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44节

李二见到李湛回来后,也是甩手就把政务又重新交给李湛了,自己乐悠悠的继续在游泳馆享乐去了。

虽然这游泳馆已经建好小两年了,可李二依旧是乐此不疲,更别说随后李湛还让人在那修建了一些现代的游乐设施,比如——旋转木马。

这可是讨李二的嫔妃们欢心的一个好东西,就是李二对这个也很感兴趣。

结果嘛,就是现在的后果喽。

李湛刚累死累活的从洛阳回来,马不停蹄的就又要开始处理政务,真是生产队的驴都没有这么忙的。

李湛能说什么呢?

他还要感谢李二帮他看这段政事,而且老老实实的交还回来呢。

于是乎,李湛也只能是痛并快乐着了。

好不容易把一些积压的政事处理完了,又一个大事砸到了李湛的头上。

青海这片地方,出现了势力空白。

事情其实也很简单,李湛到底不是历史上的李二,他对吐蕃这个政权是相当警惕的,所以从他继位以来,对吐蕃就是密切监视加打压。

别看现在吐蕃崛起的态势非常疯狂,可实际上它的底蕴是一点都没有的。

就算青藏高原因为气候的回暖,可以在上面种很多粮食,可终究缺乏技术啊!

而趁着它正在崛起的时候,李湛麾下的一些人,不停地鼓动那些原吐谷浑的遗族,和吐蕃作战,这些人接连也被绞杀在和吐蕃的血战中了。

其实,这也不能算是鼓动吧。

就是没有李唐,这些吐谷浑的人也会和吐蕃不死不休的,原因无他,吐蕃人现在太过凶残了。

就是相比于吐谷浑人,吐蕃人都显得极为野蛮,屠杀、用人肉充当军粮,这样的事吐蕃人一个都没落下。

面对这样的敌人,吐谷浑人和当地的那些羌族,怎么可能不拼死反抗?

而李湛带领下的大唐,无疑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了,有着大唐给他们输送的一些武器装备,他们一开始确实占到了上风。

可说到底,吐谷浑人也已经是亡国奴了,单凭某几个人的号召力,远远不能和正在上升期的吐蕃人相抗衡。

等到吐谷浑人终于扛不住了之后,唐军就合情合理的进入了青海、陇西一带,将原来吐谷浑人的地盘吞并了。

至于吐蕃人,现在也在被迫舔伤口。

相比于历史上吐谷浑人的拉跨,这一世,这些吐谷浑人给吐蕃人带来的伤害一点都不小,虽说吐蕃的士卒都是奴隶。

可就是韭菜成长,那也是需要时间的,青壮伤亡太大,对这个新生政权也是有极大的伤害的。

更不要说,吐蕃内部的势力一点都不少,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往北打的,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宁愿在拉萨河谷呆着。

而这次,吐蕃的赞布又没拿出来历史上那么耀眼的战绩,对内部分裂倾向的压制,自然也就力不从心了。

李湛听完这些远在青海一带的唐军收拢来的消息,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既然吐谷浑被大唐吞下了,那当然不可能再吐出去,白给的好处,不要白不要。

何况,要是真的让吐谷浑落到吐蕃手里,那就又转成历史上大唐和吐蕃对峙的那个局面了,吐蕃对河西、西域的威胁那真的就是如芒在背了。

现在能直接把吐蕃的狗爪子剁碎,这事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且,只要大唐能手握吐谷浑故地,那么不管吐蕃未来怎么变化,对大唐的影响都会小上很多,吐谷浑故地将会成为横亘在大唐和吐蕃之前的第一道且坚实的防线。

不管未来大唐会不会大规模开展海贸活动,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何况,现在的西域还是大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出重心,不容有失。

这样一来,河西走廊的关键性就再度提升,李湛怎么可能让吐蕃的势力推进到这一带?

可是,按照李湛之前的计划,原则上这三五年都是不打算在对外作战了,他宁愿稍微缓一缓,把国内的底子夯牢。

只可惜,现实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已经远超李湛一开始的估计,恐怕朝堂上很多人,也完全没有料到吧。

当李湛把这个消息告诉朝廷上的官员们的时候,很多人的脸上着实有些惊讶。

这倒也不稀奇,虽然李湛一直强调过要警惕吐蕃,可在这些大唐官员们的眼里,吐蕃是哪?蕞尔小国,怎么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空间,大唐的第一敌人分明就应该是突厥嘛,就是再往下排,那也应该是高句丽!

只是他们还是不够清楚,大气候的变化,能带来的不同地区的战略位置的变化。

若是在大唐以前,有谁说青藏高原这块地方能崛起一个强权,恐怕真的没人信,可现实就是这么吊诡。

而现在这些朝臣们愿意重视吐蕃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怎么说吐谷浑那也是祖上阔过的,当年兴盛的时候,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一点也不小,就是在隋朝的时候也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现在猛地听说吐谷浑被吐蕃打的溃不成军,一开始被灭国,可能还有大唐和吐蕃一块施压造成的。

可这之后,可就是吐蕃单独打出来的战绩了,这还是有大唐支持的吐谷浑。

这样的能力,怎么可能不让人警惕?

稍稍敏锐一点的人,就已经能意识到了,要是现在不予以压制,恐怕吐蕃就会是又一个地区强国。

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李湛已经提前下手了,所以现在吐谷浑故地全在大唐手里,吐蕃等于费心费力打了一两年的仗,一块地都没占到。

有了这样的战略部署,接下来大唐的行动才会更为便宜一点。

可还是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现在吐谷浑故地怎么管理?

