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28节

  “是这样啊。”

  崇祯皇帝闻言,把玩着手里的三棱军刺,双眼微眯道:“那就设法研制出更高规格的铁料,朕觉得掺杂某些矿料金属,是否能有效提升新铁料的属性?

  武备院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说只把精力都放在火器火炮的研制上。

  人手要是不够,就向司礼监呈递密奏,朕会派人解决。”

  “喏!”

  宋应星忙作揖应道。

  只是随行的邓玉函,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本想借此机会,趁着天子高兴,好提出传教事宜,现在看来算是泡汤了。

  对邓玉函的那点小心思,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看不出呢。

  不过武备院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宋应星、焦勖他们手中,邓玉函、汤若望他们,也掀不起别的风波。

  虽说宋应星、焦勖他们,的确追崇西学,甚至宋应星也入教了,不过他们是大明的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并非是传教这种事情,而是如何完成天子交代的差事。

  天地君亲师。

  这对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宋应星、焦勖等一众人,那可谓是牢记于心的,似这样的思想,是邓玉函、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这才是属于神州的信仰,区区一帮西洋野蛮人,又怎会明白这些呢。

第362章 灾民潮

  崇祯三年的大明,虽处在崩溃的边缘,然还远没到彻底崩溃的境遇,至少崇祯皇帝是这般认为的。

  山陕的流寇势力,尚未席卷中原、湖广等地,更未攻陷大明中都,掘了老朱家的祖坟,动摇大明国本。

  辽东的建虏八旗,尚未征服半岛,收编科尔沁等部,皇太极亦未登基称帝,创立鞑清之名,明满洲,立蒙古、汉军八旗。

  大明财政、吏治等等,都没有堕落到最黑暗的时候,甚至边地军阀势力,还没有彻彻底底的定型……

  “王伴伴,对武备院和西山火枪营,内帑再调拨一笔银子。”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伸手对王承恩说道:“西山那边,对国朝的未来,太过于重要了,绝不能叫他们所谋,有任何停滞之处。”

  “喏!”

  王承恩作揖应道。

  自离宫出巡西山,崇祯皇帝的心情,就跟着好了不少,看着西山的诸多改变,叫崇祯皇帝看到了希望。

  不管是武备院这边,还是所辖兵仗局、军器局等有司,亦或者西山火枪营,都在按照他的谋画前行。

  大明从不缺少人才,却缺少慧眼识珠的伯乐。

  若是能叫务实的良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给予他们绝对的支持,崇祯皇帝始终坚信,大明一定能变好的。

  “皇爷…军机处大臣王洽,内阁首辅韩爌,求见!”

  庞天寿匆匆走进东暖阁,向崇祯皇帝作揖道:“在真定、保定两府关隘一带,汇聚大批灾民,据两府所呈奏疏,入直灾民规模,或超三十万众。”

  “宣!”

  崇祯皇帝剑眉倒张,看向庞天寿沉声道。

  这灾民潮,来的还真够快啊。

  向陕西明发上谕,才多久时间,就有超三十万的灾民,汇聚到真定、保定两府治下。

  看来山陕两地的某些人,必然是利用起此事,甚至驱散治下灾民、流民,大举朝北直隶逃难啊。

  想起近些时日,自己在朝堂所做之事,杀了一批批贪官污吏,直觉告诉崇祯皇帝,事情肯定不简单。

  “臣…王洽,拜见陛下!”

  “臣…韩爌,拜见陛下!”

  看着匆匆走进殿内的二人,向自己作揖行礼,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这次灾民潮一事,若处理不好的话,那先前所取得的优势,只怕会荡然无存。

  “免礼吧。”

  崇祯皇帝开口道。

  “陛下,当前在真定、保定两府一带,聚集着众多山陕籍,逃难而来的灾民。”韩爌神情凝重,语气略显焦急道。

  “若此事朝廷不能妥善处置,一旦盘踞在此的灾民,发生民乱,冲破真定、保定两府防线,恐引发北直隶大乱。

  可若是放盘踞的灾民进直隶,仅治下八府的情况,恐无法收容诸多灾民。

  且据真定、保定两地知府言,在山西境内,还有大批灾民,正朝北直隶方向逃难。”

  “陛下…此事国朝必须从快决断。”

  王洽紧随其后道:“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若处置不当的话,都将会给朝廷带来被动,甚至动摇国本。

  臣斗胆,请陛下降旨,将逃难聚集的灾民,就近安置到山西治下,并着户部调拨赈灾钱粮。

  另内帑因拨发部分钱粮,力保此次灾民潮,能稳定下来。”

  当初崇祯皇帝叫军机处,明发上谕,来上什么,山陕没粮,直隶有,皇帝特命灾民进直隶!

