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666节
“资源只要划分下来,如何使用是你们的权力,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国府只会在年末进行一次考核,看看各地对资源的使用情况。
有没有浪费,有没低效,最终的收益又是如何。由此,将会影响到下一个年度的分配情况。”
“也就是说,你用得越好,就越会得到国府的资源倾斜。我们自然是希望得到最高的回报率,以提升我们的效率,更加合理地应用我们所拥有的资源。”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着各地就得各自为政,进行存量搏杀。你一定要记住,我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团体,竞争当然要有,但合作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洛邑的教育搞好了,就能输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革新给义鹊;义鹊的制造业高效运转之后,巩义的商贸才能更加兴旺。
你们都搞好了,国府才会拥有更多的资源。由此,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我们这个团体越来越好。”
这番话并不难解,黎返当然听明白了朱樉的意思,略有些迟疑地问:“那,嵩县在这个团体中,处于……何种地位呢?”
其实周云为了消除他的戒心,已经多次向他表明嵩县并不特殊,完全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而第五乡的种种,也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这一点。
只不过,包括黎返在内的北黎高层仍然患得患失,并没有做好准备而已。
朱樉点了点头,用毋庸置疑地口吻道:“当初我曾跟你说过,对嵩县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行周矩.
第1283章 新城的建设
既行周矩,自为一体,何来彼此高下之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
黎返低下了头,一时无法回答朱樉的这个问题。
让北黎彻底周化,成为周地的一份子,这是朱樉预定的目标。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事不能急,更不能强逼,所以也不再追问下去。
转而语气温和地道:“这样吧,先说说你对国府有什么要求,我们再看看能够满足哪一些?哦,对了,你清楚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吗?”
对于这个,黎返倒是研究过一番,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却也知道个大概。
要求嘛,他的要求倒是不少,只不过心知自己并不打算完全履行义务,底气上自然就没其他县正那么足了。
朱樉只好再帮他一把:“嵩县目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建城,发展生产。这方面十部佐和周云都可以给你提供足够的支持。
你应该多倚重他们,发挥好他们的价值。如果对他们不够满意,你还可以向国府申请政务指导。”
见朱樉一直对自己和善耐心,黎返也放下了一些戒心,坦言道:“国府只派了一百名指导人员,着实少了点。我希望能在建城规划和耕作方面得到更多的帮助。”
“就是这样!”朱樉立即大加肯定:“有了需求,你还得知道该找谁。要人才,就得找织连;修屋建城,需要建设部的随巢子帮忙;而农事则是这位陈辛负责。”
朱樉干脆把十一个部正一一向黎返介绍起来,每个部的负责范围,沟通渠道,无不详尽细致予以解说。末了还不忘叮嘱他道:“千万别跟他们客气,包括我,都是为你们服务的。
当然,必须是在能力范围之内,你可别学他们三个,老是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弄得国府压力很大呀。”
书珂等人嘿嘿一笑,他们敢这样也被朱樉惯出来了,此际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被朱樉这么一打趣,会场气氛稍稍轻松了一点,被朱樉提及的三个部正也主动回应起来。
“嵩县并未报上年度计划,所以吏员服务部也不知道所需人才和物资的详情,请黎县正尽快拟定清单,我们能满足就尽量满足。”
“建设部目前承担的工程太多,实在抽不出多少人手来支持嵩县新城的建设。
我建议黎县正选拔一千名青壮,分成三组,参与各种建设,到年底的时候,便可成立嵩县自己的建筑队,明年就可以开始新城建设了。”
“嵩县的垦荒进度农牧部也一直在关注,建议年底抽出专门人手,前往巩义参加培训。有了一定数量的合格农士,明年便可开展畜力化耕作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
而且嵩县还有很多荒野,暂时用来养羊养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似乎很容易解决,只不过关键就是,得大量派出人手到其他各县进行培训学习,而且还都得是青壮。自己到底要不要走出这一步呢?黎返反复权衡,仍然无法迅速做出决定。
对黎返的顾虑朱樉也是心知肚明,趁着这个机会准备再加一把劲:“周地的发展正是依靠着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以及不断创新励进的专业水平。
只有尽快融入到这个分工体系中来,提升各种专业素质,嵩县才有可能高速发展起来。”
“可分工和专业并不是周地能够获取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我们最大的秘密是……”
朱樉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看着黎返:“在这个团体之中,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去做对自己和团体有利的事,因为我们的命运已经联系在一起,利己和利团体,并没有根本冲突。
有利于团体,就会有利于个人,若只有一方得利,这样的事,我们是不会去做的,你懂吗?”
黎返身子一颤,似乎要全新认识一下眼前的这名年青的掌权。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最为担心的事吗?
他明明知道周化的结果,必然会让北黎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可却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同样成为受益者。
维护自己的权益,便只能让北黎远离周地的分工体系,损害的自然是更多北黎人的利益;让北黎民众受益,却极有可能让自己权力受到损害。
在这场艰难的抉择之中,人性中的自私最终占据了上风,所以他默认了四大头目继续盘剥各自的部众,因为他亦是如此。
可若能双赢呢?若自己的利益并不仅仅限于那点北黎部众,而是可以在整个周地占据一席之地呢?
面前就有一个不容置疑的例子,朱樉这个掌权跟他认识范围内的任何一个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可谁敢说他又不是这场变革中的受益者吗?
