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首辅的科举之路

首辅的科举之路 第19节

“吵什么,莫不是觉得自己考得太好了?”

吴夫子的声音带着威压,让本就忐忑的众人全部都压低了头颅。

许行丰也感觉自己心脏都要跳出来了,这差生怕老师果然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大家看似都低头,其实眼光都不自觉瞟向吴夫子手中厚厚的一打答卷,都恨不得自己有千里眼,能够看到自己的评分。

“上月刚刚开学,你们许多人心思都没收回,浮躁的很,这月考正好检查检查你们上月是否用功,成绩其次,主要是查漏补缺,起到警醒作用。”

万能的考后开场白,让班上学子,头颅越发低了。

“但老夫没想到,你们居然如此不成器,四书五经莫不是也还给老夫了?帖经,墨义竟然全部上等的仅三个,时务策与算学更是一塌糊涂,你们自醒。”

吴夫子的一字一句都敲打在了学子心上,许行丰也不例外。

他原本以为这帖经墨义,全班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都至少研习四书五经三至五年了。

时务策与算学,许行丰倒是觉得意料之中,他觉得自己的时务策十有八九就在下等里面。

“好了,老夫先将你们的答卷分发下去,帖经、墨义与算学你们先自行修改,可与同窗交流,时务策你们待会也轮流互相批看。”

古代的夫子分发试卷可不似现代,现代教师顾及学生颜面,不会公布成绩,古代就没有这样体恤性的行为了。

“王思墨,帖经上上,墨义上中,时务策中上,算学上中”

“李之喻,帖经上上,墨义上上,时务策上中,算学中下”

。。。。。。

随着班上同窗一个个的评分宣布,许行丰能够清晰听到自己的心跳了。

“曾睿然,帖经上中,墨义中上,时务策下中,算学中上。”

听到曾睿然的成绩,许行丰越发觉得自己时务策应该也是下等了。

“许行丰,帖经上上,墨义上上,时务策下上,算学上上。”

许行丰没想到自己居然有三个上上,本来对时务策的悲伤都冲淡了几分,不过还是觉得自己这时务策果真太烂了。

与许行丰的心境不同,本来乙班各位弟子都在或喜或悲感叹自己的成绩,结果听到许行丰的评分,眼光齐刷刷的望了过来。

除了时务策,三门评分上上,而且还是只有虚八岁的许行丰,他们只觉得也太过造孽了吧,同时也是自残形愧。

评分上上是极为严苛的,答案需要全对,而且还需字形优美,无一处涂改。

第36章 徭役

吴夫子并未多说什么,分发完答卷,便去了别的教室。

没了吴夫子的压制,同窗们之间交头接耳,许行丰三份上上评分的答卷被他们抢了去。

本来还稍微有些好奇和不服气的同窗,在看完许行丰的答卷后只剩下佩服和惭愧了。

许行丰将同窗们的时务策的答卷给借了来,仔细对比区别,寻找自己的不足。

曾睿然在听完许行丰的评分后,就不淡定了,把他打击到了,他只知道许行丰算学好,并不知四书五经许行丰也通透如此。

他看着比自己小两岁半的许行丰,突然觉得这老天在造人上未免有些太不公了。

他未遇到许行丰前,也自认为自己是佼佼者,现在他只觉得自己以前未免太过自傲了,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海无涯。

曾睿然是藏不住话的,心里有想法,直接把许行丰一顿摇晃,直呼非人哉。

许行丰被曾睿然弄得哭笑不得,让他快停下来,自己要被摇晕了。

曾睿然发泄了一番,就拉着许行丰给他讲算学,并在看到许行丰帖经和墨义后,直接对天发誓他以后一定也要认真练字,让许行丰督促自己。

许行丰通过这次月考更加认识到自己时务策的不足,每日都往吴夫子和甲班跑,拿着自己的时务策求教他们。

吴夫子看到许行丰如此好学,自然是十分高兴,倾囊相授,而甲乙两班也由于许行丰的带动,都前所未有的努力,这使得吴夫子颇为欣慰。

秋去冬来,一年一度的服役又来了,湖地下发的政令是需要每年每户出一名十五岁至四十岁的壮丁,服役一月,主要是修桥开路开山之类的重活。

如果家里有壮丁却不想去服役,需要给县衙二两银子。

由于服役的政令,所以大南朝有分家不分户的习惯,即只要父母在,他们可能会为了生活方便分家,但绝对不会分户,这样服役压力小一些。

许家在没有开食肆前,由于经济紧张,都是许发富与许发贵两兄弟每年轮流去。

自从开了食肆,又得了白糖的奖赏,许家便每年直接给的二两银子抵的服役。

服役最是伤身体,干的活又重又苦,吃睡还不好,经常服役回来要休养接近一月才能勉强把身体养回来,因此有钱的人家一般都是愿意交银子一些的。

但今年服役政令下来,四通县由于要与府城通船,要挖山开路,每家每户需出两名壮丁服役一月,如若用银钱抵服役,需要一人十两银子。

这条政令下来,基本就是明着在说官家缺人,所以不仅壮丁服役人数翻倍,而且除非愿意出往年五倍的银子,不然都得去服役。

许老头因为这事犯了难,挖山开路是最苦的,四通县不少的山是石山,一天干下来,手都要烂,而且这路是要通船的,必定引水,这寒冬在冷水里泡着,人半条命都没了。

但是如果不让两个儿子去服役,就一次性得拿出二十两银子来,总不能一个去一个不去。

许老头一心烦就喜欢吧唧吧唧烟斗,他想着二十两银子花出去心疼,但让两个儿子去服役他更心疼。

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个定论,反而是许发富哥两压根就没往交银子抵服役那方面想。

