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签到十倍吕布战力 第152节
其实在嬴羽灭了匈奴之后,看到甜头的政哥,早已经生出了对大月氏和东胡用兵的想法。
至于粮食问题,政哥根本就不担忧,因为嬴羽给他的那些仙粮。
他早已经秘密的安排渭阳君嬴溪种下了。
“老臣并不认同太子殿下以攻代守的观点!
姜太公曾言:国虽大,好战必亡!”
“陛下,我大秦连年天灾,国库早已空虚,根本无力支撑大战,此时应休养生息才是王道。”
“张大人说得有理,打仗无论胜败,消耗都是巨大的,若是赢了还好,可若是输了,那我大秦将面临覆灭之危。”
“太子殿下灭了匈奴,相信大月氏和东胡已经得到了消息,两族必有防备,此时若是出兵实在不智,结交示好才是良策啊。”
一番沉思之后,众多文臣纷纷站出反对。
政哥闻言,脸上带着迟疑之色。
虽然他也想出兵攻打大月氏和东胡,可是台下这些文臣们说的也是实情。
虽然土豆、红薯等仙粮已经种下,可是亩产到底有多少政哥心里也没底。
万一亩产堪忧,北方战事僵持不下的话,那大秦就真的危险了。
想到这里,政哥再一次的将目光看向了嬴羽。
治理国家和战场厮杀可不一样。
这朝堂议事需要的也不是当机立断,而是要权衡利弊,选择出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在政哥看来,这一点,嬴羽还是欠缺的太多了。
见众人纷纷摇头,政哥迟疑,赢羽嘴角微微上扬。
看来是时候给百官们上一课了。
想到这里他再次来到了世界地图面前,伸手一指:
“这一块区域,想必诸位大人都不陌生吧。”
众人寻声望去,见嬴羽指的位置正是匈奴之地。
于是纷纷点头,这里他们当然不陌生了。
“那么这一块区域,诸位大人可了解吗?”
此时嬴羽所指的地方,在大草原的南方,与大秦只有一山之隔。
百官见状,纷纷摇头。
显然他们并不知道嬴羽指的地方是何地。
见状,嬴羽从怀中掏出一支圆珠笔。
随后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写下了四个大字:
孔雀王朝!
“诸位,这一片区域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国家,那就是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百官们更加的疑惑了,这什么孔雀王朝距离大秦如此之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就连政哥脸上都带着疑问。
“太子殿下,您口中的这孔雀王朝比之我大秦如何?”
嬴羽闻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孔雀王朝国土面积比我大秦要大,人口超过三千万,国力更在我大秦之上。”
“什么?三千万人口?”
冯去疾顿时惊呼出声。
要知道大秦现在的人口,也才二千五百万左右。
而政哥更是浑身巨震。
他没想到,距离大秦如此之近的地方,竟然存在着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
不但国土面积超过了大秦,竟然连人口也超过了大秦。
还离的如此之近。
征服,朕一定要征服这个孔雀王朝。
这一刻嬴政那千古一帝的雄心,再一次被点燃了起来。
第140章 想要征服世界的政哥
孔雀王朝距离大秦非常近。
之所以没有交集,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
“太子殿下所言都是真的?那孔雀王朝真有这么强大?”
不少人带着质疑的眼光看着嬴羽。
在这个时代,那个国家的人口多,土地面积大,就意味着实力强盛。
如今忽然听到嬴羽提起的孔雀王朝,百官们震惊之后。
就是不信。
“七国乱战数百年,每年战死的将士数不胜数。”
“而孔雀王朝却不同,他们那里多为平原,在加上没有战事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哪里的稻谷一年可以种植二季,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种植三季。”
“正是因为有如此独天得厚的条件,孔雀王朝才能这般强大。”
嬴羽的话音刚落,冯去疾连连点头。
“看太子殿下所指的位置,这孔雀王朝临近旧楚之地,楚国靠南的位置气候宜人,确实可以做到一年种植两茬稻谷。”
冯去疾作为大秦丞相,对大秦各地都比较了解。
自然知道楚地富饶。
而这也正是嬴政为何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平定百越的原因。
因为政哥想要一个安稳的粮仓。
百越不定,楚地便不会安稳。
此时的政哥内心是震撼的。
要说对大秦的了解,可以说没人能比的上政哥。
大秦虽然疆域辽阔,可大多数都是山地,平原少的可怜。
因为大秦的粮食产量一直很低。
近几年更是天灾不断,各地根本就没有余粮。
可是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疆域比大秦还要大。
粮食产量不知道比大秦多出多少的国家。
最主要的,还离的如此之近。
瞬间便这让政哥感觉到了威胁。
“羽儿你方才所说的可都是真的?”
“那个孔雀王朝真的存在吗?”
看着政哥那灼热的眼神,嬴羽郑重点头:
“儿臣愿以太子之位做保,刚才所说,绝无半点虚言。”
百官闻言,顿时都沉思了起来。
这孔雀王朝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已经威胁到了大秦。
距离如此之近,若是有一天他们带兵侵犯大秦怎么办?
不行,不能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只是一瞬间百官们,便想到了其中的利弊。
“陛下,这孔雀王朝国力如此强盛,我大秦应该早做准备才行。”
“冯相说的在理,如此肥沃的土地,却掌控在他们之手,这怎么能行。”
“不错,陛下这块沃土我大秦一定要拿下。”
冯去疾、蒙毅、王翦等人先后出言。
神情之中,满满的都是占有欲。
尤其是王翦,看那凛冽的眼神。
估计只要政哥一声令下,这位老将军便会带兵直接杀过去。
上一篇:长津湖:李云龙之子,第七穿插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