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380节

燕宫

女君燕恋不着一丝,正在玻璃镜面前欣赏自己的美丽酮体。

她的手指抚摸着镜中女子,不由得自恋道:“世间竟有这般美丽的女子,若是她能成为我的宠妃就好了。”

她越来越喜欢自己了,甚至想把自己娶回宫里当妃子。

自恋着,又有女宠为她穿戴各种奢华衣裳,另外有一位女宠递交来最新的情报。

“禀君上,山东道节度使侯景递来请罪信。”女宠对燕恋恭敬道。

“放那吧,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继续为我穿后面几件衣裳。”燕恋淡淡说着,然后抚摸镜中人的脸庞,手指感受着镜面上的冰冷,看着稚嫩手掌隔着玻璃叠在一起,她不禁发出疑惑:“为什么孤伸出的右手,可镜中的孤,却伸出的是左手?”

女君燕恋,虽然从来不在乎百姓死活,也不在乎国家的未来,但她却非常喜欢专研诸子百家的学门,还喜欢专研一些奇怪的难以解答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人从高处跳下去就会摔死,为什么男人不能生孩子,为什么越高的地方就越寒冷,为什么越往南就越热,为什么穿过了兰芳岛(赤道)以后,原本在南边的太阳就会出现在北面,又比如为什么辽东的河流漩涡总是偏向于向右旋转,而星繁城的河流漩涡却总是偏向于向左旋转,既然有探险家声称大地是球形,那么一直向东是不是可以抵达西域?一直向南是不是可以抵达漠北草原?

又比如,有人声称镜子就相当于人的眼睛,那为什么她伸出的是右手,眼睛(镜子)看到的却是左手?

是镜子看错了?还是什么原因?

又比如,为什么下雨过后有时会出现彩虹,有时又不会出现,并且有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窗户时,她的卧室内也会出现七彩光芒?

相比燕国的未来,百姓的死活,她对世间的这许多未知现象更感兴趣。

一方面,她本人喜欢喜欢诸子百家,总是对其专研,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臣民们造反,所以只准子民学习儒家圣人之道。

“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吃东西就会饥饿?饥饿一直持续就会饿死?神仙鬼怪们需要吃东西吗?它们会感到饥饿吗?鬼魂会不会像人一样饿死?”

“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这副塑壳,还是我的意识认为我是我?如果我没有意识,而是只有塑壳,那么我还是我吗?反过来,如果我没有塑壳,却在人世间保留着意识,那么我还是我吗?”

她的脑袋想得太多,对身旁的女宠发出询问。

“君上,我……我也不知道。”一位女宠感觉有些害怕,她们的女君是修佛修道把自己弄得走火入魔了吗?

“如果你一年不吃任何东西,会不会饿死?饿死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燕恋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她真的对人世间的一切真理和规律很感兴趣。

说罢,她便对那位女宠下令:“从明天开始……不,从现在开始,你不可以食用任何东西,我想知道一个人活活饿死是什么样的感觉,真的很好奇呀!”

“君上,臣妾无罪!”那位女宠跪在地上哀嚎。

然而,其她女宠已经将她控制,准备将这个倒霉蛋活活饿死。

等到那位女宠被拖出去软禁绝食后,燕恋才拿起侯景让中原士人代笔写的请罪信。

倒也不是侯景不识字,只是他也仅仅只是识字而已,并没有太多文化,所以只能让儒生代笔。

上来就是各种“顿首”“血泣”“忏悔”,说什么自己是被小人蒙蔽,其实他对燕国依旧忠心耿耿。

侯景知道燕恋喜欢漂亮衣裳,所以特地在中原抓了几十个裁缝,把这些裁缝送给了燕恋。

“呵呵!”

