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66节
“或许是吧。”邓志谟明显不敢做这么宏大的梦。
王文龙也想见见影响舆论,拥有自己的势力。
而此时苏州的市民阶级算是整个大明最成熟的市民群体,明朝的中后期,苏州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个手工业城市,是明朝丝织业的中心,“郡城之东,皆学织业”,整个苏州东北半城全都是经营丝织业的工厂,不小部分的苏州百姓已经成为工人。
苏州的很多百姓识字,且有闹罢工以及暴动的本事,仅在万历年间就有几次记录于史书的市民运动,苏州织工叫歇、葛成抗税、打杀阉党的五人墓碑记,都是在苏州闹出来的。
……
第二天王文龙就带着沈宜修一起去往南京。
南京四牌楼,钦天山下,玄武湖旁,湖上花船旖旎,远远还能看到钦天山上的观星台。
南京国子监所在的成贤街,街道两旁遍植槐树从街北的钦天山一路向南,一条长长的碑林,尽是名家的题咏,远远能看到“国子学”大牌坊,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全都卖这些文房赏器,街道之上行走的几乎全是戴着大头巾的儒生以及童仆小厮。
王文龙走进国子监,让沈宜修先在外头轿子里等待,他的公文已经送到国子监里。
王文龙原本以为新官上任要有多复杂的流程,问了问沈璟,却发现他这国子助教的上任仪式其实十分简单。
也就是报个名,然后和在场的同僚打通招呼就好了,官服要自己去定做,至于其他官员所要经历的授印等流程,不好意思,国子助教没有印,如果很想要的话,王文龙可以自己刻一个,但也没啥地方可盖。
进去点卯画个押后他这个国子助教就算正式上任了。
从国子监出来转个弯王文龙便进了叶向高家。
这才是今天的正事。
因为早几天递上帖子,今天叶向高早已在家中等待,王文龙和沈宜修进屋之时,叶向高正挽着袖子做丹青。
一见王文龙夫妻进来,他连忙笑道:“王建阳,久闻君名,终于见面!”
他开口就是一口福清口音的官话,让王文龙觉得十分亲切。
王文龙和沈宜修也连忙见礼,“见过叶伯父。”
王文龙和叶成学是好友,兄弟论交,自然叫叶向高做伯伯,叶向高闻言也颇为高兴,连连点头。
叶向高是二甲进士,又是东林党大佬,要不是沈一贯阻拦,前两年赵志皋请病假后他甚至差点被运作入内阁。
叶向高和沈一贯的矛盾那可是老黄历了,万历十一年叶向高中了南榜进士二甲,这个名次可以直接入翰林院,当时沈一贯打算提拔同科的泉州人吴龙徵入翰林院将来成为自己的班底,想要把叶向高挤下去。
结果叶向高却被其他考官看中,最后推荐到首辅申时行那里,申时行要求一定录取叶向高,沈一贯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此后叶向高就算是被沈一贯关注了,万历二十六年,叶向高被推荐担任东宫讲官,名单报到内阁,沈一贯直接高声大呼:“闽人岂可做讲官?”
虽然叶向高最后还是被推成东宫讲官,但只过了一年,他就被沈一贯给搞走,调到南京开始闲用。
如今叶向高已经在南京当了五年闲官,沈一贯担任内阁首辅,叶向高在南京的日子似乎遥遥无期,但是却没人敢轻视他。
叶向高从担任东宫讲官以来就结交东林党,在南京也已经罗出一张很大的人脉网,明眼人都知道,只要沈一贯走了,叶向高定然前途无量。
王文龙和沈宜修同着叶向高招呼之后就看叶向高在那儿细细画了一幅花鸟,放下笔,叶向高抬头问:
“建阳,能动笔墨否?”
