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兴复汉室,从诛杀十常侍开始 第176节
“在十几天的时候,我们连树叶子都差点吃完了,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我抗不下去了。”
夏侯惇狠狠抱了一下曹洪,“如今苦尽甘来了,我们先回南武阳休整。”
“你不知道陛下为了营救你们,这一次可是兵马齐出!”
“南武阳那座有万人将士御守的坚城,仅仅坚持了一天!”
曹洪的眼眶里忽然间有泪花打起了转,“陛下,实乃仁君!”
“这倒是。”夏侯惇咧嘴笑道,“但最令人惆怅的是,陛下现在对自己的名声真的是一点也不在乎,反而还有些变本加厉的意思。为了开拓兵道,尽快营救你们,他强行下旨除了鲁、沛等三国。”
“等这个事在天下间传开,必然人心惶惶,那些王国、侯国怎么能不有唇亡齿寒的担忧?陛下的名声也就好不了。”
曹洪好奇的看了两眼夏侯惇,“你我不是考虑这种事情的人,就别费那心思了。”
“我只知道一点,大争之世,必然须有取舍。陛下的取舍,现在看来就挺清楚的。”
“那些谣言和恶意中伤,陛下应该是想用我们手中的刀去征服,去打破!”
夏侯惇脑袋狠狠一扬,“用刀解决问题,才是帝王该干的事!”
……
随着南武阳与颛臾城告破,曹洪从东阳城走出来,泰山郡全域复归朝廷治下。
这一场战争虽然看起来简单 ,可如果算上曹洪前期的战斗,前前后后历时近三个月。
在刘辩打算移师南武阳,准备接下来战事的时候。
荀攸忽然送来了一封奏表。
在奏表中他建议刘辩不必急于准备接下来的战事,如今夏收在即,需先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另外,青州黄巾军与袁绍的关系有些不清不楚,似结盟又似敌对,朝廷应该暂时观望。
刘辩稍作考虑,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他下旨由曹仁、夏侯渊分率兵马屯驻泰山郡南北,然后将其他的兵马都抽调了回来。
既然是暂时观望,他觉得就不必给青州的那些义军邻居制造太大的压力。
朝廷数万大军屯于他们的家门口,只会让黄巾军惶惶不安,更快的倒向袁绍。
同时,刘辩也调回了屯于昌邑的曹操。
这一个季度完成的还不错,现在也需要确定一下下一个季度的主要业务。
在各部兵马回归之前,刘辩先见到了他第一个用公车征辟的郑玄。
如果仙风道骨有具体的样子,那一定就是郑玄的样子。
这位老者的衣着很朴素,眼窝深陷,整个人看起来好像有些营养不良。
如果单看他的样子,可看不出丝毫的仙风道骨,也不像是个大儒。
可他的气质格外的出众。
站在面前,就给人一种浩渺如高山,又和蔼如雾霭的感觉。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仙风道骨。
刘辩并没有准备过高的规格,只是态度客气的为郑玄准备了一场宴席。
“先生在家乡安心治学,朕本不欲令先生跋涉山水而来,但天下混沌,朕欲肃清吏治,整顿地方,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良才。今年京畿大考,应者倒也云集,结果也很出乎朕的预料,但今年如此,明年就不一定依旧会是如此。”席间,刘辩对郑玄直言自己心中的焦虑。
“那些有识之士,各有所依,朝廷必须从庠序之列重新下手,开辟培养人才的道路。”
“太学的博士祭酒之位,将负责统筹此事。朕思来想去,天下恐唯有先生能胜任此事。”
郑玄与刘辩相对而坐,双手交叠抱于腹部,轻声说道:“陛下志向高远,这是天下万民的幸事,只是老臣听闻陛下似不愿用我们这些老古董?”
刘辩倒也不遮掩,他哂笑道:“不如郑公先听一听朕的打算如何?”
“愿闻其详!”郑玄颔首道。
这一刻,刘辩恍然间有一种坐而论道的感觉。
为了映衬这样的气氛,他将跪坐换成了趺坐。
郑玄将这一幕看在眼中,不禁和蔼一笑。
他对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帝王,其实很是好奇。
刘辩酝酿了一下情绪,开始讲起了他心中的道理:“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而同样的道理,朕以为人才是王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朝廷取士,不可不慎重。”
“少年,是王朝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就像那七八点钟,不是,就像那……”
刚要准备长篇大论一下的刘辩,在时辰上毫无征兆的卡住了。
他掐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才尴尬的对郑玄继续说道,“少年就像那辰时的太阳!”
