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隐相

大明隐相 第191节

  朱元璋的表情再度凝固在了脸上,他似乎有些无助的看向一旁的马皇后。

  这小子自己说着还不承认了。

  “妹子,还有标儿,你们可都听着呢,他刚才真这么给咱说的?”

  却是连他自己都在刚才那争论中,有些争糊涂了。

  话刚出口,其实他就想到,自己方才跟朱标打赌的事情了。

  所以没等马皇后和朱标点头,朱元璋就看了看旁边,然后直接坐下。

  而此时。

  吕氏带着朱允炆看着这一幕,表情复杂,她现在还没有从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中恢复过来。

  就亲眼看到了苏闲,这个不过区区八品提举之子,竟然在陛下面前侃侃而谈。

  从现在的局势里,她也能看得出来,陛下显然是将这个孩子,给未来在培养。

  所以在对方接连说出那种“狂言”时,对方不仅能没有半点生气,反而准备跟他继续争论。

  再联系起那苏贵渊,现在的宝钞大计,就在其一人身上。

  这个之前差点就在空印案覆灭的小家,现在却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正跻身这大明官场的前列。

  或许过不了多久,苏贵渊就可称得上一声——官场新贵!

  未来呢?

  再等到这个孩子长大,苏家又会变得如何?

  可惜,自己的允炆……却已经与最好的擦肩而过!

  吕氏低头,看着眼巴巴的瞧着苏闲那个方向的朱允炆,却是心情苦涩。

  短短一个夜晚,从地上先是升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了地下。

  这种大起大落的感觉着实不好受,而父亲吕本那一天给自己说的,却仿佛魔咒一样在耳边一直响起。

  欲望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再也从心里拔不出来了!

  而正在她心思泛起之时。

  朱元璋却没有注意这些,反而看向苏闲,“你给咱说清楚!”

  此刻的苏闲,也是有些无奈。

  “我从来就没觉得,科举就是能解决固化四民的举措,况且,科举施行与否,其重要性也不在于选拔人才本身。”

  “而是借着向上的通道,向天下臣民宣布一件事情罢了。”

  朱元璋看着他,示意苏闲继续说下去。

  “现在是重开汉统的大明!”

  “天下百姓应该从这些先贤经典中知道,我们是同一个族群,有着共同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一片土地!”

  “秦桧曾经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在我大明是绝对不允许且要严厉打击!要将其狠狠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再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凝聚力。”

  “当然,笼统的话语就是——民心归附!”

  这一刻,朱元璋的神色罕见的凝重起来。

  苏闲的这番话,和宋濂在朝堂上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用科举,教化百姓。”

  “但这些都不如一句:民心归附!”

  朱元璋的眼睛猛然认真起来,或许是宋濂等人说的时候,他心中的排斥力太强,根本没想到这里。

  也或许是苏闲所说,再度加深了一遍印象,又和之前的四民结合起来。

  特别是这——民心归附!

  就对他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苏闲见此,则继续道:

  “我是谁?我在哪?来自于何处?这是千古谜题,有成千上百个答案,而科举的目的,除了选仕之外。”

  “更重要的目的,也是将这个问题再度放大,全部抛给全天下的子民,然后再逐步解答。”

  朱元璋坐在石凳之上,双手则放在石头桌面上,此时天气依旧严寒,触感冰凉,但朱元璋却感觉到自己心头火热。

  不对!

  可突然……他很快反应过来。

  “既然科举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你又给咱说,你从来就没想过让咱重启科举?”

  朱元璋手指轻轻叩击桌面,关于国朝选仕,他其实一直都有自己的心里想法。

  只不过其中要经过很多步骤,要和其它“大事”联系起来。

  等到真的再无疑惑了,他才会继续深思。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如百官所想的那样,他绝对无法容忍官员的升迁平调,全部掌控在一人手中。也无法容忍,天下的有才德者,拜的不是天子龙门!

  而是不知道哪里开得孤魂野祠!

  所以……

  他有不开科举的理由,也有回拒宋濂的想法。

  但同样,宋濂和刘三吾他们这些国老清流也该清楚,自己如此重视教育,甚至把他们聘请入宫,让他们教导皇子。

  就该猜到,也有重开科举的必要!

  说起来很复杂,但国事就是如此,权衡各方。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必要时候,才是良机!

  但苏闲之前和其现在所说的话,却非常矛盾。

  他在借着他的赤子视野,观察天下的同时,也在权衡自己的想法。就比如刚才的民心归附,其实已经加重了“重启科举”这边的砝码。

  可苏闲紧接着就说,他不是在说重启科举。

  这种矛盾让他也不禁犹疑起来。

  而与此同时。

  马皇后和朱标,显然也是同样的想法。

  苏闲则道:“很简单……”

  “如果万一,国朝真的要开科举,那所学所考的内容又是什么?”

  闻言,朱元璋只是深思片刻,就说道:“当然是先贤大义,以《四书五经》为本。”

  “前宋就给咱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王安石变法之后,科举应重……经义策问,考究时事!”

  “以四书之中的《论语》、《孟子》、《大学》,等等先贤经典,再结合当下时事,让天下学子回答。”

  苏闲再问道:“如果南方和北方的学子,所接受的教学不一样,那么考题为了公平……”

  朱元璋当即答道:“放心,早在洪武三年,咱就和国朝大儒商量过,还是刚才那句话,将考题局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天下学子就算回答,所引用的典故、先贤之言,也必须要从其内引用。”

  “否则,便是下等!”

  “如此一来,不论各方学的天花乱坠,但从考题上,总是公平的!”

  然而。

  此刻听到这些的苏闲,却是眼神愕然,心中开始腹诽……

  果然,时代的浪潮一直在前进,未来大明真的会开科举,也真的会以“四书五经”为本!

  且,朱元璋为了照顾天下各方的学子,会将考题局限于《四书五经》之内。

  然而初看起来,的确很公平。

  天下初定,各地的师资力量和大明学子接受教育的环境、背景等等原因,也各有不同。

  比如东南方,靖康之耻后,大半个西北方虽然沦落在金国手里,但南宋的大儒和仕族,却也因此迎来了更加繁荣的发展。

  而大元之后,因其包税制的原因,基本对南方的影响很少。

  所以南方宋人的遗留,可是比北方要多的太多了。

  而大明后面的科举进展也很奇妙。

  被后世痛击,甚至有人喊出了“八股选仕,误国误民”之语。

  八股文的雏形,似乎早在局限“四书五经”的一刻,就已经定下了。

  因为选题就这么一点。

  前面的科举还好说,越到后面,朝廷为了选仕,就越是要在四书五经里玩花样。

  所以学子考试,不仅要回答内容,还要将“形式”都固定。比如每一句都必须对仗,言辞要优美余余……

  到后来,已经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

  然而,这些到底是后话。

首节 上一节 191/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