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71节

  这样北方诸省治下,大批存在的破产群体,就能有序的进行分流,如此像先前山陕的流贼叛乱,就不会再大规模的出现。

  不过真要这样做的话,那对粮食的需求必然增强,如何妥善解决好此事,亦是稳定地方的根本。”

  毕自严之所以支持这些,就因为他是内阁群辅之外,还是户部的尚书,能给国库多多的创收,减少不必要开支,那毕自严都会去想,去做。

  何况规模化工坊增多,培养和发展工商业,那朝廷以后除了关税之外,还能设法增强商税等其他税目。

  “有关粮食的问题,卿家无需担心。”

  崇祯皇帝不假思索道:“徐卿所负责的仓场诸事,一直在直隶各地积极筹建,此外朕也通过一些衙署,在通过海贸向南洋等地购进粮食。

  而先前徐卿负责的土豆、红薯、玉米等物,经去年的培育种植后,发现适合大明治下种植,且产量是很大的。

  现在徐卿奉旨离京,在北方各地开始巡察诸事,其中有一项,就是让诸赈灾行署有序组织,圈定一些地域,规模种植土豆、红薯、玉米等物。

  关于工商业一事,就在户部这边,新设一工商清吏司吧,连同废除匠籍在内,都交由卿家负责。”

  “臣遵旨。”

  毕自严作揖行礼道。

  面对这些新的改变,韩爌心里有些担忧,按这样的一种趋势,那今后的国朝,又将会改变成什么样?

  尽管现阶段的朝廷,不像崇祯皇帝御极之初,对于各项粮饷的开支,表现得那般窘迫和无奈了。

  但是对于这些新的改变,其实外朝不少的文官,都是或多或少的担忧和不满的,毕竟这和他们所认知的不同。

  如果说持续这样进行下去,那大明还是他们所认识的那个大明吗?

  就算现阶段不触及他们的利益,以后是否会触及到利益,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第582章 勋戚的第二春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人活于世,不可能活在真空下,人情世故之下,所藏着的就是各种利益的交织,毕竟地位、权力这些,都会衍生出利益。

  成国公府。

  “联合海贸这件事情,本公算是看明白了,那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徐允祯难掩激动,手捧茶盏,看向朱纯臣他们,开口道:“此前那帮文官啊,一个个叫嚣着不可海贸,不能违背重农抑商的国本,事实上果真是这样吗?

  咱们所在的皇明海贸总会,最新一期的财报汇总,诸位都看了没有?

  现在还没大规模组织出海,仅仅靠着从江南诸省的治下,所购进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通过运河输送到天津,和欧罗巴各国的海商签订契约,就赚取那般多的银子。

  这要是绕开这些欧罗巴各国的海商,直接整船运输到南洋诸国,甚至运到天竺等地,那能赚取多少银子啊?!”

  朱纯臣等一众勋戚,听闻徐允祯所讲之言,无不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显然对联合海贸一事,皆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算计。

  当初崇祯皇帝召见在京勋戚群体,提出联合海贸一事,以集资占股的形式,从朱纯臣、徐允祯这些勋戚手里,募集到第一批银子,并通过实兑新制钱的方式,双重榨取这些勋戚的财富。

  不过开海通商一事,对于这些勋戚来说,在短短数月间,他们就见识到皇明海贸总会,所赚取到的纯利有多少。

  “定国公说的没错,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咱皇明海贸总会,麾下所拥有的海船规模太小,不然早就组织对外海贸了。”

  “这真是够叫人眼馋的,明明银子就在眼前,却偏偏要通过那帮贪婪的西洋蛮夷,盘剥走属于咱们的一部分,才能赚到这些银子。”

  “天津、登莱等沿海地带,不是筹建起不少造船厂吗?为何咱们就算下定单,也只能眼巴巴的瞅着啊。”

  “现在辽东诸港也都在筹建中,听说这些海港的官员,都是经陛下批红才赴任的,想来也筹建不少造船厂吧。”

  “不是,咱们为何必须要等地方的造船厂啊?陛下当初不是说过,允许咱皇明海贸总会的名下,可以筹建相应的造船厂吗?”

  当初崇祯皇帝提出联合海贸,关键集资占股的份额,还是那般的庞大,这让朱纯臣、徐允祯这帮在京勋戚,心底难免会有些担忧,生怕他们所投的首批银子,可能会被天子给强占了。

  再一个他们也有些担忧,拿出太多的银子,让天子生出猜忌之心,怀疑他们名下的银子从何而来。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批所投的银子,虽被实兑成新制钱外,不过短短数月间,就通过在天津本港的贸易,就赚取到不少的银子。

  这便让在京勋戚群体的心思,悄然间发生着相应改变。

  贪欲总是无穷尽的。

  “诸位静一静。”

  沉默的朱纯臣,和徐允祯眼神交流后,伸手道:“现阶段皇明海贸总会,能通过对外进行海贸,赚取到相应的银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不过受麾下海船规模不多的影响,导致我们只能被动的看着,本公觉得这种情况,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行。”

  徐允祯、顾肇迹这些勋戚闻言,无不点头表示认可。

  “其实陛下的态度,在过去数月间我们也都知道,那是希望筹建的皇明海贸总会,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朱纯臣继续说道:“毕竟内帑这边,占着3000万两银子的份额,哪怕陛下没有掏1两银子。

  不过有陛下在背后给咱们撑腰,也给咱们省去不少麻烦和事端。

  既然对外海贸这件事情,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那我们为何不提前追加银子呢?没必要非等到半年期到了,再追加第二笔银子吧?”

