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23节
那要忌惮。
若是这般的话,朕要军机处干什么?就等着外敌再度来袭,杀进大明关内,再叫社稷陷入万劫不复可好?”
崇祯皇帝的话说的很重,叫王洽身上生出冷汗,反倒是李邦华、周延儒、王在晋几人,对天子所讲颇为认可。
的确。
拱卫京畿的驻防体系,有裁撤京卫的先例在手,的确要到了动一动的地步。
像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关内,这等惊世骇俗之事,绝不能再发生了,不然大明社稷必然万劫不复。
“朕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朗声道:“调整京畿卫戍的驻防,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情,需要同时推进的事情很多。
其一,依据裁撤京卫的成熟经验,逐步取缔宣府镇、顺天府、永平府三地,所辖的一众卫所。
其二,山海关防线,从原蓟密永三协防区,真正意义上独立出来,以独镇的形式进行固守。
其三,明确宣府镇、密云镇、蓟州镇、永平镇的主导地位,对原蓟密永三协防区,进行重新厘清,设四镇总兵官。
其四,在万全、开平、龙门、延庆、昌平、怀柔、顺义、平谷、遵化等地,设镇守副总兵官,按区域转隶到四镇总兵官麾下。
其五,所裁撤掉的一众卫所,那帮世袭的卫所官,但凡是通过筛选的,要进西苑讲武堂进修……”
关于京畿卫戍的调整和厘清,崇祯皇帝秉承的原则,就是不再搞数套体系,相互缠绕着拱卫京畿了。
他就是要彻底厘清军队属性,负责驻防的驻防,负责野战的野战,一切变动和调整,都是围绕着能打仗,敢打仗去推进。
只要维系住多数人的利益,就算触碰到少数人的利益,那京畿治下就不会乱,趁着现在局势平静,建虏没有再度威胁关内,尽快将这一构想明确下来,是对大明社稷有利的,关键还能减轻沉重负担。
“王伴伴,将朕所拟的旨意,拿来叫诸卿看看。”崇祯皇帝在讲完以后,伸手对王承恩说道。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道。
“朕所讲的那些,只是粗略的章程,具体的调整部署,朕都写了下来。”崇祯皇帝眼神坚定道:“诸卿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若是有,那我们君臣就好好商榷一番,京畿卫戍的调整和厘清,是必须要做的,这一点谁都不容更改!”
第505章 京畿卫戍(2)
皇权的拱卫和加持,较大程度来自于军权,这亦是文官群体,为何要控制住兵部,架空五军都督府的根源。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深深影响到很多文官,在文官群体的眼里,天子老实待在紫禁城,听取他们所进谏言即可,至于其他的事情,自有朝堂来进行解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手里所实掌军权,无需走兵部的流程,只需一道中旨就能调遣,那形势就发生改变了。
三大营、九门提督府、勇卫营、四卫营、天雄军、东江军、天津兵……
即便其中的多数兵马,不是在陕西那边,就是在辽东地带,但围绕京畿一带的兵马,同样也是不少的。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见诸臣接过公函,准备翻阅之际,崇祯皇帝伸手道:“朕打算增设讲武堂的规模,以便于培养能打仗,敢打仗的武将。
更改西苑讲武堂,为皇家军事学院,凡进三大营任职的将校,必须进此地进修,方可实授武职。
在京增设大明陆军讲武堂,大明炮兵讲武堂,在津增设大明海军讲武堂,除此之外,辽东、山西、陕西、山东四地,亦增设一座讲武堂。
所需一应讲武堂教员,包括筹建所需粮饷,皆由朕自行解决,无需朝堂过多分忧,行啦,你们看吧。”
“!!!”
