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 第27节

  如此,就着酒宴上舞姬长袖飞舞,金尚的心绪慢慢缓解了下来,对袁术微微躬身:“左将军怎么知晓是故意不杀?当时尚可是飞骑奔逃,他真有这么大本事?”

  “嘿,伱还不服气,”袁术原本懒散的眼角忽而锐利,“当时我在匡亭大败,又被追至封丘再败,袁绍撤军回北方,但曹阿瞒并不打算放过我,他足足追了我六百多里!期间部众万人尽皆散去,遭曹操掘渠水攻、绕山伏击,侥幸方才逃脱。”

  金尚:“……”

  六百多里!!

  从封丘到淮南?!

  这么看来,不是我跑得快,是曹操根本不想杀我,难道我手中诏书他并不在意?不欲灭口而毁?

  “唉,元休兄,你的诏书全无用处,若是你得胜它就是天子诏,但你输了,这就是矫诏,这道理能否明白?”

  “成王败寇。”

  金尚叹了口气,失望了许多,到了关东已经不是他家族的主场了,金氏在长安发迹,这些年混得风生水起和天子西迁有一定关系。

  家里不光向汉表功,也向李傕那里打点了很多,而他本身也有本事,出道时就是与韦端韦休甫、第五巡第五文休组成的三人天团而出道,称为“京兆三休”。

  回去也是丢脸受嘲,且事情还未结束,他或许还有机会上任兖州,关键就在袁术这里。

  到淮南一观,占据寿春的袁术还是春风得意,麾下聚众极多,贼寇、乡勇数万,且依旧四方来投,扬州属水乡,粮草若是不够可以在发展渔业,捕鱼为食,水产较为丰富,足够饱腹。

  他定然还会敛钱粮、聚兵马、征贤才而再入兖州!

  “左将军与汉廷素来亲和,还请为尚做主!”

  “那是自然,元休既来投奔,便是和太傅太仆一般有所相求,”袁术露出了轻慢之意,嘴角扬起眼神淡漠,“且先助我稳固淮南,再图取汝南、广陵,待到那时便可从长计议!此时,我需先得庐江、再取丹阳。”

  “左将军,你不是在南阳还留有降卒兵马……”

  袁术笑而不语,接着顾左右而言他高声邀酒,并不回答金尚的问题,以此结束了两人的交谈,毕竟席上的宾客还有很多。

  是以此时金尚自然是自己思考,袁术布置贼军属于依附他的贼寇,或者是有归降之心的降卒。

  袁术定是许诺了什么,令他们再祸乱南阳,甚至时不时的集结北上去威胁曹操的兖州南部。

  所以和接应我东来的关系并不大,只是一封书信幌子,他真正的意图是这些人牵制住曹操甚至刘表。

  不对,乌合之众如何能牵制两大诸侯?他恐怕并不把这些人当做自己的兵马,或是无力收降安置,又或者……就是送给曹操与刘表的。

  贼寇无主,或杀或收都是曹刘自己的事,哪怕是两人因此相争也与他袁术无关。

  这时,他就能放心的开拓自己取扬州的事业,毕竟此时袁术虽然仍旧强盛,却也只是取了扬州淮南一部而已,还需尽快扩张稳固,解决东南的敌人。

  金尚明白,自己可能要在此处静待时机了,而曹操定然会更不好过,毕竟本来兖州世族是将迎金尚为刺史,现在曹操逆击于封丘,而且不尊天子诏令,如此落人话柄肯定会引起眼周内部相斗。

  宴会很热闹,欢声笑语,但金尚什么都听不进去,在一旁喝闷酒,他只是觉得这里吵。

  ……

  冬日将近,张韩在宅内点起了火盆取暖,他为人朴素低调,不会大肆铺张、贪图享乐,烧火的柴禾不能奴役他人去砍。

  所以都是叫典韦去。

  “州牧。”

  张韩府邸前,曹操今日得闲来看望张韩,典韦抱拳迎接,将曹操迎进了内屋之中,又去背了些柴来烧坑起火,吩咐庖丁搬酒来煮,等绿蚁除去还得等好一会儿。

  空闲出来的这段时间,刚好曹操和张韩聊一点实在事。

  “伯常,那边让死后,境内儒生暗中作乱,结党声讨于我,眼下的局势到来年开春之后,必然会引发一段乱事,此前我任用颍川所属的官吏,意图消除兖州士人的倚仗,奈何无论是寒门、白丁出身,还是颍川出身,都还不够。”

  “伯常你猜测,会如何?”

  曹操坐在主位,一只手撑着侧脸,另一只手在案几上敲打,似笑非笑的说着。

  张韩将衣袖甩开,双手平放于腿前,低头沉思起来,看曹操轻松平静的模样,应当不是在问策。

  他心里已经有了对策,或者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无惧任何后果。

  那,或许就是来考校自己,当然也可能单纯就是来闲聊的。

  不过却是个进言的机会,可以以此为根据,立一道功绩。

  张韩在打完金尚一仗后,满怀期待的等着收取奖励,想看看会不会有关乎文治的奖励。因为他觉得智障系统有点问题,文功给武力、武功会不会给智力。

  但是很可惜,就像是落魄阉宦脱下裤衩——啥玩意儿没有。

  打完金尚取胜之后一点动静都没有。

  他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金尚及其兵马太过垃圾,不配马上给奖励,奖池还在累积之中;二是逆击金尚,既不是平叛也不是除贼,对百姓也没有好处,属于夺权争斗之事,会不会不给奖励?