  徐允祯点头认可道:“成国公说的没错,当初咱们之所以想分批追加银子,不就是担心这件事情做不成吗?

  这样咱们的损失还能降到最低。

  可是现在问题的关键,联合海贸一事不仅能成,关键还能赚到不菲的纯利。

  最重要的是陛下的态度,从各处抽调相应人才,迅速筹建起皇明海贸总会,由此可见就算后续文官群体反对,陛下也会出面解决的。”

  朱纯臣、徐允祯先后讲明所想,让受邀过来的顾肇迹等勋戚,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了,这是要提前追加银子。

  不过对此事他们并不反对。

  毕竟能否赚取到银子,他们是瞧的很真切的。

  皇明海贸总会定期所颁财报,是绝不可能作假的,他们所派的门人,也都参与到核算这一环节。

  “要是诸位不反对的话,本公觉得第二批追加的银子,应该定在1000万两,这样皇明海贸总会,就能自己筹建造船厂。”

  朱纯臣见众人议论起来,开口道:“本公算了一笔账,咱们这些人加在一起,需追加的总额是530万两,剩下的那些银子,是英国公他们要追加的。

  只要咱们追加了,并向陛下呈递奏疏,那英国公他们就必须追加,不然咱们就占了他们的份额。

  这样才能更快筹建造船产业,让皇明海贸总会名下船队,尽快的筹建起来,到时就能尽快组织船队,远赴到南洋诸国治下,赚取到更多的银子。”

  “附议!”

  “附议!”

  徐允祯、顾肇迹这些勋戚,听闻朱纯臣所讲后,纷纷开口附和道。

  在崇祯皇帝有意识的分化之下,在京的这些勋戚群体,不可避免的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朱纯臣、徐允祯为首,一派是以张之极、刘文炳等为首,他们明面上没什么冲突,不过背地里的矛盾还是不少。

  毕竟现阶段朱纯臣、徐允祯这些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筒子,手里没有任何实权,不像张之极、刘文炳他们,得到崇祯皇帝的倚重和信赖。

  毕竟在京的勋戚群体,有一部分是要被逐步清除掉的,而这些深层次的想法,是朱纯臣、徐允祯他们所不知道的。

  时下的他们被利益所蒙蔽,开始逐步跳进崇祯皇帝设的套,为大明持续开海贡献一份力量。

第583章 朝鲜奏请通商

  “果真是利益动人心啊。”

  看着手里的奏疏,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当初国库缺银子时,想让他们帮着朝廷分忧解难,一个个都给朕哭穷。

  现在联合海贸一事,见到切实的好处后,那一个个都上赶着送银子了,这世道真是够可笑的。”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皇爷,这批追加的银子,实兑相应的新制钱后,那批多出来的份额,是进内帑窖藏,还是调拨出去?”

  “调拨出去。”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随手丢到御案上,伸手道:“悉数调拨给山陕两地的赈灾行署,让陈奇瑜、刘鸿训他们,加快山陕两地的驰道建设、水利重修。

  顺便给皇明海贸总会的人,传达一道口谕,让他们着手筹建造船厂吧,加快麾下海船规模的筹集速度。”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对联合海贸一事,正如朱纯臣他们所揣摩的一样,崇祯皇帝心里是重视的,毕竟这能让内帑赚取到不少银子。

  随着北方诸省的建设,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这让崇祯皇帝对银子的所需,也在不断的增强。

  不管是各地赈灾行署,还是规模化工坊等事,都需要大批的银子加持,这样才能见到相应的成效。

  而随着大批银子的增补,也让明确的新制钱流通,在不断的增加比重,继而带动北方诸省的流通效率。

  “5000万两银子,要是真能在崇祯五年前后,从朱纯臣这些人名下,都套进皇明海贸总会,那开海通商的规模必然迈向新阶段。”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奏疏,面露笑意道:“等到了那个时候,外朝那帮文官,包括他们背后站着的人,想再去反对国朝开海,只怕是难上加难了,靠这批银子实兑新制钱,都能让朕做出不少事情啊。”

  铸币税带来的红利,崇祯皇帝必须牢掌在手,凭借那‘掏’出来的银料,用内帑进行流转,倾斜到各个领域去,能帮着大明持续发展。

  等到那个时候,大明所形成的破产群体,就能得到相应安置,如此就能顺势迈向下一阶段的谋改。

  看着奏疏里的内容,崇祯皇帝收敛笑意,皱眉对王承恩说道:“王伴伴,派人去把张之极给朕叫来。”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承袭英国公爵的张之极,所领的理藩院,围绕敲诈各地宗藩,召诸宗藩子嗣进京,到宗学进修,可谓是忙的团团转。

  时下在西山筹建的宗学,养着大批宗藩子嗣,他们既是免费劳动力,还是日后开海移藩的先驱。

首节 上一节 371/5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