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53节

第717章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1)

  “当前在辽地、朝鲜等地,区域战争和冲突变得愈发尖锐。”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被特召进宫的钱肃乐、黄道周等内务府大臣,朗声道:“这对于国朝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遇,同样也是不小的挑战。

  倘若不能很好的把握这次风向,那非但不能帮到国朝中兴,相反还会威胁到国朝安稳。”

  针对大明外围的局势变动,崇祯皇帝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那么相对应的来说,大明内部的调整和改变,也必须顺势明确下来。

  “于北方诸省筹建军工产业一事,与北方沿海发展造船业一事,内务府要适当的做出一些必要倾斜。”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涉及到上述产业的份额,包括各项资源的加持,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增添。

  如果国朝能把握住这次风向,将上述产业发展起来的话,那对于整体发展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陛下不可啊。”

  黄道周快步上前,作揖规谏道:“时下在内务府这边,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内帑份额,去做这些事情。

  特别是像军工产业、造船业,是极其耗费银子的产业,这副重担如果再给内务府增加的话,那内帑是会崩盘的。

  陛下,您还有所不知吧,内务府今年到期兑付的债券份额,就有700万两银子,这还没有算上相应利息。”

  “臣附议。”

  钱肃乐紧随其后道:“内务府现在做的事情,不单单涉足军工产业、造船业,还牵扯到众多的产业。

  臣等一直都在努力的维系,这种脆弱的收支平衡。

  并非是臣等向陛下诉苦。

  实则是现在的内务府,根本就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如果陛下真要这般做,那会影响到内务府既定的谋画部署。”

  内务府的差事和职权,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压力之大,唯有内务府所辖职官,心里最为清楚。

  “都讲完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黄道周、钱肃乐他们,淡笑道:“诸卿讲的这些情况,朕心中是清楚的,不过事情还是要办的。

  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国朝针对军队换装、水师建设,会区别于过去那种模式,国库要拿出相应的银子,到各处进行采买。

  眼下是内务府要承受压力,可只要能承受住眼前压力,今后这个压力,就转移到外朝有司了。

  与此同时,尽快筹建和发展军工产业、造船业,固然说前期压力很大。

  可真等到这些产业发展起来,是能对外承接各项订单的。

  就像北方沿海的诸造船厂,除了承接现有水师所需订单外,还能承接民间需求的各类海船吧?

  这里面的利润有多高,不必朕过多赘言,诸卿心里都清楚吧?

  压力谁都有,倘若没有压力,那要朝廷何用?要内务府何用?

  所以说内务府要做的,是怎样顶住压力,确保内帑不崩盘的前提,将朕强调的这些事情,尽快的拟定一个章程,真正的落实下来。”

  大明过去欠的历史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崇祯皇帝想要扭转大明困局,就必须要顶着压力,稳扎稳打的向前迈进。

  只是这个承受的压力过重,使得崇祯皇帝必须要进行量化,像内务府、军机处这些衙署,都必须扛起相应的压力。

  倘若连这些压力都扛不起来,那崇祯皇帝要这些衙署何用?

  话都讲到这份上了。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也知道继续说下去,没有任何的意义,纷纷表明态度,会尽快拟定一份合理的章程。

  大明现阶段的中枢运转,在很多人的眼里,看起来是很混乱的,相应的职权和差事,都分的很开。

  不过崇祯皇帝用起来却很顺手,哪件事情要让哪处衙署承办,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用多想,本能的就能做出选择。

  ……

  “毕卿啊,现在国库的财政收支,相较于先前的情况是有所好转。”崇祯皇帝负手前行,走在乾清宫的御道上,对随驾的毕自严说道。

  “不过相应的来说,当前国朝面临的处境,和先前相比也变得复杂不少,特别是军费预算一事,是解决军队弊政的关键所在。

  朕也清楚,卿家这个财相做起来,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特别是盐政整改以来,这一情况就更加突显了。”

  “陛下是想让军机处这边,提出的军费预算份额,能够酌情再增加一些?”毕自严想了想,对崇祯皇帝说道。

  “不错。”

  崇祯皇帝点头道:“朕就是这个意思,军费预算要酌情增加些,有很多事情做起来,不像卿家所看到的那般简单。

  军机处这边,需要增加一些军费预算,以确保朕做的部分决断,能不受银子所累,而出现贻误的情况。

  朕也清楚,这样一来会给卿家增添很多负担,可是有些事情必须要做,朕希望卿家能够理解。”