燕恋冷笑一声,不过也不在意,一切还在掌控之中。

“孔夫子不就刚好埋葬在曲阜城吗?他侯景现在就在曲阜城,为什么不把孔先生的尸骨挖出来,带到燕都来?孤要为圣人建造一个更加壮丽堂皇的陵墓,以此彰显孤的儒士风骨!”

“让侯景立刻动手,把鲁国历代君主的陵墓全部挖开,尸骨和陪葬品带到燕都来,孔子的陵墓也挖,陪葬品无所谓,主要是想要尸骨,孤要给圣人感受到我们燕国的尊师重道。”

燕恋丝毫不在乎中原世家士族们会怎么看待自己,因为她想这么做,所以就要这么做,至于其他人的想法,难道很重要吗?

孤是君,尔等是臣,孤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尔等作为臣子,当恪守臣节!

孤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让圣人感受温暖!

第535章 百年山东(九)

一个月后

燕公三百三十六年夏(546年)

鲁县(曲阜)

侯景正亲自带着上千士兵监督上万民夫的挖坟工作,首先挖开的便是孔子的墓。

孔子一生清贫,没什么陪葬品,所以盗墓贼也懒得光顾,并且有孔家后人世代守护,因此为了政权的稳定性,历代王朝也没兴趣挖孔子的坟墓。

不过这些对燕国来说都不算什么事,毕竟燕国暂时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所以用不着稳定中原读书人的民心。

莫说是孔子的墓,就算是秦皇汉武的墓,只要遇到了,那也必须挖。

若是不满,大可来战,尔等蝼蚁,孤何惧之?

燕恋本来还想效仿中原,恢复先祖王泰浩时期的人殉制度,不过议会那边没有通过,因为太浪费劳动力了,有人口殉葬,不如拿去开荒。

中原在周公礼制后,虽然消灭了人祭风俗,但是人殉制度依旧保留着,即便到了汉晋时代,人殉依旧风靡,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世家大族,都喜欢把自己的宠妃、侍女、奴仆带进陵墓里。

(唐朝时,只有皇帝可以人殉,人殉不再是风俗,而仅仅只是皇帝特权,到了宋朝时,人殉才暂时消失,直到朱元璋又恢复了人殉。)

很多燕国儒生都认为中原是先进的,燕国应该向中原学习,主动中原化,所以应当恢复人殉风俗,这样才能与中原接轨。

不搞人祭,你也配叫殷商正统?

不搞人殉,你也配叫华夏正统?

很可惜,在燕国儒生眼里,他们发现绝大多数燕国贵族们都非常“短视”,宁愿让劳动力去海外开荒,也不肯学习中原先进的人殉文化,不愿意主动向正统靠拢。

燕国儒生们将实行人殉的王泰浩称之为千古一帝,把废除人殉的王泰然进行贬低,认为其不过是表面尊儒,表面说着仁义爱民,却不肯把老百姓拿去人殉,这算哪门子仁义爱民?

他们认为,老百姓在人世间苦了一辈子,巴不得被人殉,这样就能去阴间享福,结果你王泰然为了有更多劳动力种田,居然取消人殉这么先进的中原文化制度,这哪里算的上是仁义爱民呢?

燕国贵族们还是太仁慈了,如果他们像中原世家一样把老百姓人殉,就不会有人说他们残忍了。

身处在这个时代,哪怕燕国统治阶层坏事干尽,却也依旧算得上是大慈大悲,因为更坏的统治者还在中原和草原,跟中原皇帝以及草原可汗相比,燕国的统治阶层就显得太过温情脉脉。

凡事就怕对比,因为有着中原和草原作为衬托,所以燕国贵族们在剥削百姓时,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我都已经做的比中原和草原更仁慈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事实上,能够累死在海外开荒的事业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为中原草原的百姓,动不动就要被吃肉肉,他们就算想累死,都没这个资格!

