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第495节
茹太素气的全身乱颤。
这个蓝玉,平常就和这群淮西勋贵吊儿郎当的,说话口不遮拦,一把年纪了,说话如此浮夸,如今更是欺辱到我兵部头上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好胆!
兵部左侍郎出列跟着怒斥蓝玉,道:“够了!凉国公你够了!我兵部虽职末官微,却也不是你可以随意羞辱的!”
“我兵部哪一个不是铁血男儿?凉国公就不要瞎操心了!”
蓝玉笑笑,事情的发展,和朱雄英预料的简直一模一样。
只是……兵部真能死人么?
朱雄英说兵部的人出海,用不了多久就会死人,从而放弃出海。
蓝玉有些想不通,也不知道朱雄英为什么会这么笃定。
不过无论如何,他今天的目的达到了。
蓝玉哦了一声,看着兵部两位高官,点头道:“既如此,那成吧,不过本官还是要问一下,如果你兵部真死人了,咋办?”
“你!”
茹太素哈哈大笑:“我兵部若是连试航都完成不了,那我兵部以后对此事就闭嘴!而且本官亲自上疏卸下乌沙帽,你蓝玉想推举谁就推举谁,这样总成了吧?”
蓝玉点头:“哦,那也行,那祝你们旗开得胜吧!”
朱元璋不厌其烦,蹙着眉宇道:“这是咱的朝廷!不是当年的白虎堂!尔等能否别山贼议事一般,动不动吹牛夸海口?”
“都退下!”
众人缄默不语,对老爷子的话,可没有一个人敢忤逆,朱元璋对大明的控制,绝对是说一不二的。
“就按照兵部的意思,先派遣人去东南。”
“你礼部、吏部、兵部都协商一番,通知浙江都指挥使司和东南备倭总军,拨调定额的军兵、火器、火炮,随同出海试航。”
“一会下朝,尔等去谨身殿,咱已经制定了航行路线,来拿。”
“成了,今日就这样,若无事议论,退朝吧。”
朱元璋挥手。
退朝,各部堂回到自己衙门。
茹太素回到兵部,左侍郎钟勖给茹太素斟茶。
茹太素端着茶,淡淡呷口,对钟勖道:“此次出海试航,责关重大,你认为兵部员外郎去真合适吗?”
这一次出海试航,不仅要试验大明军兵在海上生存能力,更多的还要对周边海上国家形成武力震慑。
虽然第一次试航的航线不会太遥远,但这对大明来说无疑是跨时代的一步。
要是完成了,他兵部跟着沾光,作为兵部尚书,茹太素一定是首功!
钟勖沉思一下,道:“戴大人是余姚人,靠近浙江沿海,自幼就是水上一把好手。”
“唔!为确保万一,臣以为,要么将戴大人叫过来询问一下?”
茹太素点头:“兹事体大,不可马虎,速去。”
没多时,兵部员外郎戴圭急促跟随钟勖走来。
茹太素道:“戴员外,事情刚才钟侍郎和你说过了,此海航关乎着兵部的荣辱,你可有信心?”
戴圭忙是抱拳:“下官有幸被茹尚书推举,下官自幼就活在水上,这出海之事,自然在熟稔不过,两位大人放心,下官不会丢兵部的脸!”
茹太素嗯道:“好!此事便交给你了!”
“本官明日会去工部火器监申请一批火枪和虎蹲炮,届时会调到你船只上,记住这次航海的意义,威慑!”
“是!下官明白!”等戴圭走后。
钟勖便笑呵呵的坐在茹太素身旁,笑着道:“茹大人,听闻最近火器监造了不少火枪火炮。”
“你说工部也是的,这些东西,咱兵部居然不知道定额有多少,以后万一哪天要调兵打仗了,这火器咱兵部怎么调配预算?”
钟勖有些埋怨。
茹太素也一脸不悦的道:“皇上自有用意,哎,我们又能怎么办?”
第252章 朝廷也不容易!
钟勖点头:“也是,皇上最大,他老人家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不过这些日子火器监紧锣密鼓的在造火器,恐怕最少造了有万余只火器了。”
茹太素笑着道:“扯淡!就火器监那效率,能造一千只火器都不得了了。”
钟勖噢了一声,又问茹太素道:“大人,您说这怎么就忽然传出来皇孙没死啦?”