  唉~

  毕自严心里轻叹一声,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让毕自严明白一个道理,这并非是商榷,而是决断。

  军费预算这件事情,从军机处提出以来,就在朝野间引起很大争议。

  如果说在这个时候,他选择倾向于酌情增加,那对外界传导的一种讯息,就是极其强烈的存在。

  “陛下,臣只能挪100万银元。”

  毕自严想了想,向崇祯皇帝作揖道:“再多就真的没有了,现在盐政整改一事,已到了关键时期,如果能再缓几个月,臣能挪300万银元,可现在只有这般多。”

  “那就先挪100万。”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等事后再挪300万,这件事情就这般等了,对卿家的能力,朕还是放心的。”

  毕自严:“……”

  对崇祯皇帝的这种态度,毕自严真不知该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对他们户部的压力,会相应的增加很多,可现在所处的境遇,倘若不主动承受这些压力,根本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毕竟当今天子有着各种办法,叫他们最终承受这些压力。

第718章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2)

  回顾原有时间线上,为何崇祯皇帝愈发的勤政克己,凡事都亲力亲为,大明的国运却愈发雕零?

  根源就出在制度上,出在人身上。

  所有事情都想管,所有事情都想做,可是将过重的压力,都集中在一人身上,可驱使的实干派,不是被坑死,就是被杀害,要么被逼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愈发的离心离德,欺上压下愈发严重,继而导致大明社稷倾覆。

  这一世的崇祯皇帝作为后来者,他要抓的就是大方向,打破旧有的用人体系,特设新颖的权力体制,严抓吏治问题,盯紧税法问题,压茬推进新政部署,只要将这些事情做好,把压力分摊下来,维系一个整体的秩序安稳,将抢出的时间用到正途上,那么大明社稷就能有所改变。

  紫禁城·万岁山。

  “诸卿,蒸汽机的事情,朕的态度是明确的,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朕知道你们的压力很大。”

  崇祯皇帝举着千里镜,看着紫禁城坐落的殿宇群,对特召进宫的宋应星一行,说道:“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国朝的很多事情,其实全都卡在原处了,看似取得不小的成果,看似发展还算迅猛。

  可实际上并非是这样。

  之所以有现在的境遇,纯粹是朕在过去砸进去的银子,可是砸银子这等事情,你能一年两年的去做,却不能更长时间的去做吧。

  毕竟金银之物,都是有定量的。

  想要让大明有大的改变,就必须要有效提升生产力,所以武备院研制的蒸汽机,就是破局的关键啊。”

  宋应星、焦勖、方以智等一众人,脸色有些凝重,天子讲的这些话,就像是一记重锤,狠狠的敲在他们心中。

  压力,很大。

  真的是很大。

  从蒸汽动力学立项,一直持续到现在,砸进去的银子数不清,可是几项关键技术的核心,却始终突破不了。

  这不仅崇祯皇帝着急。

  武备院所辖有司,也很着急。

  “朕对你们讲这些,并非是要求你们,必须在什么时候,强行将蒸汽机研制出来。”

  崇祯皇帝放下千里镜,转身看向宋应星他们,“毕竟蒸汽机的难度,朕还是清楚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此事要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朕希望你们,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考虑研制蒸汽机,究竟存在那些问题。”

  维新变法推行到现在,明确下来的新政部署都在稳步推进,甚至不少都初步取得成效,可处在这等境遇下,崇祯皇帝却不敢继续推行了。

  不是他担心什么,惧怕什么。

  实则是生产力的支撑框架,如果没有一个较大突破,贸然推行其他新政部署,非但不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相反还会给大明带来祸端。

  原始工业化的进程,不是拍拍脑袋,讲上几句话,就能说筹建起来,就给筹建起来的。

  这需要技术作为支撑。

  就像各地筹建的军工产业这一领域,实现纯手工的流水线作业,相较于从前的那套生产模式,的确是提高不少的产量。

  可是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去增加相应的产量,却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毕竟人工的效率再快,那也赶不上机器的效率。

  “陛下,保证的事情,臣等无法去说。”

  宋应星神情严肃,作揖行礼道:“不过我们武备院上下,能够表明决心,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蒸汽机攻克下来,就算是再难,也肯定能攻克。”

  “有卿家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首节 上一节 453/5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