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04节
授赏立下战功的群体需要银子。
找补东江镇需要银子。
扩编勇卫营、忠勇军需要银子。
供养遗孤需要银子。
面对内忧外困的江山,需要银子……
面对这么多的压力,这也是崇祯皇帝凯旋归朝,不敢有一丝松懈的缘由,不解决这些眼前的问题,那还拿什么去铲除弊政,铲除毒瘤?
王承恩忙着筹建大内行厂,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天寿、王德化,便在崇祯皇帝身边服侍,以确保自家皇爷的任何需求。
只是在庞天寿、王德化来了以后,崇祯皇帝在军机处这边,一坐就是一天,甚至连进膳都是草草了事,这叫二人心里不免有些担忧。
“皇爷,您还是休息一下吧。”替崇祯皇帝换茶的间歇,庞天寿面露关切道:“您已经处理一天政务了,这都快到戌时了,您也要保重龙体啊。”
“呼~”
崇祯皇帝轻呼一声,活动了一下发僵的脖子,端起手边的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知道了,去,叫温体仁过来见朕。”
“喏!”
没了建虏这一外患后,在心平气和的处理朝政时,崇祯皇帝算是明白过来,勤政克己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当前的大明啊,受万历朝、天启朝的党争影响,很多弊政都是藏得很深,仅仅是处理朝中的一些政务,崇祯皇帝就发现了很多问题,那就更别提大明地方上的情况了。
倘若他想整饬好大明,将大明偏离的轨迹,重新拨回正轨中去,就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路线走才行。
眼下卢象升出任蓟辽总督,孙承宗负责平辽事,趁着建虏经此战事蒙受损失,必须要尽快明确辽东的布局。
被上下其手的辽饷,不能再继续摊派下去了,这对大明底层百姓,造成的负担太过于沉重,大明在辽东这件事情上,必须转入战略防御态势。
在没有将辽东将门,朝中涉足辽前利益的官员,一一清除干净以前,大明就不能转入战略进攻态势。
“臣,温体仁,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沉思之际,传召而来的温体仁,恭敬的拱手作揖道,其心里不清楚,这个时候天子召见他,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温卿来了,赐座。”崇祯皇帝面露笑意,伸手说道:“朕有件事情,要跟温卿商讨一下。”
在旁候着的庞天寿,听闻自家皇爷之言,忙走出公事房,命堂外候着的宦官,去搬来椅子等。
军机处这等要地,不相干的人员,是不能进去的,这是崇祯皇帝定下的规矩。
侯在堂内的温体仁,此时却在心里揣摩起崇祯皇帝,对自己所讲的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关于袁崇焕的?
是关于当前朝局?
还是关于……
这次建虏进犯大明,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战胜来犯的建虏,取得耀眼的战绩,这对大明朝堂的震动,是不小的。
从萨尔浒之战算起,大明在辽东征战这些年,还从没取过这等战绩,这也使得崇祯皇帝的威仪,在大明朝野间提升不少。
“温卿啊,你对东江镇那处地方怎么看?”
看着忐忑而坐的温体仁,手指敲击着龙案的崇祯皇帝,神情淡然道:“你觉得依照当前大明的国情,对平辽事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天子又看重东江镇了?
天子想改变大明在平辽事上的政策?
孙承宗替代袁崇焕,出镇辽东,而东江军的陈继盛等人,又随驾返回了京城,难道天子想选派新的将领,镇守东江镇?
面对崇祯皇帝的询问,温体仁这脑海里,瞬时就涌现出一个个想法,以揣摩天子之意,到底想阐述些什么。
“陛下,臣觉得东江镇这个地方,对大明现有平辽事来讲,很重要,绝不像袁崇焕先前所说的那般。”
收敛心神的温体仁,忙站起身来,拱手道:“当初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纵使毛文龙有万般不是,那也不是他袁崇焕说杀就能杀的。
然奈何当时的朝局,力挺袁崇焕的大臣众多,为稳辽前局势,陛下才没有追责袁崇焕。
依臣之见,东江镇这个地方,应谴派大将镇守,对建虏窃据的辽南一线,展开类似毛文龙那般的海上袭扰。
而当前我大明的国情,不能只过重于平辽事,应对辽前展开整饬,将那些跟袁崇焕亲近之辈,一一清除掉才行。”
这次建虏绕开辽前,迂回进犯大明,对朝野间造成的震动可不小,甚至在不少大臣的心中,也生出了种种的质疑。
明明朝廷调拨那么多钱粮,为何建虏还敢在这种态势下,做出此等冒进的举动,难道他们就不怕辽前驻守的兵马,闪击辽西一带吗?
