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11节

  孙承宗掷地有声道:“这就是建虏天生的缺陷,先前他们表现强悍,震慑住临近的草原各部。

  现在却被死死牵制着。

  如果说我们不仅在辽西、辽南沿海等地,继续乘船渡海袭扰建虏,叫其不能彻底镇压辽南义军。

  并选择在宁远卫治下,开辟一个榷关,谴派信任的人坐镇,去输送草原急缺的盐、茶、棉布等物,那必然能设法拉拢一批部族,叫建虏势弱的消息,传递出去,这也是陛下的意思。

  若此事能做好的话,不仅能进一步威胁建虏安定,还能给朝廷继续减负。”

  茅元仪担忧道:“可这样一来的话,我们无法保证,像铁料、火器等违禁品,是否会经此榷关,流向草原啊。”

  “这的确是一大问题。”

  孙承宗点头说道:“所以本督打算,叫你亲自坐镇宁远,主抓榷关,想要叫辽前弊政彻底铲除,就必须做更多的事情。

  被迫的等待,是等不到好结果的,所以我们要主动出击。”

  “下官明白了。”

  茅元仪闻言,神情正色道:“为了大明社稷,下官愿回宁远,去抓那榷关,哪怕得罪再多的人,也绝不会叫这等好事,最终变成坏事的!!!”

第487章 新学

  大明现在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就是所能用的人太少,不是经科举制上来的官员,而是真正具备新思想的人。

  很多时候,崇祯皇帝心里也想多多推动改变,怎奈可用的人就这般多,就算有再多好的构想,也必须一步步来。

  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

  尤其是现阶段的大明,就是一个比烂的时代,看似大明法纪无处不在,可惜在很多地方却并非这样。

  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

  “现在直隶各地的皇庄,所开设的新学,募集到多少寒门学子了?”一身便装的崇祯皇帝,走在这熙攘的坊道上,对身旁王承恩询问道:“除了那批遗孤之外,这批所开新学,又有多少黎庶子弟,真正进到其中进修?”

  “回皇…老爷的话。”

  王承恩一顿,看了眼左右,微微欠身道:“据先前所汇总的情况,各地开设起来的皇庄新学,共计募集寒门学子七百余众。

  这些寒门学子,多数是科举无望,所以对新学所开俸钱很满意。

  除恩养的那批遗孤外,仅适龄的黎庶子弟,就高达五万余众,修习着老爷命人编撰的各类学科。”

  “嗯。”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这些黎庶子弟,应该都是先前安置的灾民吧,那在这些时日,叫川海总会聚拢孤儿,进行的怎样了?

  现在天下不太平,各地灾情频生,卖儿卖女的情况必然严重,地方官府为不影响政绩,只怕多会隐瞒此事。”

  “回老爷的话。”

  王承恩继续说道:“川海总会聚拢孤儿,已经有七万余众了,最大的都快成年,按照您的指示,这些人都向西山送来。

  不过这几个月间,曹同知遴选走两千余众,说是为锦衣卫培养骨干。

  现在西山那边,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传授课业的寒门学子太少,不过奴婢已经命人去别处聘请了。”

  培养多领域的人材,是崇祯皇帝一直秘密进行的事情,在这个文盲遍地走的时代,能识文断字,那所过生活并不差。

  哪怕是不能考中科举,步入大明仕途,在各地也能找到维持生计的差事。

  不过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想提升大明的生产力,想叫大明彻变,就必须多多培养人才,这不仅仅局限于做官。

  像枪炮研制,农业,财会,冶炼,纺织、造船等等,太多太多的领域,都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尤其是化工这一领域,大明必须尽快发展起来。

  面对灾害频生的大环境,在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谋划下,若能研制并生产出初代的肥料,那对保产、增产都是极具好处的。

  “这件事情要多多上心才行。”

  崇祯皇帝边走边说道:“虽说要管的事情很多,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很关心的,绝不能有任何懈怠。

  就算是花再多的银子,也要多多募集寒门子弟,这是撑起新学的关键,没有他们在各地的传授,就培养不出新的人才。

  除此之外,川海总会继续发展下去,也要在地方所聚拢孤儿,可恨的是这个世道,但那些孤儿是无辜的。

  既然他们的父母养活不了,那就由我来养。”

  “老爷放心,这件事情是奴婢亲手抓的,绝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王承恩忙回道:“不过有件有趣的事情,顺天府尹孙传庭,在阜财坊那边,亦修建起一所私学。

  现在主要建筑基本竣工了,所招募的适龄学童,多是先前安置的灾民子弟,这件事情在京城引起不小的热议。”

