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夸我好圣孙 第171节

好家伙,这位太孙殿下是一天都没闲着啊,不是在折腾就是在琢磨着折腾的路上。

可这次不一样了啊,这折腾的太大了啊。

“殿下,还望三思啊!直道的好处,臣等其实都知道,臣等何尝不希望家乡父老能有一条好路走?可实在是这直道耗费太过恐怖了!”

“没错殿下,历朝历代为何只有秦朝成功修建过直道,其他朝代都只是修修补补,主要原因就是耗费太狠了!”

“殿下,臣看过古籍,秦朝时的直道,那可是连垫路的沙土都要反复炒熟以后才能使用,工艺极其的复杂,光是这工艺咱们现在就没有啊!”

……

一众朝臣没有丝毫犹豫,几乎朱高煜刚刚提出修建直道的想法以后,立马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其实也是慢慢磨合之后弄明白了,这位监国太孙其实是听得进意见的,也不会玩什么因言获罪的勾当。

但你得言之有物,不能想着什么说什么,更不能弄些不着四六的“子曰”“书中有云”之类的屁话。

所以,朱高煜的朝堂上也越来越热闹了。

毕竟,谁不想再朱高煜这位命中注定的“今上”面前露露脸呢。

朱高煜也确实挺得很认真,他其实还蛮喜欢眼下这种氛围的。

有事就说事,直接了当的说出意见和问题,能处理的就当场处理,能答复的就当场答复,这不比以前弯弯绕绕的要有效率得多?

就好比今天,要不是这帮子没事儿就把古籍当小说看的官员开口,他哪里会知道大秦时修建一个直道里面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

沙土炒制?

这里面到底是个什么原理?

最终的效果他倒是知道,秦直道可不是仅仅在秦朝有用,可以说一直到如今大明了,还有部分路段的秦直道填填补补就能用。

甚至好些官道其实就是在原本的秦直道上拓宽而来的。

眼见着朱高煜既没有出言打断,也没有收回之前要修建直道的旨意,一众朝臣们愈发的激动了。

而一些之前还在观望的大佬们,也终于开始下场了。

这不,户部尚书赵彬就当先站了出来。

“殿下,臣有本奏,户部得殿下支持,于东瀛得了一笔浮财,税务院的商税开征也确实一改户部往日里拮据的场面。”

“可臣还是得实话实说,若是要户部支撑起在全国修建直道这等惊世骇俗的工程,户部力有不逮!”

“毕竟现有的国库存银每一笔都是有去路的,每年的官员俸禄、各地营造还有应急用的赈灾款,这都是需要户部一笔笔核算的。”

“臣恳请殿下收回成命,待户部再宽裕一些后,再行此事!”

大佬就是大佬,劝谏的就是不一样。

他没说修直道不好,而是明确说了,眼下钱不够,你晚点修去呗。

其实这话还一个意思,你若是能跟蓝玉在东瀛干的那样,再弄到一大笔意料之外的进账,那你爱怎么修怎么修,户部绝不阻拦。

其他朝臣,眼见着连户部的部堂都下场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赶紧上啊,不然风头都让大佬们出了。

“殿下,此等工程劳民伤财啊!”

“殿下想想当年的隋炀帝,他好大喜功之下修建的大运河,如今咱们都还在用,可实际上呢,硬生生把隋朝的老底子都砸进去了啊!”

“殿下,咱们慢慢来不要紧的,何必动辄弄出这等大工程呢?”

好家伙,隋炀帝的举例一出来,朝堂之上更加热闹了。

朝堂之上永远不缺拍皇帝马屁的,那么如今皇帝不在,朱高煜堂而皇之的坐在了龙椅上,想拍拍他的马屁的自然多的是。

这不,仅仅是用隋炀帝举了个例子而已,一群人就蹦了出来了。

一部分朝臣开口就是请奏治这个举隋炀帝例子的朝臣大不敬之罪,此乃不把殿下放在眼里,实在是无礼至极。

而另一部分朝臣则理直气壮的站出来说不能因言获罪,同时转过头来劝谏朱高煜。

毕竟隋炀帝的例子真就在那儿摆着呢。

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福泽中原文明千年的好事儿,但唯独对隋朝不是说很忙好事。

隋文帝积攒下来的家底,被隋炀帝就这么糟蹋了个干干净净。

原本欣欣向荣的一个大好王朝,居然就这么二世而亡了,这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烈?