听着温体仁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满意,不愧是崇祯朝的政客,对揣摩圣意的能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啊。
自己不过就是讲了一些,就将自己所想的,一一陈述了出来,看来温体仁这个家伙,要好好的利用才行啊。
第163章 辽东布局(2)
“温卿,来坐。”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微微一笑道:“你所讲的这些,有些是朕已想好的,有些还在考量之中。
朕这次召你过来,是有几件事情,想叫温卿做好,力求大明在辽东一带,能处于相对平稳的局势下。”
想简拔刘兴祚出任东江镇总兵官,并实现自己对辽东一线的布局,那并非是简单的擢升刘兴祚就行。
崇祯皇帝想要的是建虏在辽东一带的乱,可这个‘乱’的筹谋,仅仅靠东江镇一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东江镇终究是孤悬辽东之外的海岛,只不过这个岛,所处位置独特,面积相对较大。
然若想让东江镇这边,达到攻略辽东的前进基地的战略定位,就必然离不开登莱的支持。
同时决定对辽南展开海上袭扰,若是能得到登莱水师的协同作战,就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所以登莱巡抚一职,必须要换掉,至少新继任的登莱巡抚,心底不会歧视东江镇,又能配合出镇辽东的孙承宗。
故而崇祯皇帝想叫留在辽前的孙元化,出任登莱巡抚,有效的配合东江镇,给刘兴祚所部提供军需。
不过考虑到辽东这盘大棋,仅靠一个孙元化,尚不能支撑起来,纵使他将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这些毛文龙旧部,悉数都抽调进京城这边,但山东的局势,若是不能平稳,便无法起到对辽东的积极作用。
所以崇祯皇帝又想到一人,此人在天启朝出任登莱巡抚,有效配合孙承宗在辽东的策略,且跟刘兴祚有着关系,那便是赋闲在家的袁可立。
当温体仁听完崇祯皇帝所讲,其心里生出阵阵惊骇,眉宇间生出惊意,这一下子要动这么多人,他不一定能顶得住啊。
“温卿,擢升刘兴祚一事,朕会交给王卿、李卿来办。”看着面露惊色的温体仁,手指敲击龙案的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不过这登莱巡抚、山东巡抚一事,还需你来替朕分忧才行。
朕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此事温卿若能办成,内阁次辅的位置,朕就给温卿留下了,温卿可愿为朕分忧?”
设立军机处的本意,是为制衡内阁,是为抓军事指挥权,以便于应对大明内外战事,不必陷入到纷扰的扯皮中。
但这并不代表着崇祯皇帝,就要忽略内阁的存在,他的确是想逆转‘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可却也没想过矫枉过正的事情。
现阶段促成顶层军政制衡的政治生态,是为更好的统御大明,日后局势明朗了,除军政以外,司法同样要独立起来。
想解决吏治腐败,想狠抓大明法纪,刑部的地位就必须提升,不过想促成此事,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看着陷入沉思的温体仁,崇祯皇帝并没有着急,毕竟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也是有些难度的。
即便是温体仁,那也要权衡利弊,若他真过早的就表明态度,崇祯皇帝反而要生出怀疑了。
犹豫再三的温体仁,站起身来,恭敬的对崇祯皇帝拱手道:“臣…愿为陛下分忧。”
“好,温卿不愧是大明肱股,不愧是朕之肱股啊。”
崇祯皇帝见状,笑着说道:“如此,温卿就下去好好想一想,此事该如何尽快落实,朕就静候佳音了。”
身为大明的天子,不能说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要懂得权衡利弊,要懂得利用朝中的矛盾。
简单粗暴的理政风格,造成的结果就是朝臣无心政事,一门心思的揣摩圣意,钻到权谋算计的怪圈中。
治国如烹小鲜,哪一味什么时候下锅,火候是大是小,这都是有考究的,一味地猛干瞎干,那纯粹就是一锅乱炖。
看着带着心事离去的温体仁,本坐着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嘴角微微上扬,朝着一旁悬挂地舆图的地方走去。
‘若是自己的这些筹谋,能一一落成的话,那东江镇有刘兴祚,登莱有孙元化,山东有袁可立,辽东有孙承宗,再加上一个卢象升,围绕辽东的战略防线,就算基本定型了。’
伸手指着眼前的地舆图,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辽东,不再以收复失地为战略目标,转为战略防御的态势,从侧翼不断削弱建虏底蕴,这使得大明能赢的一丝喘息之气。
那沉重的辽饷负担,就能从大明百姓身上减掉,如此激化的阶级矛盾,相对应的也能减轻一些。’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本身各地就频发灾害,赋税制度存在很大的弊政,朝廷收支失衡,地方各类苛捐杂税,这些都给大明百姓,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若在摊派辽饷,那日子算是别过了。
为什么崇祯朝流寇起义愈演愈烈,怎么扑杀都扑不掉?
根本原因不还是底层百姓没活路了?
以文官群体为首的读书人阶层,就从没把他们当人看过,就是纯纯的生产资料,泥人尚有三分气,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皇爷,通政司那边,转递到司礼监不少奏疏,多数都是关于袁崇焕的。”见自家皇爷不再处理政务,庞天寿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低声说道。
袁崇焕被下诏狱一事,始终牵绊着朝中大臣的心,这点崇祯皇帝是能想到的。
“不必理会,留中吧。”
崇祯皇帝挥手道:“时辰不早了,朕要回后宫休息了,有什么事情,等明日再说,不差这点时辰。”
对通政司那些奏疏,崇祯皇帝都不用看,都能猜到上面写了什么,无非就是规劝自己,纵使是袁崇焕有罪,也不该移交锦衣卫查办,朝廷有三法司,此等要事当由三法司来办。
可真将袁崇焕移交三法司查办,那主动权还在崇祯皇帝手里吗?
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崇祯皇帝想借袁崇焕一事,来狠狠震慑朝堂,并达到他后续的一些部署,那锦衣卫就必须参与进来,不然有些事情不好做,这也会影响到辽东的布局。
第164章 规劝
上一篇:三国:截胡刘备妻,我乃祖龙血脉
下一篇: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