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第305节

“当真!陛下亲口跟我说的。”

听到这里,汤若望激动的望着西方在胸口不断的画着十字低语道

“没想到,我真的等到了这一天,主啊,你听到了吗?我们马上就要将福音传播到远东了!”

苏谯皱着眉头叹息道

“可是这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啊!”

汤若望祷告的声音戛然而止。

疑惑的回过头来,看着苏谯问道

“我的兄弟,你不是说陛下已经准许我们在远东传教了吗?”

苏谯叹息道

“陛下是准许了,但是你们也知道,这朝廷的事情,不是陛下自己能说了算的,还有这满朝的百官,咱们现在需要说服他们啊!”

汤若望听到这里。

原本已经热血沸腾的心,登时便凉了半截。

大明这些官吏在这片土地上的权势。

他是清楚的。

只要得不到他们的首肯,传教的事情,决计不可能成真!

“那陛下可说了,如何才能说服这些百官?”

苏谯犹豫片刻之后。

望着面前的两人低声道

“除非咱们能够证明,伟大的父跟主,可以让大明的百姓过得更好!”

“像是之前我在内阁发出的那些关于宝钞的命令,我都是告诉陛下,这些都是主托梦教给我的。”

“咱们现在需要的,是赶紧告诉教皇,再送一大批专业人才过来。”

“像是什么天文,历法、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人,都要送一批过来。”

听着苏谯如数家珍的报菜名。

汤若望连连点头,甚至随手掏出了纸笔趴在墙上记了起来。

“嗯?怎么都是这些学者?难道不需要主教跟神父吗?”

苏谯登时便尴尬的咳嗽了两声道

“咳咳,当然有,这只是一部分,主教什么的也来一些便是了。”

汤若望坚定的点了点头道

“放心吧,我的兄弟,我马上找人带信回去。”

“这么多的教区定然可以凑出大明天子想要的人才来!”

苏谯微微颔首。

登时便送汤若望跟南怀仁离开了兵仗局。

就在这两个西洋人离开之后。

躲在远处的朱由检才悄然现身,看着苏谯一脸疑惑的问道

“苏先生,您这是为何啊?”

苏谯背着手,望着汤若望跟南怀仁两人的背影,悠悠的说道

“陛下,咱们总不可能一直靠西洋人来铸造火炮。”

“与其这样等着西洋人过来,咱们还不如厚着脸皮跟他们要上一批专业人才过来,日后教教国子监的那些监生们学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听到这里。

朱由检登时便有几分不悦的说道

“苏先生,您这句话朕就不敢苟同了。”

“我大明自有圣人言行,还有咱们大明缺的东西?”

苏谯无奈的摇了摇头,苦笑道

“两宋之时,因有占城水稻漂洋而来,遂有两宋之富庶,时至今日,又有土豆、玉米漂洋过海而来,救大明于危难之中。”

“陛下如何能断定,那佛郎机人没有我大明想要的东西?”

听到这里。

朱由检也不由得一阵沉默。

毕竟苏谯说的是事实。

自己心里那个天朝上国的根,还一直掰不过来。

最终。

苏谯悠悠的吐了口气道

“这么多的读书人,每日只读四书五经,着实是浪费啊。”

明末之时。

整个大明虽然粮食产量极具下降。

但是另一样东西,却几乎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那就是——书院。

自孔子著书立说以来,哪怕是把虎门炮响之前的清朝也算上。

历代所有的书院之和加起来。

也不如明末之时的书院多。

崇祯朝时的两京一十三省,共有书院两千余所。

这个数字其实已经非常可怕了。

毕竟的县城里,也不过就是万余人。

尤其是江南一隅。

每处县城之中,几乎都有五到六所书院。

具体的识字率已然不可考。

但是有一个数字可以参照。

万历三十九年,礼部颁下《钦定教条》严禁各地私刻、印刷《金瓶梅》而后开始大肆搜罗该书。

仅江西一省,便得书一百二十余万册,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起码有近百万识字的读书人啊!

听到苏谯的话。

朱由检不由得苦笑道

“不读四书五经,苏先生想的倒是容易。”

“哪怕是朕想废了四书五经,难道先生以为,这天下的读书人就会答应吗?”

总有人认为,是儒家的天地君亲师,迎合了牢笼治世,方才有了八股文。

但是朱由检知道。

这八股文,不是天子选的。

也不是天子能决定的。

八股文只是一种题材,一种各式。

像是老朱科举取仕之时。

并未对此做出规定。

而是在历任士大夫科举取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在永乐,宣德,甚至正统、天顺年间,都从未见过八股文章。

直至成化年间后。

这个题材、各式才逐渐的形成了定式。

清军入关之后,也从未将八股文列入考纲。

甚至顺治元年,多尔衮即颁诏,废八股文,至顺治十股文。

康熙二年,再废八股文,康熙四年,百官再次上书,直至康熙七年,恢复。

乾隆三年,再次商议废黜八股文。

废柴老人召百官商议取代科举之法,百官装死。

再次不了了之。

再强大的皇帝,终究只是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首节 上一节 305/5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剪辑通历史:盘点十大失败的传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