郑玄温和笑道:“这倒是一个新鲜的比喻。”
这一卡壳,把刘辩酝酿的高深情绪给搅了个稀碎。
他索性也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说法了,而是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说道:“朕准备朝廷往后的教学,不分贵贱,不论老幼,只要他们肯学,朝廷便可教导。”
“而朝廷取士,则以每年的大考为标准。这是朕相对比较笼统的一个打算,郑公听完之后,还会答应吗?”
郑玄说道:“老夫一定会答应,但别人兴许不会答应。”
“豪门贵胄把持着取士之路,寒门庶民难有出头之路,已经很久了。”
“我本就是寒门出身,只是借着祖先的一点荣耀才能接触到拜师学艺的机会。我的恩师第五元先倒不在乎门第之事,可我拜师马融之时,却尝尽了辛酸冷眼,这不只是我一人的遭遇,这是天下无数寒门士子共同的遭遇。”
“寒门尚且如此 ,就更别说庶民了,书籍与他们而言是昂贵到高不可攀的东西。”
“陛下以弱冠的年纪能有如此的决断,令老夫汗颜,可此事并非易事。”
刘辩笑了起来,“这个事,只有皇帝能做,别人是注定做不成的。”
郑玄想说此事哪怕是皇帝做,也万分艰难,但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
年仅十余岁的皇帝都如此踌躇满志,他这个学了一辈子,黄土已经快埋到脖子上的老家伙,为什么就没有为朝廷取士豁出去一把的魄力呢?
“老夫愿闻其详,请陛下详细论之。”郑玄十分客气的说道。
他那手一拱起来,刘辩忽然间有些不自在。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其实就提及了相应的方法,设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予邑。但朕想要做的,是从庠序开始为朝廷取士做准备,兼顾教化。于县、郡府经历两次考试,而后可入太学求学,也可以直接参加夏至的朝廷取士大考。”刘辩详细说道。
科举,是一件相对十分复杂的事情。
而刘辩想解释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办的事,更加复杂。
这一说,就是个把时辰转眼而过。
但总的而言,只有三件事,完善各地庠序以及太学,完成教学目的。
其次,便是县、郡、朝廷三道考试,及进士及第后的取士。
最后顺带完成当代儒者们心心念念的教化之事。
这是刘辩最不重视的一件事。
谈教化,首先要百姓解决温饱 ,又要文化普及,又谈何容易?
第138章 大儒郑玄
郑玄以寒门出身,在茫茫求学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而来,他深知此中的艰辛。
在听完皇帝的阐述之后,他一面钦佩于皇帝的见识和魄力,一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陛下不分贵贱,不分老幼,不论寒庶的取士令老夫刮目,但恐仅仅只是束侑便让庶民子弟望而却步啊,就更别提书籍了。”
“书籍可由朝廷负担,但束侑,朝廷无法左右。”刘辩说道。
“朝廷现在的年月也很不好过,战争,饥荒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百姓和土地别说是休养生息了,连安稳这个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达到。”
“只有等安稳下来,休养生息几年,待国力提升,再做考虑。”
眼下天下的局势,郑玄又怎能不清楚呢。
他点了点头,“似乎,也唯有如此了。”
皇帝的一番话,让他留下来的心,彻底坚定。
这无疑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但如果所有人都选择退缩,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好的了。
他上不了战场,但教授弟子,却是他最为擅长的东西。
“陛下,老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郑玄微微拱手,说道,“请陛下派人去徐州走一趟,老臣在南城栖迟岩下有一石屋,里面藏了老臣半辈子所有的财富。来的时候车辆拥挤,尚有许多没有来得及带回来。”
刘辩知道这大爷的心思,不过是拗不过朝廷的公车征辟前来看一看,可能早就没有打算在朝中为官,所以大部分的行李都没有携带。
但在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这大爷明显是改变主意了。
“此事朕会安排人去处置,郑公且先在城中安心住下来。说起来,城外老山堤顶住着一位名唤焦先的隐士,也许郑公会比较感兴趣。”刘辩笑说道。
“原来是焦公,老臣确实得见一见。”郑玄说道,“我与他机缘巧合下,曾有过一面之缘。焦公的学问与见识,令老臣望尘莫及。”
“原来竟是老相识。”刘辩忽然间想起焦先曾说郑玄的术数造诣堪比登峰造极,便好奇的问了一句,“听焦先说,郑公算无遗策,不知您老可曾算到了今日?”
郑玄打着哈哈,神色温和的笑了,“老臣从不为自己卜算。”
“试图窥探天命,本已是有悖天命,若是算自己可容易夭寿,老臣还想多活一些年月,看陛下兴复社稷,再造乾坤。”
刘辩不懂这些,就权当这老头在忽悠自己便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