如果让中原百姓知道燕国百姓居然因为不想开荒而起义反抗,他们一定会觉得燕国百姓实在是不知感恩、要求太多、没有一点良心,你们燕国的朝廷给了你们开荒累死的机会,你们不感恩也就算了,居然还造反,这不是没良心是什么?要知道,在我们中原,想累死都是奢望!

相对有良心的王家总是被误解成卑鄙无耻,而真正卑鄙无耻的中原世家皇族们,却没人咒骂,还有很多无知之人羡慕吹捧,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王家要求太高,总是希望王家能够平等对待百姓,没有平等对待百姓就要批判王家,对中原统治者要求太低,只要不故意残害百姓就算是好的统治者,哪怕明着让老百姓当牛做马都能被称赞是明君。

平心而论,把王家的历代先君拿去跟中原君主比较,不搞双标的话,按照他们评价中原时的标准,王家历代先君里,十个有九个都算是明君!

哪怕是王霆这种在王家垫底的存在,放在中原君主里面都算得上是中游水平,因为中原的统治阶层里面,更加逆天的比比皆是。

而燕恋这种,如果不带有色眼镜,不搞双标,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价,那么她绝对是跟秦皇汉武一个水平,甚至还要更高,毕竟她在开疆扩土的同时,没有让燕国户口减半。

这也是燕恋为什么不在乎百姓死活的原因,因为其他文明、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也不在乎百姓死活。

别的统治者都不在乎百姓死活,为什么她燕恋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去在乎百姓死活呢?

事实上,不在乎百姓死活的才是一个正常的君主,在乎的反而才是另类!

燕恋是一位正常的君主,所以她不在乎百姓死活。

王家人总是因为自己的底线太高,而被误解为没有底线。

“早知道就把你们人殉了,不让你们去海外开荒了,这样你们就没办法造反了!”

有一位燕国贵族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儒士风骨,所以非常想要学习中原。

都怪王家底线太高,所以才会被骂没有底线。

几天时间后,侯景的施工队终于挖出了孔子的坟墓,所有人都非常兴奋,因为他们可以得到赏赐。

只有几个中原士人在一旁抱怨了两句,然后在得知他们这几个站着不干活的居然也有赏赐以后,就纷纷面露欣喜。

“将孔夫子的尸骨送到燕都,想必女君一定会原谅我的。”侯景非常害怕燕恋,就如同历史上的他非常害怕高欢一样。

那是狗子对主人的恐惧,印刻在了骨子里。

此前脑子一热,以为高欢会支援,加上有燕国贵族造谣燕恋死于淫乱,所以他才敢扯旗造反。

那几位造谣燕恋死于淫乱的贵族,也仅仅只是被剥夺了封地,还被软禁三年,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处罚。

就算是这么轻的处罚,燕恋还特意跟九卿开会,并且把处罚结果提前通知了各个贵族,经过大多数贵族同意后,才正式处罚。

燕君也没有资格擅自处罚贵族,这是王霆之乱后《大宪章》规定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燕君里面再出现一个王霆来残害自己的族人。

贵族要效忠于燕君,但是燕君不可以擅自处罚贵族,一切处罚都要经过大多数贵族同意。

在燕国,君主与贵族只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

君主、贵族、行会、市民,别看燕国体量小,但燕国的情况要比中原复杂得多,各种势力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相互斗争,有时君主为了压制贵族,会跟行会或者市民合作,给予行会以及市民更多自治权力,有时贵族为了反过来压制君主,也会跟行会或者市民合作,给予行会以及市民更多自治权力。

正是燕国内部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才给了行会以及市民们自由发展的机会,但凡君主和贵族之间有一方势力一家独大,都不会有行会以及市民们的自由。

这也是燕国能够率先出现人文启蒙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因为燕国突然出现了某个天才要人文启蒙,是燕国持续几百年的内部复杂情况,给了人文启蒙思想诞生的土壤。——《世界通史·宋·秦桧》

第536章 百年山东(十)

半年后

燕公三百三十七年春(547年)

首节 上一节 380/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