王洽、李邦华他们听闻此言,无不是面露惊意,天子彻改大明军队之念,算是不容更改了。
当初西苑讲武堂的设立,就叫朝中不少文官所诟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讲武堂所出去的武将,的确为大明分忧不少,更立下很多功勋。
面对这样的情况,朝中的一些文官,虽不喜天子倚重武将,但也没办法多说其他,毕竟大明境内的叛乱,的确太严重了。
可现在天子增设这般多讲武堂,甚至还将西苑讲武堂,改名为皇家军事学院,这摆明就是想抬武将群体的地位啊。
王洽、李邦华他们可以预见,此事在朝传扬开来,肯定会引起不小的风波。
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增设的这批讲武堂,不动用国库的银子,全靠天子内帑支撑,就算是再反对,天子该做,还是会做的。
“陛下,臣觉得用一年的时间,裁撤掉宣府镇、顺天府、永平府所辖卫所,时间有些过长了。”
王在晋看着手里的公函,皱眉说道:“通过裁撤京卫的经验,此事不能拖延太久,不然会生出诸多风波。
况且在明确京畿卫戍驻防时,四镇总兵官,各地镇守副总兵官,是先行明确下来的,军机处这边,完全可以明发上谕,着各处落实守土有责。
有兵部的配合行事,臣觉得裁撤卫所一事,定在半年之内落实下来,反而对国朝更为有利。”
“关于这件事情,卿家详细拟定一份奏疏。”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王在晋说道:“裁撤掉上述的这批卫所,并不代表朝廷就要放弃他们。
就像各地的卫所兵,能分到相应的土地,若是他们能通过筛选简拔,是能补充到各地驻防军为兵的。
以后涉及京畿卫戍的各部军队,不管是粮饷发放,还是军械火器等装备,以明确定下的各部员额为准,兵部这边每年要进行巡察。”
崇祯皇帝这次下定决心,要调整京畿卫戍驻防,想达成的目的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整顿****的弊政。
大明军队的腐败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那大明就不能称之为拨乱反正事了。
整个大明的军队体系,崇祯皇帝或许有些鞭长莫及,但围绕京畿拱卫驻防的军队,他却能逐步掌控起来。
“陛下,关于审查世袭卫所官一事,能否等局势明确了,再进行集中审查?”黄立极皱眉说道。
“毕竟调整和厘清京畿卫戍,本就牵扯到很多层面,若是这件事情同期进行,难免会叫一些人心生惧怕。
倘若在此期间,一些有问题的卫所官,煽动和蛊惑治下卫所兵,对抗朝廷的决定,这对京畿的稳定并不好。”
“嗯,的确是这种情况。”
崇祯皇帝点头道:“贪多嚼不烂,此事就依卿家之言,不过事后的审查,必须要严格推行下去。
京畿一带的卫所糜烂,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世袭卫所官所致,不然当初建虏进犯关内,也不会这般的顺利。”
要论整人这一套,文官敢称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先把事情做了,把你捧的高高的,等局势平稳了,再痛下狠手收拾你。
“陛下,除了您所明确的那批镇守副总兵官,臣觉得像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这些重要的关隘,应明确镇守参将之位。”
李邦华神情严肃道:“围绕京畿卫戍,应当明确三道防线,外围的长城防线,中心的镇守要隘,核心的京城防线。
相较于中心与核心两个区域,有着明确的兵马驻守,这外围的重要关隘,必须强化他们的职权才行。”
“的确。”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京畿卫戍的整体驻防,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考虑到每一处要点。
这件事情,军机处上下要进行研讨,明确这部份的相应调整,必要的话,可增扩部分员额。”
别看王洽对京畿卫戍的调整和厘清,心里充满了担忧,但是王在晋、黄立极他们,却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
恰恰是经历过建虏进犯关内的事情,使得他们心中都明白一点,想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朝廷就必须要痛下心来,解决掉过去存在的隐患和弊政,这样才能确保江山社稷的稳定。
对于王在晋他们的表现,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欣慰,军机处这个机构,当初的确是设立的很好,不然想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弊政,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就京畿卫戍的君臣奏对,在乾清宫这边进行了很长时间,很多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地方,黄立极、王在晋他们,都逐一进行了补充,这使得崇祯皇帝对后续的京畿卫戍调整,可谓是充满了信心。
第506章 宗学
想叫大明拨乱反正,不再重走先前的老路,就必须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材,且不能局限于儒家思想那一套。
新学是这般。
军校是这般。
宗学是这般。
崇祯皇帝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来支撑起他的构想和谋划,重建支撑起大明的梁柱,或许要很长时间,但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果真和预想的一样,京畿卫戍的调整,在朝传播开来,就会引起风波啊。”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倚靠在龙椅上,放下手中奏疏,对王承恩说道:“看看朝中这些大臣,蹦跶起来的有多少。
即便是内阁这边,提出反对的也不少。
可惜在这件事情上,朕不想跟他们浪费口舌,想用兵部来进行掣肘,那他们的主意算是打错了。”
“还是皇爷英明神武。”
王承恩拱手说道:“知晓外朝那帮文官,一上来会有什么手段,来阻挠京畿卫戍的调整驻防,所以才从内帑调拨粮饷。
这样一来的话,军机处所领的差事,就失去了制约性,只要一应谋划部署,都能平稳落实的话,那京畿卫戍必然坚若磐石。”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啊。”
崇祯皇帝将奏疏丢到御案上,站起身来,理了理龙袍,微笑着说道:“等这些谋划部署都落定了,才能下此定论。
在此期间,内帑所拨粮饷,必须及时跟进到位,切勿出现任何延误。
尤其是裁撤卫所、整顿各镇驻防军等事,敢因为粮饷的拖欠,必然会叫京畿一带,闹出严重的兵乱的。
这是朕绝不愿看到的。”
“奴婢明白。”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内帑的绝对充沛,内廷有司的整顿厘清,叫现在的崇祯皇帝,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文官群体的掣肘。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