“这是哪门子邪风刮过来的,皇爷知道还不大发雷霆啊?”
茹太素笑笑,漫不经心的瞥了一眼钟勖:“这谁知道。”
很显然,茹太素也守口如瓶没有乱说。
钟勖继续道:“话说回来,当年的朱雄焕都死了这么久了,大人,你说会不会是有心人利用此事祸乱朝纲啊?”
茹太素笑着道:“应当不会,宫外这股子风,宫庭内不可能不知道,老爷子既然没有出手,就已经说明一切。”
钟勖愣了愣,似乎明白了什么,心头忽然一震。
户部侍郎是正三品高官,能做到这种掌实权的官,几乎官场上的任何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能揣摩出更多的讯息。
茹尚书说老爷子没有出手,换言之老爷子是知晓的,在换言之,这股子风,源头会不会就是从宫里传出来的?
老爷子那么护犊子的性子,有人长了一百个脑袋也不敢拿他老朱家的后人开玩笑。老爷子纵容此事成风,就说明老爷子是默许的……嘶!
看来这不是空穴来风啊!
傍晚,霞光轻轻的洒落在地上,映出了一片的红艳。
朱雄英正在为户部人才发愁,双手托腮的坐在书房的案牍前,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不知在思索着什么,他将嘴巴中咬着的毛笔拿下,提起袖笼,轻轻的在宣纸上写着什么。
门被轻轻推开。
“大孙,写啥呢?”
朱雄英回头看着朱元璋,示意朱元璋过来。
“老爷子,您看看。”
朱元璋有些好奇,走到案牍旁边,拉了凳子坐下。
“累进税率?这是啥?”
朱雄英道:“增收的一种商业税。”
朱元璋有些疑惑:“商税就商税,累进是个啥意思?”
朱雄英解释道:“在商业这个大框架下,尽可能的实现税收公平。”
“譬如老爷子和我都是经商的。”
“老爷子做小本生意,一月只有一百二十两收入,那么如果我将商税按照三十之一来征收,老爷子是不是就要交四银子的税?”
朱元璋点头:“然后呢?”
朱雄英道:“再比如我一个月有一万二千两收入,那么再按照三十之一来征收,是不是只要交四百两?”
“对一个收入过万两白银的商贾来说,仅仅交四百两税收,是不是少了?”
“如此一来,穷者更穷,富则更富,国家的税收结构是不公平的,因为如果一视同仁,就是在优待富贾。”
朱元璋咂摸咂摸嘴:“有道理,然后呢?”
朱雄英道:“累进税率就是给他们划档,比如当收入高于一万两,税率就不在三十而一,应当按照十取一来收,这样一万两收入就需要交一千两……”
朱元璋愣了愣,等朱雄英说完,他才明白朱雄英的言下之意。
“有点道理,如此一来,倒是能缓解商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额!”
朱元璋再次愣住:“好小子!你将爷爷都绕进去了!如此一来,你非但让交趾商人阶级之间稳住了,还将农人阶级也稳住了!”
“在发展商业阶级之前,就开始征收商业重税,就是让农民阶级看到均衡,同时也让商人阶级内部看到均衡。”
“按收入档次征收商税……妙啊!高,着实高!”
“你小子,聪明是真聪明,这脑瓜子比咱灵活!”
朱元璋到现在才反应过来,朱雄英的目的是什么。
刚开始他还没觉得什么,现在细细回想起来,忍不住交口称赞。
沉默了一下,朱元璋道:“可是如何把控商人的收入?你总不能让他们如实上报吧?”
商人驱利,朱元璋一直不信任商贾,指望这些见利忘义的人如实上报收入,根据如实收入上报的课税司,这不现实。
朱雄英也在思考这件事。
实际他已经大大简化了交趾税收架构,要按照后世的税赋,是需要按照收入抛开成本之后的净利润缴纳税收的。
但朱雄英,就是怕税赋的架构太复杂,难以征收,所以才一刀砍了,直接按照收入征收。
上一篇:大秦:让你当太子,你去挖地道?
下一篇:鹿台都着火了,你说大商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