自己,或许也能如此,利用这个成功的秘诀,在为自己谋取利益之时,亦能让整个团体因此而获益。
在这一刻,黎返终于动摇了。
黎返抱着大堆援助计划返回嵩县之际,朱樉又转身开始寻求解决另一个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嵩县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毕竟就那么点人口,只要黎返解除心中的警戒,全心投入到周地这个大的分工体系里,自然可以获取到丰厚的发展红利。
援助计划里的绝大部分内容,本就是周云及十部佐根据实际情况拟定的,国府仅做了轻微的调整而已。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同样一句话,出自不同的人之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蓝图已经给黎返规划好了,最终的达成效果就得靠他自己去努力。
相比之下,朱樉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要棘手得多了:人口。
目前的周地已经足可称为世界制造中心了,利用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赚取着令人难以想像的利润,这才支撑起对各国来说都堪称奢侈的医疗、教育等民生福利事业。
后世的工业化进程甚至需要靠枪炮去打开、抢占市场,可朱樉却没有这么样的烦恼,因为他面临的这个市场实在太广阔了。
列国的人口、土地何止百倍于周,即使现在的消费群体还相当有限,却已经足够周地目前的产业产规模“吃饱”了.
第1284章 乱世的生存之道
而且按目前与各国达成的合作协议,这个市场规模只会越来越大,绝对不是周地的生产力可以满足的。
缺人,这几乎是朱樉无法解决的难题,也是发展与改变组织会成立以来,需要优先解决的几大问题之一。
若不是朱樉矩行天下的战略在前,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就好了,要满足周人自己的需求,现在的产业工人反而还太多了。
事实上,这一倾向在组织会里还颇有市场,不论道家、墨家、农家,还是孔门和杨竹学派,其核心思想都算不上“扩张型”,反而更接近于“复古流”。
小国寡民,与世无争,才是很多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只不过这几百年来的残酷现实摆在那里,所有人都清楚,自绝于世绝对不是这乱世的生存之道。
经过近一年的综合考量和激烈争论,产业转移这个提案终于进入组织会的最终表决议程,全体组员除计冉之外,都参加了决定这一重要决策的会议。
根据最新的消息,计冉这家伙正沿着建设中的伊昆高速“自驾游”,只不过尚没有几个知道陪伴他的,正是整个天下都在寻觅的孙巫本人。
等不到他回来了,洛新、伊昆两条高速按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已经完全可以通车了。
剩下的只是分段进行的硬化工程,受限于水泥产量,这一进程恐怕还要一两年才能够真正结束。
路修通只能算是开端,随后的周韩伊昆经济带建设、周楚江南开发计划、周燕东北垦荒行动都将进入人员物资的大投入时期。
还不要说与赵胜、晏婴等中小贵族的领地合作协议,也要进入具体落实阶段。
未来数年,缺人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不仅缺产业工人,更缺乏各种各样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推广人员。人口危机不解决,很多计划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为之停滞。
既要保持甚至扩大人员物资的输出,来支撑矩行天下的深度和广度,又要保障周地自身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集诸子之智慧,也只能想到产业转移这个综合比较而言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来。
这其实已经不是周地进行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了,当初与秦、楚、韩三国达成战略互惠合作伙伴协议之后,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
只不过当时三国关注的焦点在于增强农战这一国本之上。
亚加达的首要目的是在三大霸主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所以拼命提高自己的城邑、关隘的防御能力,感兴趣的产业转移也就集中在水泥、防御性武器等方面;
大明朝的胃口就要大一些,为了从普荆手中夺回失地,对武备方面尤为重视,所以极力提升自己的钢铁产能,以打造更锋利的武器来武装新军。
渼洲则在两者之间,一边营造新都,一边则不忘积蓄力量以雪吴楚之战带来的巨大耻辱和损失。
可由于权力结构的差别,也分了不少精力满足贵族阶层的需求,所以在攻防两方面的进展都不及秦韩。
只不过渼洲因为有叶邑这个受周托管的特殊存在,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上,又是秦韩两国所不能比拟的,算是勉强在这场产业转移中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而言,第一次产业转移几乎都与民生没有多大关系,各国最感兴趣的还是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对于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等以民众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兴趣寥寥。
在周地惠民为主的掌权思想下,很多事关民生的轻工业长期都处于低利润运转模式,甚至有些还需要国府“倒贴”。
比如纺织行业,目前周地已经开始使用水力纺纱机,效率要远远高出列国,单就纺织坊而言,还是有一定利润的。
可除此之外,下游的织机制造和苎麻等原料种植、处理等环节,就需要国府进行转移支付来补贴。
其实这些环节的生产技术并不落后,但和后世一样,导致其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工成本太高了。
周地目前一名熟练工人,一般都能领到五千文的月薪,不算年终考核等其他收入,年收入也在六万文,在其他各国也就相当于六金了。
这个数字在齐魏这样的富庶之国,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都只能仰视。
这还只是一个人的,周地现在还有不少“双职工”家庭,小户家庭年入十万以上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比起一些小贵族也不遑多让,这还不算其在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
很多游学士子一到洛邑就不想再离开,也正因为看到了洛邑的中下阶层优越的生活环境,远远要胜过在他国充当小吏、门客,这才生出扎根于此之心。
依靠丰厚的外贸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来补贴这些不赚钱的行业,国府倒还是承担得起的。
只是现在并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将人力资源,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转移支付”。
把低效行业的人转入更重要、更紧迫的行业上,由此来弥补目前周地人力不足的窘况。
这可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座工坊甚至一个行业,并不是说关停就关停了,其涉及到的产业链乃至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全盘考量。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