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隐相

大明隐相 第247节

  朱元璋心中警醒。

  更何况,苏闲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大明的盐矿只要自己握在手里,定价权握在手中。

  那么如此好盐、再加上巨量之下,私盐如何斗得过官府?

  看着朱元璋的沉吟。

  苏闲还以为对方,还在犹豫,不由得继续添加猛料。

  “除了海盐之外,其实湖盐、矿盐、井盐,依旧可以用这种方法提纯。”

  “而且最后的矿盐和井盐,此两类盐还有一种方法,能够加快开采。而这两类盐,恰恰又是山林多的地方储藏丰富,刚好可以弥补,非沿海并且道路崎岖之地的开采。”

  朱元璋还没开口,朱标已经马上问道:“如何开采?”

  “注水!”

  苏闲吐出这两字后。

  发现朱标还没有反应过来。

  随后才看向一旁的高符,“方才高公公说,井盐和矿盐开采的时候,一般都是让人工开采,进入里面然后运送矿石对吧?”

  此话一出,高符立刻点头,“正是如此,海盐毕竟太远,这是其它地方主流的开采方式。”

  “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只需要给条件适宜的盐井、甚至是矿物丰富的地方,注水……”

  苏闲的话还没说完。

  却见朱元璋已经反应过来,“融化盐?”

  “没错,融化了盐之后,那便是天然的卤水,而怎么从井里面取水,这一点,怕是简单太多了。”

  “甚至,井盐的卤水可以自己推算,提前导入石灰和草木灰的浆液,这样一来,打出来卤水之后,只需要简单的晾晒,等盐晶自然析出即可!”

  “这个方法……妙啊!”高符立刻喊道,却是连他都觉得这小公子的脑袋,好像就和别人长得不一样。

  “你不用说这些,还是那句话,这种灵活取用的方法,那些常年沉浸此道的,怎么都能想到……无非是有些地方条件不适合罢了。”苏闲对这一点倒是极为清楚。

  “还有……”

  苏闲只是沉默片刻,就继续道:

  “以后,格物院也会对为何添加石灰和草木灰,就能让盐更加纯粹的情况分析,一旦了解这一点,那么盐的产量还能再度增高……”

  “而如果,陛下还是过不了盐引、乃至是和外邦交易盐市的这一关……那么未来,大明的确会将盐引,看做成国之支柱。”

  “可盐引换成税粮运送,还有一种情况陛下有没有想过?如果边屯的粮草暂时够了,未来,北边的战事又恰好稳定,有人想提升国朝税收……”

  “将盐引制度换‘粮草’,改成了盐引换‘白银’、甚至是黄金,其它钱币……”

  当苏闲说完这些话后。

  朱标和马皇后已经意识到什么,神情顿时严肃起来,因为,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是朱标还是有些不解,为什么苏闲会突然谈及这些。

  “可就算如此,朝廷看重盐引,增加税收,也似乎是一件好事?”

  “好事?”

  苏闲诧异的看向朱标,“太子殿下难道真的这么认为?”

  和朱元璋的崇武不同,朱标虽然在武略上不敢放松,但却更注重文治。

  在他想来,如果假以时日,盐税的盐引能增加税收,可以将这些钱,用在其他地方,这难道不是……

  而正在他想的时候。

  苏闲则继续道:“殿下不要忘了,朝廷之所以制定盐引,就是用盐引,来换粮草。”

  “一石粮草,换一引盐,这才是由来。”

  “如果以后,有人谈及,将盐引换成白银之类的钱,用以增加国朝税收,那就是舍本逐末!”

  “不要忘记,边屯的百姓是为了什么留在那里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是因为商贾的重利聘请。”

  苏闲之所以要说这一点,是因为接下来,他要替换盐引,彻底废掉胡惟庸的一臂,可从来不是说说!

  一边坚定内心,苏闲的声音也继续响起。

  “没了商贾的聘请,所谓的边境屯田,到头来还是会彻底废弛,毕竟北方苦寒,时常还有性命之忧。更没有人去运送粮草……到时候只凭借朝廷拿军费支持,那开国初的鼎盛军力,岂不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废了大半?”

  此话一出。

  朱标遍体生寒,因为苏闲这些话,可不是无的放矢。

  他像是跟着苏闲的话,继续推演。

  而朱元璋则是回过神来,他听着这些话,隐隐的有种直觉,苏闲是在告诉他那句话的根本缘由——盐引,托不起大明!