王文龙道:“不敢瞒伯父,小侄的字颇为俗气,倒是我家夫人笔墨之中胜我颇多。”
叶向高非常惊讶,看了看不过十五六岁的沈宜修,然后便将笔递给沈宜修道:“敢请一试。”
沈宜修笑了一下,拿起那支细笔就在叶向高的画边上提了一首诗。
“真奇女子也,”叶向高看着沈宜修的诗和文字连连称赞,“好文笔,好书法,我真羡慕建阳有此贤妻。”
“这也是我的福分。”王文龙笑着说。
叶向高叫仆人道:“将这画拿到成贤街上叫胡家裱了,精细做来。”
他转对王文龙说:“这画就送给建阳两夫妻。”
王文龙连忙道:“多谢叶伯伯。”
收了画,叶向高同着王文龙沈宜修一起到边上用茶。
说了两句闲话,王文龙问道:“我如今在苏州想要办一份时事报纸,虽然不言朝廷大事,但总怕犯些忌讳,不知叶伯伯有何建议?”
叶向高喝着茶水笑道:“我如今只是南京闲官,哪里说得上话?”
他这就是谦虚了,叶向高作为东林大佬,在舆论场上的能量非常强,但是在他的位置,没有必要为王文龙办报纸能惹到的一点小麻烦开口。
叶向高也不是不想帮忙,他想想道:“不如我帮你联系一下李道甫,他在江南颇有实权,想来能保你家报纸平安。”
王文龙知道叶向高介绍的李道甫就是李三才,此君再后来被东林党力捧为“党首”,当然他在东林党内的地位比起在后面操控的顾宪成要低,可架不住这厮确实能跳。
李三才如今是凤阳巡抚,这个位置不算高,他另一重身份才真正有力量——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
从徐州到扬州,整条淮河连带着部分京杭大运河都是李三才所管的地方。
李三才用此势力“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
后来阉党写的《东林点将录》中李三才直接位列第一名,所谓“开山元帅,托塔天王,户部尚书李三才”,就算是叶向高也只能位列其后当个“天魁星及时雨”。
李三才一方面帮东林党办事,另一方面自己贼能捞钱,此君妥妥的大贪官,后来东林党在和这党的斗争中,李三才也是最被挖黑料的那一个,御史刘光复参李三才盗用皇木建造私宅,把他家拆了,居然抄出了二十多万根皇木,省着点用能把故宫翻修一遍。
直到崇祯年间复社后人到凤阳打听他的名声,还不得不在笔记中委婉表示李三才很有才能,就是捞钱捞的太狠,那时李三才都死了十几年了,可见凤阳当地士绅对这位李巡抚有何等深切的印象。
饶是如此后来李三才被浙党攻击之时东林党还要全力以赴的救援,顾宪成大咧咧在上书中表示“三才至廉至淡泊”“勤学力行,孜孜不倦”“甚且比之孔子”。
所以真别说后来阉党把魏忠贤比之孔子有多恶心,不要脸如阉党都只敢派出一个监生上书称赞魏忠贤有孔子之德,东林党直接派出党首顾宪成封李三才为孔子,比起阉党还要抽象。
第273章 《尚书古文疏证》出版
叶向高给李三才写了书信,又帮王文龙写了帖子,于是王文龙到国子监请了个假便直奔扬州,两人第一次见面李三才就热情道:“建阳打算开办一个时事报刊?”
“正是为此事而来。”王文龙点头说。
“这是大利民生之事也!”李三才高兴说。
没错,李三才在所有场合都表现的十分支持民意,对于办报之事大为支持。
这两年他总管漕运,每次都头铁的和监税太监对抗,已经将全天下反对矿监税吏的声音和自己绑定在一起。
于是李三才虽贪污,但每次对他的攻击都被他转化为对抗税官员的坑害。
比如今年李三才建议开渠建闸,修整运河清口一段,短短的一段工程,报价二十多万,而且他直接留下漕粮接济,这里头李三才不知贪了多少。
督储侍郎赵世卿力争此项目有问题,李三才被弹劾后直接请求离职,万历皇帝看了赵世卿的奏疏后也直接同意。
接着一瞬间从淮阳巡按、巡漕御史到京中的给事中、御史全都上书为李三才喊冤。
连淮河沿岸居民都站出来喊冤,表示李三才是惟一能对付税监太监陈增的人,此人绝不能离职。
李三才在凤阳和淮河漕运上怎么捞钱运河沿线百姓不知道,但他在淮河沿岸拘捕盗贼、对抗太监,许多百姓真就觉得他是个好官。
所谓欺世盗名大抵如此。
听了王文龙办《苏州旬报》的建议,李三才主动说道:“王助教,我幕中有几个颇能文墨的英才,不如也去你的《苏州旬报》应个差事,一起将这报纸好好办起来。”
王文龙笑了,他要把李三才手下的那群货招进旬报里以后他这报纸不分分钟变成李三才的传声筒?