这块地确实是归了大唐了,可上面的百姓大都是那些吐谷浑人和羌族,这些人都是逐水草而居,和大唐百姓的生活习俗差距太大了。

肯定不能按照大唐对中原的管理方式来吧,可用别的方式,李湛的心里也有些疙瘩,历史上大唐对周边的异族管理其实也已经挺到位的。

可等着大唐的不还是一轮又一轮的叛乱吗?

当然了,区区河湟谷地,偌大一大大唐不可能没有一个能人找出来合适的管理办法,就是大唐没有,后世也没有经验教训吗?

说到底李湛又不是历史上的李二,选择面已经大了非常多了。

究竟是让大唐派军驻扎,徙民实边,还是在当地建立相对松散的统治,不追求编户齐民?

说实话,真要让李湛派兵驻扎河湟的话,他心里也有些不太愿意,高原的气候对大唐来说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

要是没有气候、地形的问题,河湟谷地就不会成现在这个鸡肋了。

可要是把其他民族的人掺杂进去,效果应该确实不错,而且那些突厥的贵族们,在吐谷浑故地也是有一定号召力的,应该能维系一定的统治。

何况,大唐长安内的那些突厥贵族们,已经投降大唐好几年了,那些年轻一点的,忠诚度应该是有保证的。

就算不够忠诚,他们也更能理解大唐的强悍,轻易是不会反叛的,总比当地的地头蛇统治比较好。

李湛先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压下来,打算听听下面那些重臣们的意见,多讨论才能有真知灼见嘛。

不出意料,魏征这个硬骨头率先上书,力陈应该把这河湟谷地放弃,中原已经够大了,这些人要是再被纳入大唐统治,容易造成新的五胡乱华的局面。

不愧是魏征,有时候在这样的外交事务上,就是一个死脑筋!

记得历史上的时候,李二曾经问那些大臣们,如何处理草原上的突厥人,结果魏征也是这个意见,宁愿把那些俘虏们重新送回草原,着实有些过于迂腐了。

接下来就是萧瑀了,如果是魏征的建议是一种绥靖的话,那萧瑀的上书就有些过于激进了。

萧瑀认为,应该在河湟谷地和附近的大片草场上划分郡县,就算唐军不能长期驻扎,也要由中央派遣官吏,对当地进行治理,力争将河湟谷地彻底纳入大唐的疆域中。

另外,萧瑀还建议让那些投诚的吐谷浑人和羌人都不得重回故土,一定要把他们打散到大唐北方的疆域中。

他的理由倒也充足,就是觉得这些羌人和吐谷浑人都反复无常,现在投降也只是迫于无奈,如果放任他们在河湟谷地继续生活,很可能再度反叛。

李破简直觉得萧瑀是没有睡醒,他哪来的自信觉得单凭一些流官和几千人马就能很好的维持对河湟谷地那里数十万人的统治?

更别说,他还想要把那些吐谷浑人全部迁走,这不是二十年的脑血栓真的想不出这样的方法。

那些流官的素质别人不知道,难道他萧瑀还不清楚吗?

大唐现在的官员们经过科举的还是少数,而且他们还都喜欢在京城呆着,除此以外就是关中、河南、河北了。

一旦被外派到南方当官,那就哭哭啼啼的,更别说把他们派到边疆了!

李湛敢说,只要他敢派,那就有人敢在边疆胡作非为,将那些原本已经归顺的部族逼反,五胡乱华的时候,不也有这方面原因吗?

前车之鉴,李湛哪里敢疏忽大意?

不过,虽然萧瑀的建议有些异想天开,但他的思路倒是没错的,坚决不能让这些吐谷浑遗族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要知道,在隋朝的时候,吐谷浑、突厥、高句丽这三者可是并称为隋朝的三处边疆大患的,虽说吐谷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罢了。

相比之下,温彦博等人给出的建议就要好上很多了,实操性也更强。

温彦博建议朝廷按照当初两汉时期对西域设立都护府的先例,先在河湟谷地设立都护府,下辖数个折冲府,对当地实施军事化管理。

至于上面的府兵都是三年一轮替,朝廷还能给他们开工资,连续实行个十几年,河湟谷地应该就能尽归大唐了。

这样的政策才算得上务实嘛,而且府兵在那轮替驻扎,也能从当地的部族中抽调青壮,安排到大唐的军队中。

这也是仿照汉朝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这样的职务,对那些部族进行管理。

别管这样的职务为什么消失,现在来看它们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好歹这两个官职的职级都不低,不至于被人看成是贬谪,想来当这个官职的人,也能心里有点数吧?

何况,现在把这样的策略在河湟谷地试用一下,等到后期若是打算开拓中亚,完全可以用得上!

至于后面的行省制什么的,虽然李湛也觉得好用,可对边疆上,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都督府更好用,民政和军政可不是一个概念啊。

不过,没等李湛敲定这个做法,房玄龄又施施然的来到皇宫,向李湛进言来了。

自从杜如晦去世,房玄龄可能是觉得自己身体也有些欠佳,反正是减少了处理政务的时间,经常请假在家。

李湛倒也能理解,这么大人了,总不能让人真的奉献终生吧?

对于他这次来皇宫觐见,李湛心里有数,肯定是要说河湟谷地的事,李湛的心里也有些期待,看看大名鼎鼎的房玄龄能给出来什么样的意见。

……

首节 上一节 144/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