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21节

  答案显然已经,不可能!

  孙承宗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卢象升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孙传庭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袁可立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陈奇瑜做的事情,没人能顶替……

  崇祯皇帝费尽心思打开的局面,岂能就这般再遭受任何破坏,所以现阶段的内阁,他们上述的任何一人,都还不能从地方擢升上来。

  “今后的内阁,不管是首辅,亦或是次辅或群辅,都明确5年一任。”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徐光启说道:“除非犯下重大过错,导致国朝出现不可逆的损失,否则不再接受上疏请辞,不再轻易罢黜内阁大臣。

  卿家,处在这等特殊的时期下,你要是选择坚守公心,想为朕分忧,为社稷虑,那就要做好被人指摘的骂名。

  这件事情朕不强求卿家,如果卿家觉得压力过大……”

  “臣…徐光启,领旨谢恩!”

  徐光启的眼神,前所未有的坚定,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臣愿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虑,今后陛下若有任何不对之处,臣会禀承一颗公心,向陛下进行规谏!”

第665章 触底吏治(1)

  崇祯皇帝不怕规谏,不怕自己做的事情被人指摘,受人质疑,人非圣贤,谁又能确保自己做的事情,就一定适合当下的环境?

  至少崇祯皇帝不能做绝对的保证。

  这世间哪有那般多绝对。

  尽管他是大明天子,可那又能怎样呢?

  坐上这尊皇帝宝座,看似高高在上,生杀大权于一身,可时间越久,崇祯皇帝的内心越是孤寂。

  放眼望去,坏掉风气的大明,到处都是窟窿,到处都是隐患,这让崇祯皇帝愈发厌恶一类人。

  明明是为了利益,却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脸,以祖制不可违,社稷必乱等口吻,阻挠着大明向好的方向改变!

  活着,挺累。

  崇祯皇帝以中旨之名,以朝局不稳为由,没有举办廷推,就明确新内阁首辅人选,罢黜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擢黄立极、刘鸿训入阁,此事在朝引起轩然大波。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制度是没错的。

  错的是人心。

  受累年不绝的党争影响,让廷议也好,廷推也罢,渐渐都变了味道,成了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标识。

  在这等关键的时期,崇祯皇帝怎会允许朝中的斗争,朝着过去那种氛围倾斜,他要强势扼制这一切!

  奉诏出任内阁首辅的徐光启,奉诏入阁的黄立极、刘鸿训,不可避免的要承受着‘天子幸臣’的骂名。

  这就是残酷的政治。

  属于大明特色的政治。

  得不到,就破坏。

  乾清宫。

  “朕知道,就内阁调整一事,在朝野间引起很多争议,引起很多舆情。”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传召进宫的内阁诸大臣,都察院诸大臣,神情淡漠道:“朕也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对朕的决断是不理解的,但是就算再怎样不理解,也把它给朕藏在心里,内阁不能乱,就像朝堂不能乱,是一个道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韩继思等一众大臣,听闻天子所讲之言,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徐卿,内阁,今后朕就交由你来负责了。”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垂手而立的徐光启,神情有所缓和,“过去内阁遗漏的事情,懈怠的事情,卿家要尽快出面解决,朕不想看到朝堂继续这般乱下去,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想挑衅朕的底线,觉得把持着一些大义,就能为所欲为了,这不好,大明的天还没黑到这种程度!”

  “臣遵旨。”

  徐光启当即作揖道。

  殿内所聚群臣无不清楚,天子所说的这些,究竟是代表着何意,今后在朝堂之上,谁敢在以上疏请辞胁迫皇权,就不会再像先前那般轻拿轻放,而是采取不一样的态度,来处置这一现象。

  被原内阁首辅韩爌所扣押的事宜,还是要推动起来,那批主动上疏请辞的朝臣,都将被罢免职官,且在任期间欠下亏空者,唯有补齐所欠亏空银子,否则就会被抓进刑部大牢。

  温体仁的心里生出一股寒意。

  本以为韩爌请辞内阁首辅,如果此位真的空缺下来,那他还能设法操控廷推,继而让自己当上内阁首辅。

  却不曾想天子竟会这般做。

  或许在天子的心里,自己此生都不可能当上内阁首辅吧。

  一股深深的挫败感,让温体仁的精神有些恍惚。

  为什么!

  像温体仁的这种质问,也就是周延儒不在京城,否则周延儒也会这般,毕竟他俩都属于同一类人。

  “东辑事厂追缴亏空银子,追查到现在,已追回过半的亏空。”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眼神冷厉道:“而在东辑事厂追缴期间,都察院又查出一批亏空,涉及到的有司官员不少。

  这可真是够触目惊心的啊!

  吃着大明的皇粮,拿着大明的俸禄,一个个却都做出这等事情。

  懒政怠政,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现象,竟然会严重到这等程度,简直是超出了朕的预料,吏治崩坏到这等程度!”

