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这太子,不做也罢!

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736节

  他们明明看到了一个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灭了大明王廷的机会,为什么不这么做?”

  说到这里,众人陷入了沉思。

  的确,当时只要各国都不向大明王廷输送粮食,大明王廷绝对会不战而败!

  “因为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就在众人都在沉默的时候,一直没开口的魏征突然说道。

  “不得不这么做?”孔颖达有些好奇地问道,“这是为何?”

  “对啊,为何是不得不这么做?”戴冑也有些好奇地看了过来。

  李二则是笑道:“既然大家不解,魏卿不妨就给大家解解惑吧。”

  本来李二是准备自己来说的,但魏征既然开口了,他当然乐意让魏征来讲。

  拱了拱手,魏征这才说道:“因为他们不是一条心,心不齐,则事不成。”

  见众人不懂,魏征又说道,“应该这么说,大明王廷发卖的货物,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平衡。

  就拿西突厥和薛延陀为例。

  大明当时发卖的是连弩,我们都知道,那是兵器。

  在当时,西突厥和薛延陀大战不断。

  一开始,殿下只向西突厥发卖了连弩。

  那有了连弩的西突厥,顿时实力大增,原本占据了优势的薛延陀就处于了劣势,这会儿夷男会想什么?

  他也想要连弩啊,然后就向殿下采买。

  殿下这个时候才提出,用粮食抵扣一部分的货款,可这时候夷男虽然明知道,这么做是资敌,是养虎为患,可他已经没办法停下来了。

  因为,他不敢保证,阿史那咥力会不会继续向大明采买连弩。

  吐蕃和苏毗的情况也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国都愿意将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到日月山。

  因为,日月山发卖的东西,是影响他们之间平衡的军械。

  说到底,这是阳谋。

  这生意做到最后,反而是各国上赶着找大明王廷做生意了。

  因为,他们也怕大明王廷向他们的对手发卖更多的军械,从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战事。

  高,实在是高。

  生意做到这个份上,可能也是独一份了吧!”

  听魏征说完,众人都点了点头。

  这么一说,众人都懂了。

  并不难懂。

  “可殿下就不怕将军械卖给敌国,强大了敌国的军事实力么?”戴冑有些不解。

  说到这个,魏征笑道:“你知道一副连弩什么价格么?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殿下连弩配发的弩箭,是需要回收后,一定比例才会供货的。

  换句话说,殿下后期不给配卖弩箭,连弩在手也不如一支烧火棍。

  至于他们各国的工匠会不会研究出来。

  呵呵……

  届时,大明只怕又有更新的军械出市了。

  你们怕是不知道,大明王廷在研发上面的投入,是何等的惊人!”

  众人闻言,顿时愣住了。

  但李二却是在这时候说道:“可说到底,高明手上握着的,是他们的必需品,若非如此,他们岂会愿意!

  所以说,工业,朕姑且称之为工业,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落后人一步,便会步步落后,众卿难道忘了当初工部复刻连弩的旧事了么?

  如果不是高明这一次愿意将曲辕犁的技术放出来,我大唐工部又要多少时间去研究呢?

  而且,就算高明以后也愿意将技术放出来,难道每次都要我大唐钱去买不成?

  你们想想,大明王廷这一年多,研发了多少新的工艺!

  如果钱去买技术,要靡费多少国帑?

  打铁还需自身硬啊,众卿!”

  求月票!

第488章 卷五 霸气李世民!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

  这一君一臣说得好有道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毛病,这话真没毛病!

  可问题是,工业的变革哪有说得那么简单?

  说句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为过。

  “陛下,工业的改革的确已经到了一个必要的时刻,但不可操之过急才是。”房玄龄说道,“就以如今大唐的国情来说,确实做不到。

  当然,我们可以小范围内的尝试,但也只能是小范围。”

  他知道已经无法阻止李二了,是以退而求其次,准备缩小范围。

  李二却冷笑道:“大明是个什么光景?难道说,大明比大唐的国情更好不成?”

  “船小好调头啊陛下。”房玄龄连忙说道,“大明举国之人口,不过我大唐一州一府罢了,岂能相提并论?

  再说了,殿下不怕失败!”

  他这么一说,李二都是一愣。

  这话可就恶毒了啊!

  几乎是在说李承乾没把大明的子民当人,完全就是一个实验品!

  不过他话说错了么?

  其实也没,至少在他们心中的确就是如此。

  哪怕李二也是这么想的。

  李承乾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能把大明经营下去,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这为他今后留下了相当丰厚的一笔政治财富。

  可如果经营失败了,那又如何?

  那只是一个失败的教训,他也有了这方面的经验,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极好的。

  换句话说,李承乾是有退路的,这就是他的优势。

  退一万步说,他还是大唐的太子。

  可这话不能说啊。

  这一下,顶得李二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的确,他能理解。

  “高明的容错率是比我大唐要强一些。”李二点了点头说道,“但从这一年多的发展来看,他选择的这条路未必就行不通。”

  “行不通的。”房玄龄当即就说道,“大明王廷才多少人?大唐又有多少人?

  殿下可以大力发展工业,是因为他真的能从各国筹措到足够养活整个大明百姓的粮食,不管殿下用何种手段,他终究还是做到了。

  但大唐不同的,陛下啊。

  大唐的人口是大明的十数倍不止,天下哪儿还有国家能让我大唐筹措如此之多的粮食?”

  “这和粮食怎么又扯上关系了?”李二摆了摆手,道,“你看大明的工业,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在围绕着民生在走。

  就好比此番的曲辕犁,最终受益的不还是百姓么?

  所以,工业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断然不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甚至会成为农业的助力。”

  “话不是这么说的。”房玄龄并不认可李二的说辞,“当工业走到大明那个程度的时候,商业必将大兴,而大家也都看到了工业带来的利益。

  到了那个时候,投机取巧就能家财万贯,又还有几人安心耕作?

  人心不古啊!”

  他说完,其余人也是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们担心的。

  如果经商或者投身工业就会家财万贯,那谁还辛辛苦苦的种地?

  没几个人的,真的没几个人!

  这就跟大家都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桥梁,所以这些年读书人越来越多。

首节 上一节 736/11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喜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