他们觉得自己再苦,干的一个月的活怎么的也不值二十两银子,要他们交二十两银子出去,他们宁愿去服役。

万氏和柳氏两人虽然心疼丈夫,但也知道这二十两银子是多大的数目,没有想着公爹和婆婆能出这钱。

两人就商量趁着距离服役还有半个月,给自家丈夫补补,这油水半点都不能少,不然到时候人身体都给拖坏了。

两妯娌说干就干,现在天气冷了,两人去肉铺直接买了二十斤肥肥的五花肉,又买了几尾鲫鱼,想着炖鱼汤补身子。

这几年许家开食肆,经济宽裕了许多,平常自然也吃得好多了,不说顿顿有肉,但是在食肆忙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待在村子里也至少一旬吃了一次。

因此许发富兄弟两现在看着比前几年还年轻了许多,身子骨也壮实多了,看着比二十岁的小伙也是不差的。

许老头这边还没有个定论,县衙又贴出政令,今年服役期间允许探亲,也就是说可以去送些饭菜,改善改善伙食。

能有这条政令,估计也是现在的县令害怕百姓到时候扛不住出了事,想着家里能去送送饭菜,给官家省了麻烦,也让服役的家人安心些。

许老头看到这条政令出来,就安心了些,想着这二十两银子虽然现在能拿出来,但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能省还是省一些。

最终还是决定让两个儿子去服役,不过跟王氏商量着,冬天在工地苦寒,特别是晚上,着凉了就不得了了,得准备厚厚的被子和衣物御寒才是。

距离服役才半月了,王氏就拉着两个儿媳去县城铺子里买了油布,三十斤棉花,为了耐脏耐磨,买的粗布做被套,做了两床厚厚的被子,一床垫着,一床盖,到时候让两人晚上挨着睡,暖和一些。

又每人给做了两件厚厚的袄子,两件薄袄子,厚的晚上穿,薄的白天干活穿。

唯独没有解决的便是这裤子了,到时候山挖好,要引水过来,估计得在水里泡十来天,就怕脚到时候浸泡久了,容易出问题。

许发富与许发贵两人这半月基本是顿顿厚厚的油水,鸡蛋,鱼,五花肉轮流着吃,两人脸色都红润了许多。

就算是这样,在去服役那天许家还是愁云罩顶,倒是许发富和许发贵两当事人最淡定。

许行丰这日也正好赶上休假,看着大伯和爹远去的身影,心里也不是滋味,更加想快些考上功名了。

根据大南朝律令,凡有秀才功名者可免一户徭役,免四十亩田粮稅。

要是他能够考上秀才功名,那自己大伯和爹这辈子都不用再服役了,也就不用受今日之罪了。

“你知道我们县城要通船的事吧?”

许行丰这日刚到教室,把书拿出来准备学习,曾睿然就一副我有消息的模样,拉着许行丰闲聊。

“县城里应该没人不知道吧,怎么了?”

“那你知道码头设在哪里吗?”

第37章 猪肉酱

运河的修建刚刚开始,开山引水都是需要巨大的时间和人力的,估计徭役过后,官家还要花钱请老百姓做活,真正等运河修建完成,没有个两年都不成。

码头设立在哪,那都是后话,老百姓自然都是不知道的。

曾睿然看到许行丰摇了摇头,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叫许行丰靠近他一些,用手挡着嘴巴小声道:

“这码头就设在南街那边。”

许行丰没想到曾睿然居然真的知道码头设立在哪,有些惊讶,这曾家难不成还和官家有什么关系不成?

曾睿然看到许行丰吃惊的模样,怕许行丰不相信,还特地说。

“没骗你,真的,这还是我姐夫告诉我家,我姐夫和县丞是一族的。”

许行丰听到这,就知道这消息是无误的,想来这县丞是告诉了自家族里,给了些方便,而曾睿然姐夫想着岳家,因此曾家才得了这个好消息。

许行丰知道曾睿然告诉自己这个,必然不会是为了闲聊,不然平时就他那声调,现在怕是整个教室都听到了,现在他偷偷告诉自己,也是为了照顾自己。

许行丰知道这份消息有多珍贵,不然县丞也不会特地告诉族人,这里面运作运作能得的便宜不要太多。

这跟现代大城市一样,哪里有了地铁开通,那一块都要涨价是一个道理,这码头开在哪里,那自然那一块,用来做生意是极好的。

码头设在南街那边,倒是情理之中,这码头肯定首先要求场地宽敞,无论东街还是西街,都没有合适位置了,北街混乱,相较而言,南街自然是最佳选择。

曾睿然说改日带着许行丰直接去未来码头的位置看看,许行丰郑重地道谢,这个人情他知道不是自己道谢就能还上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后珍重这个朋友。

许行丰每日都同曾睿然两人研习时务策,同时也将一些算术题利用一些现代数学思维循序渐进的讲解给曾睿然。

曾睿然的算学明显有了顿悟之感,也对算学越发沉迷了,每日总是变着法的找算学题做,并且颇有成就感的样子。

一旬过去,许行丰大伯和爹已经去服役十天了,许老头正打算带着许发运去看望两个儿子,许行丰自然也要求跟着去。

服役的地方距离许家有三十多里地,本来许老头是不答应许行丰跟着的,怕到时候他走路受不住,但又想着去看看也好,让孙子知道知道做苦力多可怜,这样才能更加努力考取功名。

首节 上一节 19/2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