚在福建还算是天高皇帝远,没有受太大影响,最多是从本省的钱粮中多拨出一点向边境输送而已,而在京城中的官员早已经是累的焦头烂额。
最先头疼的是工部,要充实边防自然要修一系列边防工程,结果到了地方工部的官员才发现自己要民夫,招不到,要粮食,运不来,连建筑材料都凑不齐。
工科给事中王元翰只能代替工部上书,诉说天下“可痛哭者”,王元翰表示:内阁首辅朱庚已经三年没有见过万历皇帝一面。九卿的职位有半数以上无人,严重的甚至整个衙门没有一人。
南北两京都察院只有寥寥数人,到了地方连御史都找不到,因为御史人数太少,巡省一次所需时间就是两三年,不论哪个官员想找他得到的回复都是御史在某个穷山僻壤巡查着呢。
九边每年缺少军饷,工部想要使唤士兵都使唤不动。
万历皇帝觉得御史这些官员是贪污的祸首,但是没有御史看着情况更糟,御史贪污好歹会做本假账,现在连做账的人都没有,每年花那么多钱出去,到底流到了哪里,地方官自己也查不清。
全天下这么缺官,同时这么多年的党争下来一大堆官员全被撸了。
被罢免的官员长期沦落山谷,不少官员还在等待着接受诏书复用,但一等十几年遥遥无期,当年最早一批参与争国本事件被辞退的官员辞退时还只五十多岁,正当壮年,现在年纪老一些的都七十多岁了。
如果还不把这些官员召回来使用,再过几年这些经过政务训练的官员都得老死。
而年轻的官员又不给他们训练机会,再过十年整个大明朝廷的官员体系都将面临断档。
从皇帝到内阁,再到九卿,至于各省巡按御史、再是年轻预备官员、以至于九边最普通的士卒,合着整个大明朝廷的运转体系从上到下都出了问题。
这样一台机器能够稳定运转都已经是个奇迹,突然调动起全国之力去充实边防,这能不出乱子吗?
万历皇帝对于官员任免之事懒的关心,但是对于军国大事还是有点主见的,奏疏送入内庭,万历皇帝倒也稍稍做出了点反应。
他派太监去监督九边运粮之事,另外就是宣布停刑。
高宷、梁永这种拟人生物只是万历皇帝专门养来帮自己捞钱的走狗,但万历皇帝夹袋里还是有几个实际能用的太监的,就比如孙隆这些人,他们既有执政经验,又有不错的学识,到地方上都能部分替代巡按御史工作。
停刑则是皇帝表达上天有好生之德,为天下百姓祈福的一种方式,每遇大灾大难,皇帝都可以选择停刑来广施恩德。
不过文武百官却并不满意,皇帝广施恩德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到天坛祈福、斋戒、停止修建皇家建筑等等,而万历皇帝永远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停刑。
南北两京的监狱都已经人满为患了,一大群恶性犯罪的犯人早就应该砍头的,今年停刑明年又停,有的杀人犯都在监狱里老死了。万历这纯纯就是糊弄事情。
于是官员们借助王元翰的上书纷纷表达意见,最大的意见就是要万历皇帝把在野的官员起复一批,先把缺官这个问题解决了。
而万历的反应是——往东宫派了两个属于东林党的讲官。
万历自己也知道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出问题,但是却不愿意提拔在野官员。
原因很简单:这些当年被他撸下去的官员重新回到朝中之后多半会给他找麻烦,搅得他不得安宁,于是万历皇帝就把这些事情都推给了太子朱常洛。
往东宫送东林党表达的意思就是:让东林党去影响太子,等到太子继位让太子去提拔那些在野之官:这些事情在我这一辈是不会管的,你们去烦我儿子。
王文龙听了徐学聚的一通抱怨,心中也是无语,万历这货真是个甩手掌柜,能把天下人活活给气死,相比之下,福建这生机勃勃的情况可是有希望多了,怪不得徐学聚喜欢待在福建,不愿意去搅和北方的事。
第536章 半野轩
从巡抚衙门返回,王文龙在家门口就遇上了李国助,李国助手下牵着一匹空马,李国助见到王文龙就丢给他一根马鞭,王文龙上马之后李国助也不说话,王文龙一路跟着他来到了福州城中的一处林子。
那林子在福州的城中心,旁边紧挨着一座小庙,李国助指着林中掩映的一道朱漆大门问:“妹夫,此间可还安静?”
“这是何处?”王文龙问道。
李国助笑着说:“这是爹爹专门要我给你寻访的一处宅子,你那丽文坊老宅做生意合适了,哪里是大户人家立业的所在?此间位于闹市却又闹中取静,依山傍水,冬暖夏凉,正好作为你家的别院。”
“我以为什么事情,多谢泰山大人好意。”王文龙笑到,他知道李旦是为了跟他拉拢关系,人家把东西送出来了自然不可能收回去,反正李旦也不缺这点钱,干脆点头收下。
李国助叫仆人打开门锁,王文龙跟着李国助走进院子里逛了一圈,这才发现这座别院非常舒服。
院子一面正对着福州城的闹市,另一面却隐于山林之间。正是做园林最追求的“一步入山林”的境界。
而且王文龙越看觉得这院子越熟悉,一半隐于市,一半隐于野……
王文龙问李国助道:“旁边这座小庙叫什么名字?”