所以,殿下千万不要做这么庞大的工程啊。

甚至这帮子朝臣当中真心劝谏的那批,还说起了就在眼前的事儿。

元末的时候,固然早就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可真正的导火索不还是因为修治黄河嘛。

压根没有做好计划,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过于劳民伤财之下,最终逼得百姓实在忍不住了,于是遍地烽火,元朝也最终走向了灭亡。

这等教训,就在眼前啊,甚至朝中有不少人还是当时的亲历者,是真的见识过那等惨状的,大明为何还要重蹈覆辙?

第二百一十章 揭开谜底,得见真龙!

今天的朝会,局面远超所有人的预料。

甚至连引发了这一局面的朱高煜自己都没想到,一众朝臣居然会对这事儿敏感到这种程度。

这简直就是群情激奋了都。

不过朱高煜对于这种局面倒是乐见其成。

毕竟不把事情说明白,强压着他们把事情被办了,那到时候还不知道要惹出多少麻烦来呢。

眼下这样正好。

理不辨不明,话说开了,反而更能清楚里面的问题。

更何况,朱高煜也顺便用这个机会看看朝臣们的发言站队,试图从里面去发现结党的线索。

对于结党这种事,朱高煜早有准备。

正如伟人当年说过的,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这种因为亲友、同乡、同门等各种私人关系联系到一起抱团的行为,其实在历朝历代都不新鲜!

说白了,这是人的天性,趋利避害而已,你压根拦不住。

朱高煜也没想着朝堂之上个顶个的都是圣人,那不现实。

他只要把党争、抱团等等事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便行了。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些小苗头已经能看出来了。

不过,这些事儿可以回去慢慢琢磨,眼下还是紧着最重要的直道修建一事。

这件事儿,朱高煜的底线是一定要修,而且要当做国策长久的坚持下去的。

有条件、方便修的,那就早点修,而诸如巴蜀、云贵等偏远难行的地方,那就晚点修。

但大明疆域虽广,却没有一寸可失之地,大明子民虽多,却没有一位可失之人。

所以,只要朱高煜还在,那么他就会坚定不移的推动修路工作一直坚持下去。

不过,眼下这个局面要怎么破呢?

朱高煜默默的扫视朝堂上的众人,这一不留神就看到了个妙人。

朱高煜立马就笑了。

陆尚书,还得是你啊!

冲着那位刚刚跟自己对视一眼立马脸色变了的陆尚书挑了挑眉,朱高煜舒服的往后一靠。

现在就轮到陆尚书表演了啊。

刑部尚书陆大人,这位老大人之前好死不死的跟朱高煜打了个赌。

最终的结果就是朱高煜以后的政令陆大人都得支持。

而刚刚朱高煜那副表情的意思也非常简单,无非是提醒一下陆大人,该是履行赌约的时候了。

陆大人苦着脸深深地叹了口气,走出队列拿着笏板拱手奏道。

“殿下,臣有本奏,直道一事臣其实是支持的!”

“理由有三,第一,若我大明北境、西北之地都有直道相连的话,那兵马、粮草运输的速度将成倍提升,届时这些苦寒之地或将成为我大明新一轮的福地!”

“第二,有直道在,商贸发达、财税上升,国库并不是只出不进的。”

“毕竟商税如今已然成为了我大明的支出收入了,直道对于商贸的提升可不能视而不见。”

“这第三嘛,在臣看来,直道更是一项彪悍史册的壮举,我大明若能建成,定能彰显国威、青史留名!”

朱高煜听着陆尚书的分析点点头,他知道,作为朝中老臣能有这样的见识其实是很难得的。

毕竟一般人可看不到这么远,虽然比起自己从后世带来的见识还有些不够,但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得了。

可是,朱高煜没有急着说话,因为他预感到,这位陆大人还有些重要的话没说完。

果然,这位陆大人再次深吸了口气后,坦然沉声道。

“固然直道修建的好处有这么多,但臣还是建议殿下能缓上几年!”

“臣知道,殿下乃亲民爱民之人,压根没想着大肆征发徭役,那么雇人的耗费加上其他损耗,哪怕用如今一日比一日多的商税也是扛不住的。”

“而东瀛的收获固然可喜可贺,但毕竟是一锤子买卖,短时间内是没法给大明支持的 。”

首节 上一节 171/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