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82节

  “来人。”

  “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这有3份请帖,今日务必送到本人手里。”

  “遵命。”

  家奴刘路取了请帖,就准备离开。

  却被喊住了:

  “刘路,本官记得你老家好像是在苏州府昆山县?”

  “是的,小的当年因为犯了王法,流放关外,幸得主子垂怜,才有了今天。”

  “几年了?”

  “快7年了。”

  “罢了,本官放你三天假,去老家瞧瞧吧。”

  “谢谢老爷。”刘路感激的涕泪横流。

  “回老家可不能空着手,否则不仅是你没面子,本官也跟着没面子。伱到库房,随便挑几件东西带回去。”

  ……

  马忠义是个好主子,他通人情。

  刘路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主子的狗,永远忠诚。

  库房里,是各路人送给知府的礼物。

  他随手挑了3件价位处于中下等的礼物,带出了府衙。

  马厩里有的是好马,他挑了一匹纯色的骑着回了老家。

  古人云,衣锦还乡,大概就是这样的。

  刘路虽是家奴,可地位超然,所以还带了两个随从,也是骑着马。

  他先把主子吩咐的事给办了。

  三份请帖,分别是送给太湖协副将、震泽知县、黄通判。

  他要部署一次周密的围剿计划。

  在实施之前,他也会先求见抚台大人,得到许可。

  调兵,不是小事。

  他还会在密折当中详细汇报给乾隆。

  临行前,皇帝给了他密折上奏权,这是一种殊荣。

  清朝的密折制度,本质上是地方官之间的互相牵制。

  从地方官的角度,

  平级、下级,都有可能在密折中背刺自己。

  做事,就格外的谨慎。

  ……

  李郁最近比较低调,窝在堡内。

  第一批自产的枪用颗粒火药,已经完成了。

  颗粒大小在麦粒和黄豆粒之间,筛子过了三遍。

  太大的,太小的,都留着再次加工。

  五叔的精神不太好,每天泡在药罐子里。

  不过,看在他老实配合的份上,李郁没有虐待他。

  伙食,药方,都是极好的。

  老家伙是个人才,能用就尽量的用。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去了上方山。

  在一处山谷中,试枪。

  火绳枪是自制的,火药也是自制的。

  若不经过测试,李郁心里没底。

  先布置了两个人手,攀爬到了高处放哨。

  万一有人来,好及时通知。

  必要的情况下,直接把人绑了,也不能泄露消息。

  一行人当中,有个唯一的女人,杨云娇。

  她是来给姐姐,立衣冠墓的。

  砰,砰。

  山谷里的枪声回响,木靶子上碎屑乱飞。

  十米,二十米,五十米,一百米,各竖了一个木制人形靶子,描了红边。

  几乎是一比一的木制人形靶,类比真人。

  四个汉子,每人手持一支火绳枪,不断的在射击。

  按照正常的装药量,测试质量。

  从射程,穿透威力来看,火枪和火药都没有问题。

  精准度,只能说差强人意。

  众人都觉得精度很高了,50米外打人形靶,三发两中,相当优秀了。

  而一百米,大约是五发一中的概率。

  李郁心想,毕竟是滑膛枪管,不能要求太高。

  等生产稳定了,可以试试换钻刀拉个膛线,配合现在用的米尼弹,应该相当不错。

  这一次试枪,暴露的问题很多:

  比如米尼弹的密封效果不好。

  装填的时候,先放一块麻布,然后再塞入米尼弹,达不到密封的理想状态。

  得让赖二去趟府城,买点软木回来。

  塞在米尼弹尾部的空腔里。

  还有,装填费劲。

  李郁亲手试了一下,用通条怼的很艰难,很涩。

  麻布换丝绸?

  倒是会顺一些,但是成本太高,密封性也会更差。

  众人拾柴火焰高。

  刘千从怀里摸出了一块油脂,嘿嘿笑着在麻布上擦拭。

  然后再拿通条怼,就顺利多了。

  “你小子随身带油脂干嘛?”范京好奇的问道。

  刘千脸一红,不愿回答这个问题。

  还是林淮生替他回答了:

  “偷打开别人家门的时候,把油脂塞到门轴里,开门才悄然无声。”

  一群人哈哈大笑,果然隔行如隔山。

  ……

  试枪结束,留了两个人捡铅弹。

  这些变形的铅弹,拿回去融一下还能用。

  众人上山,挖了一个浅浅的衣冠墓。

  杨云娇,把仅有的一点姐姐的遗物埋了下去。

  又立了块碑,焚烧了纸钱,香烛,摆了祭品。

  李郁站在一旁,默默的说了句:

  “一念执着百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你再考虑一下,是走还是留?”

  “奴家自然是留下。”

  “行,以后就安心替我做事。若是哪天遇到了情投意合之人,我帮你保媒。”

首节 上一节 82/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