  “是吗?”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笑道:“这些时日真是太忙了,都快忘掉阜财坊那边了,走,我们过去看看。”

  说着,崇祯皇帝便朝阜财坊那边走去。

  此次出宫,对崇祯皇帝来讲,就是散散心,顺便看看京城各坊的情况。

  长时间身处宫廷之内,仅靠一些奏疏了解外面的情况,那终究是不好的,这是脱离现实本质的。

  或许离京巡视天下这种事情,崇祯皇帝现在还不会做,不过在京畿周边转转,多了解地方上的情况,他是会做的。

  毕竟所做的谋划再多,若是脱离现实本质,那终究是另一种形式的空谈误国。

  “经你这般一提醒,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情。”

  去往阜财坊的途中,崇祯皇帝伸手道:“增强新学的底蕴,不能仅靠西山和皇庄所开新学,必须也要在地方上,尽快的推行起来。

  嗯。

  就以地方赈灾行署的名义,在各府县分批开设一批新学,可叫行署的士子吏员,分批前去传授课业。

  这样一来的话,不仅能多培养一些人才,还能叫那批士子吏员,接触到新学的核心思想。

  等回去以后,提醒我去做这件事情。”

  “喏!”

  王承恩作揖应道。

  走在这熙攘热闹的坊道,看着干净的地面,甚至相隔百步,就会有一处垃圾存放处,数百步还会有公厕,见到这一幕幕后,崇祯皇帝脸上的笑意多了起来。

  相较于后世整洁的环境,尽管京城还有很多不足,可是跟先前相比,那改变已经是很大的了。

  整个公共卫生搞起来,能避免疫情的发生。

  按原有时间线来说,大明几乎每过几年,就会爆发一场疫情,甚至京城这个地界,也发生过这种情况。

  或许在大明其他地方,崇祯皇帝还无法做到绝对,但是在京城,在京畿,在北直隶,这个他内定的基本盘,必须逐步推进此事的进展。

  “还有一件事情,你要着手招募一批医匠。”崇祯皇帝想了想,对王承恩说道:“着手在西山筹建起一座中医学舍,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医匠,这件事情很重要,回去后就着手筹办。”

  “喏!”

  王承恩不敢犹豫,当即应道。

  不过在王承恩心里,却苦笑起来,自家皇爷不花银子时,还好,这一花银子,内帑所存银子,那真的是像流水一般,若是没有川海总会,还有皇庄筹建起的诸厂,想支撑起这般开支,只怕内帑早就空了。

第488章 京城的改变(1)

  阜财坊。

  早些年,一场诡秘莫测的爆炸,叫内城这处坊市,摧毁民宅无数,特别是阜财坊的南部诸街道,迟迟就没有进行重建。

  原因很简单,没钱。

  走在这阜财坊规划的宽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建筑材料,不管是远处,还是近处,都能瞧见不少竹制的脚手架。

  “老爷,现在阜财坊南部各处,所规划建设的各类建筑,都在加紧建造中。”王承恩紧跟在崇祯皇帝身后,开口说道:“一开始的时候,为挖设地下的建筑设施,耗费了不少的时间。

  但是随着地下设施竣工,整个营建效率就提高不少,那武备院所研制的水泥,可谓是提供不少便利。

  现在仅京城那几座皇庄,就筹建起不少的水泥窑,单单是这一项,皇庄这边每月都有不少进项。”

  “嗯,水泥这种东西,对营建确实有着很多好处。”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开口说道:“不过水泥的品类,还是分很多种的,防水的,速干的等等。

  武备院那边,是否有针对这些不同品类,调配相应的原料配比?

  还有…精通水泥煅烧的匠户,在天津、保定那边,筹建起的水泥产业发展怎样?

  给辽前、登莱、东江镇等地,所培养的匠户怎样了?是否派过去筹建此事了?”

  水泥这种东西,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

  就是要通过一次次的煅烧,不断调整原料配比,才能找到批量生产的配比。

  虽说崇祯皇帝不懂水泥煅烧,不过一些原料他还是清楚的,至于剩下的事情,就是交由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砸银子,耐心等待。

  过去那快一年间,多少贪官污吏,汉奸走狗叫崇祯皇帝给抄了家,即便调拨出去的银子不少,但内帑所储银子依旧充沛。

  更别提抠门国丈周奎,所创设的汇通票号,近期发展势头很迅猛,所揽储的银子增加很多。

  “现在武备院那边,又研制出两款水泥品类。”王承恩忙禀明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水泥品类。

  天津、保定两府筹建的水泥产业,发展的都很不错,特别是天津,陈知州营建的天津新城,包括筹建的新港、驰道等诸多工程,皆是用水泥来进行的。

首节 上一节 311/5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