  如果真是第二种,那就意味着这个“立功”,也许是为天地立功取百姓功德。

  想到这,张韩拱手道:“主公,在下窃以为,这些儒生除却暗中中伤之外,开春也不会作出什么过激的行为。”

  “可当主公出征,大军不在东郡时……那时才是真正隐患成疾的时候。”

  曹操眼睛一亮,“说得好,这与大多文武所料皆不同,伯常可有对策?”

  “没有对策,”张韩摇了摇头,“此并非是他们的谋划,而是现下的局势,谋划可以打出一张无懈可击,但改变局势并非一朝一夕。”

  “?”

  一张无懈可击是何意?

  张韩忽然正色的抬起头来,诚恳的道:“但在下有一论,望主公试听之。”

  曹操微微坐直了身子,点头道:“伯常请说。”

  求今日票票!

第35章 没想到祭酒是这种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话出自礼记,戴圣所编,里面所记载的《荀子》王制篇有此言。

  这是劝诫天子爱民的,不过此时却能用在这个场合,“现在,我且将主公比做此舟,而民则为水。”

  曹操眉头一皱,觉得不是那么贴切,但若是在宅邸之中两人私自商议,倒也无妨,他旋即问道:“我为舟,民为水,这些士人又为何?”

  “他们就是浪,”张韩一本正经,“主公若是要行舟安稳,必须抚水清静,方才能不起风浪。”

  “主公划船还得靠桨和水,不能全靠浪。”

  曹操:“……”

  他好像在暗示我什么,但我没有证据。

  伯常是否对我抓捕边让之事心有芥蒂,所以在这暗讽我?

  我何曾行舟全靠浪过?

  “伯常此话何意?”

  两人对视了一眼,四周为之一静,半晌后张韩移开目光道:“开春之后再大力推行仁政,以此牢固民心,这样士族的任何诋毁都影响不了。”

  “用百姓去制衡士族,他们就没有可以煽动的人丁了,这样兖州士人虽愤怒,也只能在宅邸之中消愁。”

  曹操深以为然点了点头,笑道:“伯常所言极是,不过今年秋收百万斛已安民心,想来百姓早就感恩戴德,开春之后无需再做什么,延续今年此政令不就好了?”

  如此百姓也会安居乐业,固于田土,兖州东郡、济北、陈留三郡都已经沃野千里,富庶只需平安数年。

  “守成此政令,就可以了吗?”张韩稍稍平复了一番,语气变得平静起来。

  曹操深吸一口气,长舒出来后,对张韩笑到道:“伯常,你有所不知,如今这世道,治政只需‘清静’不扰民众,就可以得到百姓的爱戴和留念,政令下多了,反到会让他们苦恼,适得其反。”

  张韩终于妥协,自顾自的笑了几声,认可了曹操的说法,对于当下百姓的心思,他当然不如曹操了解。

  就算是军屯之政,自己也只是在本来就存在的政令中进行了偏向于人性的改良罢了,曹老板既然有这种自信,肯定是对的。

  不过张韩却依稀记得一件事,关中、关东地区,将会有一年大旱!以至于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张韩之所以认为程昱不是善类也是因为这个事。

  这一年大旱,粮食欠收,军中军粮短缺,据说程昱直接用人肉掺做粮食混杂于军粮之中,是个狠人。

  当然,张韩也只是听说的。而且他记得是会大旱,可却不记得是明年还是后年,总之就是兖州的这几年。

  实在不行就赌一手呗,后年平稳下来再说,反正今年丰收之粮还可以储存使用到明年,万一明年秋收又是大丰收呢!

  “那就算了,主公之言定然是对的,是在下有些急躁了,本来是想组织屯民在立冬前后以水灌溉田地苗圃,以此养土待来年开春。”

  “等到春日后,再建造一物蓄水,防止大旱;再造一物取水,用以灌溉。”

  “看来,是在下考虑不周,应当听主公之言,等再过数年,再行此策。”

  “咳,”曹操脸色变了一下,不自然的看了看屋外,典韦此时还在廊檐下等待取酒的下属。

  然后转过头来,小声的道:“百姓苦恼苦恼也无妨,伯常,你所言蓄水、取水之法,是什么?”

  “主公,百姓已经足够归心顺政了,当然也不必再巩固,我们的方向可以放在扩充军备、积蓄粮食上,同时防范各地官吏动向。”

  “不不不,”曹操摆了摆手,“伯常,我忽然就明白你方才那一道论的意思,以百姓归心来制衡士人,如此他们只敢怨恨却没有根基行事,如此一来我自当会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民心在我这里。”

  “现在既然没有对策去消除士人的怨恨,那就再将民心往我处笼络几分。”

  张韩意外的笑道:“主公英明,在下就是这个意思,但伱刚才不都说不用了——”

  “搞快点!”

  曹操白了他一眼,满脸繁杂起来,此刻门外传来了典韦陡然急促的脚步声。

  咚。

  他将一罐汤放在地上,神情有些不悦、有些委屈,小声嘟囔道:“鸡汤炖得久了些,也不至于如此大怒,这脾气。”

首节 上一节 27/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自爆穿越,我为秦续命千年

下一篇:大秦:开局地煞天罡,仙师无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