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清话事人

大清话事人 第162节

  比如,如何减少煤饼里含的杂质,灰、硫。

  毕竟烧起来,挺呛人的。

  李郁从善如流,记录了一堆或许可行的办法,回去试验。

  这帮商人,一旦认真起来,还是挺可爱的。

  挖出来的原煤,增加一道洗煤工序。

  淋水,粉碎,掺入石灰石,最终再加工成形。

  难度不算太大,需要的只是人力,大量清水。

  旁边就是偌大的太湖,有的是水。

  至于污染,暂时还没人在意。

  这是人口爆炸的乾隆朝,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的一切,都得靠边站。

  ……

  西山煤矿有上百个股东,都是衙门里的各级官吏。

  生意做得越大,他们的分红才越多。

  所以,在商人们叩门拜访,送上土特产后,他们都表示了理解。

  并手书一封,给认识的同僚。

  有了他们的背书,煤炭生意在当地才能落地。

  李郁把这一切,都琢磨清楚了。

  没有商人能够抵挡银子的诱惑。

  这些人到了当地,就是扮演自己当初的角色。

  只要煤饼进入了市面,就会逐步淘汰柴禾。

  时间,会解决一切。

  现在的问题就是,西山煤矿的产能遇到瓶颈了。

  放在这个时代,绝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西山煤矿。

  李郁坐船抵达后,映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黑水。

  岛屿的边缘,挖了很多的池子,排水沟。

  露天洗煤!

  李郁很小心的避开了几处黑水,走到了煤矿的办公区。

  “阿郁,会开的怎么样?”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杜仁觉得这话,听着怪怪的。

  不过作为西山煤矿的负责人,他得尽职:

  “人手不够了。”

  “再招流民。”

  “就怕官府知道了找麻烦。”他有些担忧。

  ……

  “现在老爷们自身难保,顾不上咱们。”李郁笑道。

  衙门的书吏,都是维格堂的好朋友。

  邸报,来往公文,抄送一份,就能换银子。

  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行文的级别,从百十文到1两银子不等。

  这等好事,哪儿去找。

  工作之余,顺手抄写几份,举手之劳。

  对于李郁来说,等于是了解了清廷和地方官府的大部分动态。

  唯一不好的是,太费钱了。

  范京吐槽了好几次,一个月给书吏们发了1000多两的信息费。

  卖了一座山的煤饼,都没赚回来。

  若不是李郁一向算无遗策,这些人早就要抗议了。

  “其实,我们也未必要在本府地面上招揽流民。”

  “啊?”

  “买奴。”

  李郁转过身,眼神灼灼。

  杜仁一惊,不知是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样,问道:

  “去外地,从人牙子手里买?”

  “可以。”

  两人走在矿区,如同置身月球表面。

  地无三尺平!

  走路要特别留神,不然就摔倒。

  不远处的一个坑口,突然冒出了一个黑色的“土拨鼠”。

  再一看,竟然是个人。

  背着一筐煤矿,走到了过秤处。

  杜仁忍住笑,说道:

  “这样的坑口,咱们这有几十个。”

  “别过去了,万一塌方,怕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

  “52斤。”

  过秤处,一个管事吆喝道。

  然后,拿给了矿工几个筹子。

  “这是?”

  “我刚改的规矩,超出80斤后,多劳多得,每天下工时发铜钱。”杜仁解释道。

  “挺好。”

  李郁一听就明白了,

  杜仁不愧是府城大讼师出身,脑子活泛。

  这些流民,出卖劳动力,换取一日三餐。

  心里自然是不甘的。

  若有机会,谁不想返乡呢。

  从李家堡的名册,他就看出来了。

  矿工因积极表现,加入护卫队的寥寥无几。

  这一招,不好使。

  “产能要扩大,起码双倍。”

  “有难度。”

  杜仁面露难色,他解释了一下挖煤的难度。

  先得挖竖井,抵达煤层后,再横向挖掘。

  每掘进一段,就要用木头加固,否则有塌方的危险。

  即使如此,每天的伤亡人数都超过一只手。

  从潘家挖来的老师傅也来了。

  他说挖竖井太费工时了。

  而潘家在徽州的私矿,煤层很浅。

  竖井只需要挖个五米左右,就碰到煤层了。

  ……

首节 上一节 162/5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德械师,造反就变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