  王洽的心里,就想到会有今日。

  且随同明发的上谕,所做的诸多调整,对山陕两地的官员,甚至宗藩、官绅等群体,有着诸多的苛待。

  这叫王洽不由得联想到,当前真定、保定两府治下,所形成的态势,必然跟山陕两地的地方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才多长时间啊,就有超三十万众的灾民潮,不顾一切的跑到北直隶来,这事儿透着蹊跷啊。

  “就近安置到山西治下,是不行的。”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说道:“若是朕这样做,那先前所下口谕,就会沦为笑柄,叫国朝失去威仪。

  再者言山西治下各府,当前还有要务要做,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因为灾民潮的事情,就叫审查事停下来。

  这些山陕籍的灾民,既然相信朕的口谕,愿意背井离乡的逃难到北直隶,那朕就不能伤了他们的心。

  先前国朝伤他们的心,伤的已然是太多太多了。”

  或许这次骤现的灾民潮,处处透着蹊跷。

  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若是这批逃难的灾民潮,自己能妥善安置好,那对之后全面掌控北直隶,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且安置三十万灾民,就代表山陕两地,少了三十万被流寇裹挟的流贼。

  以此类推,四十万,五十万……

  尽管说压力很大,挑战很严峻,可这并未影响崇祯皇帝的决断。

  “陛下,您要三思啊!”

  韩爌作揖行礼道:“这么多的灾民,涌进北直隶治下,定会给京畿的秩序,甚至粮价、布价等,造成极大的冲击。

  若朝廷没有妥善处置好这次事件,一旦闹出风波出来,那京畿必然大乱,这无疑会动摇大明的国本。

  且对朝廷而言,规模这么多的灾民潮,难保会潜藏有肆虐地方的流贼,一旦说……”

  “韩卿,难道遇到问题,要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妥善解决,相反却是当甩手掌柜吗?”

  崇祯皇帝皱眉道:“这些都是朕的子民,是大明的子民,即便你说的那些,的的确确都真实存在。

  难道就可以不管了?

  难道依着王卿之见,就近安置到山西治下,这些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吗?

  山西有着怎样的问题,两位卿家的心里,不会不清楚吧?

  只怕前脚划拨的赈灾钱粮,押送到山西之下,后脚就会被没揪出来的贪官污吏,给暗中截留了。

  此事无需内阁和军机处负责,朕亲自委派大臣,主持灾民入直赈灾事,一应耗费由内帑拨发。”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崇祯皇帝就不会坐视不管,或干脆当起缩头乌龟,如此的话,还不如直接摆烂算了。

第363章 赈灾前指

  步入小冰河时期的大明,灾害频发这是常态,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大明对待赈灾之事,所表现出的应急能力,实在是太差太差了。

  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组织灾民恢复生产,亦或者赈灾期间的调度、防疫、维稳等各项事宜,都是极为被动的态势。

  既然之后的十几年间,大明南北治下各地,会频繁的发生灾害,水灾、旱灾、雪灾、蝗灾、地震等,接连不断的问候大明,那崇祯皇帝就非常有必要,锤炼出一支专司赈灾事的队伍。

  甚么事情光想不做,光说不做,那就算想的再多,说的再多,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空谈误国的风气,或许不好扭转,但崇祯皇帝要用自己的方式,锤炼出一支支可靠的队伍出来。

  顺天府尹孙传庭、九门提督孙祖寿,神情凝重的朝乾清宫快步走来,真定、保定两府一带,聚拢大批山陕籍灾民潮,他们知晓了。

  此番被天子身边近侍王承恩,亲自传达口谕,二人的心里都清楚,天子是有重要的事宜,要交由他们去办。

  “臣…孙传庭,拜见陛下!”

  “臣…孙祖寿,拜见陛下!”

  寂静的东暖阁内,响起的声音,叫服侍的庞天寿,依旧低头不言,脑海里所想的,还是自家皇爷,先前质问王洽、韩爌之言。

  “免礼吧。”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开口说道:“灾民潮一事,王伴伴在传口谕的时候,向两位卿家言明了吧?”

  孙传庭、孙祖寿相视一眼,后作揖道:“言明了。”

首节 上一节 228/5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