帮李国助寻访到这处园林的福州牙人连忙介绍:“这处院子位于福州城的北门下,交通十分便利,此处所在乃是通贤坊,边上那座寺庙别看窄小,其实名叫乾元寺,据说元朝便已建立了。”
王文龙越听嘴巴张的越大,他总算明白为什么这个园子越看越让人喜欢了,通贤坊中,乾元寺旁,这不就是后世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半野轩吗?
历史上的半野轩最早属于福州萨家,后来又展转到几个盐商手中,这园子依山傍水,在闹市之中却有野趣,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风景全都极佳,在清代所有的福州园林志之中都有专目记载。
不过半野轩是清代以后才渐渐出名的,在此时的福州,大概还没人知道这么一处山水绝佳的园林。
李国助也是买下园子之后突击进行了一番改建,房屋瓦舍都颇为整洁,还请人种了些花草,虽然建设时间太短,所以有些缺乏古气,但不妨碍王文龙对这处新居非常满意。
特别是在夏天,半野轩包了小半片山林,园中的温度能比外头低一个三五度,而且有活水,不会滋生蚊虫。
王文龙越待越喜欢,直接把两个老婆还有孩子接到新居居住。
沈宜修和李国仙对于这处地方也颇为满意,沈宜修有了身孕,李国仙又要带孩子,如此一来丽文坊的老宅就有些逼仄了,到了新园子里之后,两人每人都能分到一间院子。
沈宜修选了居高的小院,可以在院中种种花草,而李国仙则选了临水的一处亭台,池水很清澈,下去游泳都没问题。
一家人在这里住的舒心,正好王文龙也打算绘制海图,便窝在半野轩中边陪家人边做事。
七月中旬,半野轩之中的茉莉花盛开,芬芳的香气在稍显炎热的风中飘荡开来,王文龙一家人在厅堂中吃饭都能闻到阵阵花香。
沈宜修在家中的时候就喜欢花草,有一天她突然采了一捧菊花分送给王文龙和李国仙,颇为高兴的说:“这园子中的菊花种类真多,一些品种我在苏州也没见过长得这样好的。”
沈宜修想要把这些菊花都移植到盆中种起来,忙活了一阵发现越采越多,一些已经有同样花型留存的花卉她不需要,于是弄了一大捧抱回房中。
半野轩的花园之前并没有人专门打理,这些菊花大概是不知多久以前的主人种植之后逃散到荒野中的,自己杂交出了颇为多样的颜色。
王文龙记得历史上半野轩产的菊花号称闽中之冠,这地方的水土气候的确极其适合菊花生长,所产的菊花种类繁多,在民国时,有许多日本引进的菊花品种也是由当时的半野轩主人吴家第一次在半野轩的园林中种植成功的。
本来沈宜修是想投身戏曲事业的,但当发现自己有身孕之后,沈宜修就以家庭为重,这段时间都在家中休息。
现在沈宜修的肚子已经显怀,苏州的沈家专门给她派来了产婆照顾,还有来伺候的丫鬟仆人,这些都是大户人家惯有的礼数,沈家多半也是听闻了李国仙要生产之前李家的表示,怕在面子上被比了过去,派来的丫鬟仆妇足有二十多人,雇了两艘船才一路从苏州载下来。
这些人每天炖母鸡,熬“生化汤”,把沈宜修给补的脸蛋圆圆的,白里透红。
另外就是做东西,沈家人一到福建就出去做脚桶,这是娘家要为女子准备的接生设备,除此之外他们还专门请人到银楼去打了一把纯银的助产钳来。
王文龙发明产钳并且让陈实功推广,最初是想着给李国仙生孩子时上一道保险,虽然最后李国仙是顺产,产钳没有用上,但陈实功却还是成功的将这项技术用到了其他的江南产妇身上。
助产钳能够解决本时空九成以上的难产问题,绝对是出手即有效的大杀器,很快就在江南打响名声。
陈实功也履行了和王文龙的约定,没有把产钳当作秘密保守,而是将之大力推广,还把自己总结出来的产钳使用方法分享给其他的医生和稳婆。
如今助产钳已经在江南风行,而且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规格形制,方便于对不同胎位、情况的婴儿进行助产。
家中其乐融融,沈宜修把花束发完,最后留了一朵既大且美的,颇为小心的插在阿难的垂髫上。
这年头的小孩子也会留头发,王阿难的头发在剃了胎毛之后就没有再动过,现在已经可以扎一个小小的发髻了。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