  “盐引设立之初,是军国利器,非是税收利器!”

  “一旦如此,或许短期内,国朝的税收的确会大幅度增加,甚至成为真正的砥柱!但殿下也不要忘记,军备一旦废弛,再想扶起来可就难了。”

  “到时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白银之类的钱财,在没有粮草等实物的置换下,都是飘在表面的浮财。浮财最容易贪墨,最容易被人惦记。”

  “当然,真到了这个时候,贪腐之类都是小事了。因为等到朝廷发现军国大事出现漏洞的时候,这时候再想弥补,已经迟了。”

  “因为之前的盐引已经败坏,拿出的钱,又是经过层层贪墨之后的盐引税钱,反过来继续拿着它运送粮草……钱发下去,又是一层贪墨,层层油水。”

  “这时不仅丢了西瓜,还把刚捡到手的芝麻给丢了。到头来两头不讨好,反而让朝廷彻底陷入两难。”

  朱标的脸色铁青,苏闲说的这些,其实很容易在脑子里推算出来,不是不一定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

  正是因为他太清楚,朝廷文官对文治天下的渴望,所以在未来,这看似动摇盐引根基的国策,反而真的会在巨大的利诱之下,逐渐改变。

  “那咱就定下,祖制不可改!”

  这时,朱元璋从一旁开口。

  苏闲对这句话有些无语,“陛下,没有改不了的祖制,只有能用上的祖制。”

  “至于怎么用,如何用,用什么,那就看那时候的朝堂,谁的法力高深了。”

  眼看着朱元璋的脸色铁青下来。

  苏闲立刻转回话题,“当然,这些都只是话题赶到这里,所以对未来的一番测算,有可能也不会发生。”

  “但有一点至关重要!”

  此刻,朱元璋父子同时看向苏闲。

  “不能把盐引看做独苗,最起码要双策、乃至三策并行!”

  “商贾是诱之以利,才雇佣百姓动身运粮,亦或者是在边屯耕种土地。”

  “那么道理同然,朝廷也可以如此,诱之以利,让百姓运送粮草,甚至在边屯土地。”

  苏闲正说着,忽然被打断。

  “等等……”朱元璋皱着眉,“咱怎么听着听着,话题又回去了?你刚才不是还说以后的事情,商贾一旦用白银兑换盐引,会丢西瓜又丢芝麻吗?”

  苏闲无奈道:“陛下,主动和被动,岂可混为一谈?”

  “现如今,大明就定下一条政策,鼓励百姓去边屯开荒,同时给予这些百姓每年丰厚的钱财奖励。”

  “当然这些钱不能太多,否则大部分百姓全部撂下境内的肥沃土地,转而去边境,那才是大问题了。”

  “这是其一,其二,大明也可以雇佣百姓去运送粮草,这也是多一条路。”

  “其三、走水路,修南北运河……陆路运送到底不如水路运送多。”

  说完这些,苏闲才正色说道:“总之,不可太看重盐引,也不可放弃盐引,要让其作为缓冲,而不是作为国朝支柱!”

  此话一出,朱元璋当即醒悟。

  他就知道,苏闲最后的目的,还在这里。

  再度过了许久,这一场谈话从开始到现在,其实已经到了末尾。

  而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又涩声道:

  “你可知,你说的这其它几种办法,每一个都是要耗费巨量钱财的!”

  “现在花,总好比将来没的花!”苏闲就知道这位‘铁公鸡’还心疼钱。

  “毕竟现在花是给未来铺垫,而未来花,那是在给以前弥补,这两者的意思,可是截然不同的。”

  苏闲说到这里,话音一顿,等朱元璋反应过来后,他便继续道:

  “至于陛下有可能担心钱的问题,还是刚才的术算,如果此次,大明将官盐全部普及,驱离私盐。六千万百姓,每人每年五斤盐,再加上足够便宜的精盐,比如二十文钱一斤。”

  这个数字,在大明绝对是不可想象的精盐价格。

  要知道此前最下等的盐,两淮地区最便宜也要五十文一斤。

  而现在可是精盐,苏闲直接缩小两倍,这个数字说出去,估计外面的人都难以置信。

  但是,足够说服朱元璋了!

  “那便是一年六百万两的基本盐税!”

  “而要知道,大明每年制盐是十倍于百姓的,按这个来算便是一千两百万的白银。”

  苏闲正色道:“陛下,这已经是按照最低预估的来算了,比之现在大明的盐税,要多出多少倍?”

首节 上一节 247/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