他摇头说道:“不敢瞒李大府,我这报纸面对的是民众,并不言及朝堂之事。”
“这却不是可惜?”李三才大不以为然,“建阳既然有如此声量,更应该为天下公器,当用报纸为天下发正声正言也,如何只去处理一些市民琐事。”
王文龙说道:“我实在无心于此,若李大府定要将我之旬报变为公器,那我宁愿还是在《苏州旬报》上写我的小说。看来叶伯伯是让我拜错码头,小子打扰了。”
见王文龙拱拱手就要离开,李三才连忙道:“且慢且慢。”
他想不到王文龙的念头拿的这么死,买卖不成仁义在,虽然不能把王文龙的报纸变成自己的传声筒,但是如果王文龙卖报能够获利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桩进项,加上能够收获王文龙这么一个朋友总是不亏。
更何况王文龙是叶向高推荐来的,看在叶向高的面子上这个忙他也非帮不可。
李三才叫住王文龙说道:“建阳何必如此气急?你若是无心于大事我也不强求,即使退一步来说,我也很乐意苏州民意有个表达的地方,此事我当一力支持。”
李三才想了想说道:“只是苏州若有重大民意,建阳的旬报当不要退缩。”
王文龙说道:“太监捞钱我也骂,贪官捞钱我也骂,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
李三才点头,这样就行,他的确捞钱,但是主要捞的是朝廷漕运的钱,百姓还以为他是好官呢,而税收太监在当地刮地皮,给百姓带来的痛感远远比他捞钱带来的强烈,王文龙既骂贪官也骂太监,在李三才以为其实是好事。
而王文龙心中也明白,他所要办的《苏州旬报》可不是跟随民意而是领导民意,给他几年时间后东林党也不一定能控制《苏州旬报》。
和很多人印象不同,东林党在万历年间的势力其实也是有起落的,两年后京察东林党打的浙党措手不及获得大胜,但再过六年,浙党等三党又会联合起来打压东林党,万历死前东林党其实已经被打到弱势地位,要直到东林党护送天启皇帝登基,依靠从龙之功才能一举扭转败局。
由于东林党并不能一手遮天,王文龙知道自己的《苏州旬报》办起来,只要声望足够,几年之后就算报纸之中的舆论口吻渐渐不利于东林党,东林党想要搞倒他也没那么简单。
王文龙对李三才说道:“我全站百姓立场,百姓爱看,报纸的收益也不会少。”
王文龙跟李三才开始算账,此时江南的报纸还全靠卖报收入挣钱,李三才听了王文龙的说法这才知道他们的旬报在福州做广告有多赚钱,认为王文龙只是想将《苏州旬报》做成一桩挣钱的买卖。
而这报纸的收入也确实出乎他意料。
李三才听着王文龙的生意经渐渐不惊讶起来:“照此算来,建阳这报纸若是办的好了一年收入该不下千两?”
王文龙点头说道:“我在福州所办旬报,一年多时间就已经为布政使司衙门挣下二千多两。”
这数额也够让李三才放在心中了,这时王文龙又适时表示自己可以给李三才分红股份,李三才瞬间心动,一阵推辞后笑而接受。
现在旬报已经从布政史司衙门之中分离出来,王文龙和徐学聚各自持股,剩下的股份就在旬报编辑部的员工手中,王文龙是股份大头,他早在来扬州之前就已经再次注资,将预备给李三才的股份稀释出来。
王文龙知道李三才这种人嘴上说的再好,若没有实际的利益羁绊,怕也是难得衷心为他办事。
于是说好之后他当场就跟李三才写股份文书,李三才找来幕僚看了看,见得一切妥当瞬间喜笑颜开。
李三才当即拍板表示后续《苏州旬报》,若是在报道上遇到什么问题,他一定会帮忙说话。而且并不是拍拍胸脯就算了,李三才专门安排人跟旬报方面接洽联络,保正王文龙遇到事情随时能找到他。
一番操作,连王文龙也不禁在心中觉得李三才事情办得漂亮,让他踏实了不少。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