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汉帝 第449节
真正做到了,全国一盘棋。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基建!
刘协每收复一个郡,就在当地组建一个基建团,也就是当地百姓组建起来的农民工团,这个基建团帝国包吃住还给工资即帝国币,以郡为单位,每个郡一个基建团满编六万人。
如此规模的工人基建团队,在各个郡大规模的建造桥梁、官道、房屋、开垦良田、水渠…历经七八年时间,大汉帝国地方上的官道比大汉王朝时代好走了数倍不止。
尤其是,主干道还成了硬化的水泥路,由皇家工匠院研发、国家工业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自行车,有条件买得起的百姓出门方便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也是贾诩他们,为什么短短两个多月,能率领近百万大军回到天京的原因。
第一,路好走了,尤其是进入阳春三月后冰雪融化,天气也不那么冷了。
第二,战鹰传送情报到天京,天京方面及时做出调动,帝国海运总署的海运船基本上都提前在江水集结待命,贾诩他们走水路回天京,到点登船就可以了。
第三,皇家工匠院的科研实力上来了,现如今大汉帝国生产出来的船,航行速度都得到大大提高,乃至半蒸汽船都已经出现。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这次回京的近百万大军,基本上就算不是骑兵,都人手一匹战马。
大汉帝国的战马,比士兵还多。
主要还是因为,灭掉草原王庭,缴获了数十近百万匹战马,加上原有的战马,以及凉州以骑兵为主又缴获不少战马。
此外,草原王庭被灭,西牧州、中牧州、东牧州都是大汉帝国的牧场,这三大牧州如今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朝廷提供数以万计的战马。
不仅如此,还有大批由三大牧州放养的牛羊源源不断的涌入帝国市场,这些牛羊不是被百姓们买回去家养就是成为百姓们餐桌上的美食。
亩产几千斤的番薯、土豆让百姓们摆脱了饥荒,郡粮库、州粮库、帝国粮库为全国百姓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牛羊、辣椒、玉米等菜食品,又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大汉帝国带给百姓们更高质量的生活体验,是百姓们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的。
这种感受,来自生活上的各个方面。
官道比以前好走了数倍不止,且郡城通往州城的官道,都是硬化的水泥硬路,又直又宽,邻近郡之间的官道同样也是硬化的水泥硬路,县城通往郡城虽然还没有全面水泥硬化,但取直、扩建、整平等工程已经进行完或正在进行。
剩下的是村到县城的路。
不过大汉帝国能把基建做到这个程度,真的可以说,比以前的大汉王朝在桥梁道路基建上,好了数倍乃至十数倍都不止。
良田家家户户都有,不再受地主、士族剥削、压迫,番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普及,家家户户顿顿吃饱。
集市改成了整洁、干净、规模大、商品种类丰富的帝国市场,里面的商品应有尽有,基本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
在信息获取上,刊部在各个郡都设有分部,通过战鹰,帝国周报在每个郡几乎做到差不多与天京同一时间每周上架一刊的地步,各郡下辖的各个县,隔天就会有新出版的帝国周报贩卖。
帝国周报,全国各地发生的大事在上面都有刊登,还有帝国时事、政策等,一张帝国周报,能做到大体了解全国近一周内的动态。
值得一提的是,刘协知道在信息传送上不能太过依赖飞禽系统,战鹰、战鸽传送情报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皇家工匠院研发出火药时,皇家工匠院事实上就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皇家工匠院数万工匠科研人员,划拨一万人为热武器研发团队,此外还特设了好几个科研项目。
比如,电能研发被提上日程。
更早的蒸汽机研发已进入后期等。
伴随着大汉帝国进入大一统后,皇家工匠院的前期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的各种研发工程基本已结束,皇家工匠院进入了国家现代化科研研发工程阶段。
这些现代化科研产出的东西,也将成为帝国不轻易亮出的底牌。
还有医药领域。
皇家医院在各个州城、郡城、县城都特设了皇家医院州分院、郡分院、县分院,大汉帝国的医疗水平,提高了数倍乃至十数倍不止。
要知道,皇家医院如今有华佗、张仲景、雨花,三大神医坐镇。