  殿内安静极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这帮大臣,无不能感受到天子的怒意,也对,在国朝逐步摆脱原有困境之际,却存在这等严峻的问题,吏治问题反复不定,不管是放在谁的身上,那都是恼怒的,都是不满的。

  “清查亏空一事,在朝都发现这般多,可想地方是何其严重的。”崇祯皇帝重重的放下茶盏,语气冰冷道:“朕决意由都察院和户部牵头,就过去户部所掌情况,对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也进行相应的清查,朕倒是想要看看,这亏空的窟窿,到底藏得有多大。”

  “陛下不可!”

  徐光启闻言,当即上前规谏道:“就当前所处的特殊境遇,朝廷倘若这般大范围的清查亏空,必然会在地方掀起不小的影响,此事绝不可这般做啊。”

  温体仁有些紧张的看向徐光启。

  毕自严神情有些凝重。

  韩继思的身上生出冷汗。

  固然说天子讲的话,真要是推行起来的话,必然会吓坏一批人,可现在徐光启这位新任内阁首辅,却这般直接规谏起天子所断,这让殿内诸臣都有些心惊。

  “那依着卿家之意,清查亏空,整顿吏治之事,又该怎样进行呢?”和众人所想的不一样,崇祯皇帝并没有生怒,相反却平静的看向徐光启,淡然道:“难道内阁的意思,也是轻拿轻放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吗?”

  “不是。”

  徐光启收敛心神,作揖再拜道:“清查地方亏空,整顿官场吏治之事,朝廷必须要抓起来,且还要狠抓起来,不过不是一上来就牵扯这般多地方,一旦这样做的话,如果产生的影响过大,会对朝廷极为的不利和被动,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

第666章 触底吏治(2)

  大明内部的情况太过复杂,很多矛盾和隐患都藏在暗处,从某种意义上去说,最忌讳的就是过多政策叠加推行,这会把矛盾和隐患激化,一旦其中有失衡趋势,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崇祯皇帝没有说话,平静的看着徐光启。

  “当前宁夏叛乱初定,山陕两地的局势看似稳定,实则却暗藏着不稳。”

  徐光启继续说道:“清查亏空一事,暂时不能在山陕推行,毕竟受宁夏叛乱的影响,军机处必然会对九边重镇进行整顿,何况此前的山陕,受灾情和叛乱的影响,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安稳,一旦朝廷要大范围清查亏空,定然会破坏这种稳定,这势必会影响到山陕局势。”

  的确是这种情况。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对徐光启所讲之言颇为认可,矛盾不是一天消散的,问题不是一天解决的。

  治理幅员辽阔的大明,不要妄想某项政策的推行,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毕竟牵扯到的事情很多。

  在众人的注视下,徐光启又道:“而北直隶、河南等地,受灾情的影响,受一些政策的推行,同样是这样的道理。

  再一个直隶巡抚卢象升、河南巡抚孙传庭,在治下做的一些事情,其实引来很多的反对声,先前做的事情还没彻底站稳脚跟,就冒然给他们增加新的担子,这只会让问题愈发的激化。”

  徐光启所指事情很明确。

  北直隶这边,卢象升做的兴建产业领域、扶持新兴势力、支持天津开海等事,固然让北直隶的发展有所改变,不过治下的矛盾和反对声从没有消除过,毕竟牵扯到利益,事情就不那般简单了。

  河南这边,孙传庭先前与诸藩打官司,闹出的动静很大,产生的影响深远,尽管让河南所控官田规模增加,但是矛盾和问题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散掉,特别是诸藩对孙传庭的敌意,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不过徐光启他们,此时还不知道的是,孙传庭在河南试行的摊丁入亩,又激化了新的矛盾,只是受崇祯皇帝的影响,让朝中很多官员无暇他顾,所以这部分影响和矛盾,还没传到朝堂这边。

  “那依着卿家之意,朕想做的事情,暂时就只能局限于山东了?”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看向徐光启说道。

  “山东是一处,辽东是一处。”

  徐光启作揖行礼道:“受衍圣公府一案的影响,内阁大臣周延儒奉旨赴山东查案,臣觉得此事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如果衍圣公府一案,能取得阶段性进展,那朝廷就能在户部、都察院等有司,抽调一批大臣,以清查亏空的名义,派往山东,对治下各地进行清查,就历年来的赈灾、漕运、火耗等事,进行相应的严查。

  不过清查亏空一事,真要有相应的进展,后续涉及到追缴亏空银子诸事,断不能移交给东辑事厂负责,臣觉得此事可移交给山东赈灾行署专断。

  至于辽东那边就更明确了,朝廷过去调拨那般多粮饷,其中必然有大批的粮饷,其实是存在……”

  “卿家的谏言不错,是朕没考虑这般多。”

首节 上一节 421/5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