刘协和董太皇太后离开洛阳皇城就藩时,也带了十几名实力拔尖的宫廷御医。
三大神医、十几名宫廷御医又结合地方上的那些有名气的大夫,组建起了一支数百近千人规模的皇家医院医师团队。
在这七八年时间里,这数百近千人规模的医师团队大规模的培养医师学徒,乃至到了后来,每统一一州一郡,当地有名的医师都会抽调到天京去,到皇家医院去培养医师学徒、交流医学经验,然后那些被培养出来的医师学徒在皇家医院实习出师后被大量下放到各个州分院、郡分院、县分院去担任主治医师。
百姓们生病,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医师治病,且现在的医师治病,没有什么打针的说法,全国所有皇家医分院,都是中医院。
就医的费用,在医药乃至住院方面,也十分亲民。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焕然一新般的改变。
住的方面,基建团几乎把全国上下所有民房都翻盖了一个遍,百姓居住区被规划的井井有条。
有的穿,有的吃,有的住。
百姓们的脸上,日渐洋溢着幸福生活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学部现如今也已经大力发展起来了,学部自刘虞从尚书一级一撸到底后,进行了一次全体官员大换血大改革,学部由此走向高速发展轨道。
现如今的学部,除东牧州、中牧州、西牧州、北亚州、夷州之外,州城都设有本州博学府,天京的博学府更是增加了好几所,即帝国博学府、皇家博学府、天京博学府、大汉博学府、幽州博学府。
博学府,也就是大汉帝国设立的最高学府。
天京的五所博学府,犹如后世的水木大学和帝都大学一般,乃是此时大汉帝国实力最强的五所最高学府。
天京新增四所博学府,地方上各州州城特设一所本州博学府,这个改变都发生在学部大换血大改革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部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后,三大牧州、北亚州乃至夷州,因为人口稀少,没有满足建设学府的条件,被暂缓建设学府,五州也成了大汉帝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盲区。
州城设博学府,州城之下的各个郡城,则至少设立一所高级学府。
郡城之下的各个县城,设立初级学府和中级学府。
州城中也有高级学府、中级学府和初级学府,郡城中除了有高级学府外,同样也有中级学府和初级学府,乃至是,有些郡城,把本郡在县城设立的中级学府指标搬到郡城,只留一个初级学府在县城。
主要原因,便是县城人口远比郡城少,人口少也就意味着生源少,生源少便会影响办学。
经过七八年的教育普及,大汉帝国现如今的识字率不敢说百分之百,但绝对是大汉四百多年以来,识字率最高的时期,且随着大汉帝国的发展,这个识字率将会无限逼近百分之百。
初级学府阶段,大汉帝国实行了义务教育,满足上学年龄的孩童将会被强制性送进初级学府接受三年义务教育。
这个时候,各郡的安全部队,将会配合强制执行这项政策。
至于中级学府、高级学府和博学府?并没有实行义务教育。
刘协的第一目的是扫盲,第二目的才是培养人才。
人才虽然对国家的发展很重要,但这到底还是在古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一定比大汉帝国还好,培养人才刘协不打算采取强制性政策。
那些初级学府毕业后的学生,考试的成绩满足上中级学府的人,他们想继续读就继续读,不想继续读就不继续读。
不过,大汉帝国明确规定,若想入朝为官,则必须考入博学府,然后参与博学府之上的终极考试,即国考!
这个模式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国考,相当于殿试!
且随着国考的确立,天京方面也打造了一座帝国博学国考大院,在帝国博学国考大院里有数十座专为全国国考学子考试用的大楼。
博学国考,地方上的州博学府考生也会来天京赶考,因为赶路的原因,大汉帝国把博学国考定为两年一次。
国考成为大汉帝国筛选官员的主要或者说唯一制度,这便导致了那些初级学府毕业后的学生,几乎九成九选择继续升学。
非强制性教育的继续升学,这是刘协想看到的,毕竟如果他想任命一个官员,那个官员无心为官,那就纯属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压鸡生不了蛋,刘协要的是积极向上愿意为百姓为国家付出,积极奉献,为帝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官员。
现如今学部成立也有数年时间,学部大整改也才一年时间,第一次大汉帝国全国大国考还没有真正开始。
不过,之前天京设立的博学府,倒是给大汉帝国也临时培养了不少官员。
伴随着地方上各州城的本州博学府设立,郡城的高级学府设立等,天京方面也出现了三大图书馆,即帝国图书馆、皇家图书馆和大汉图书馆。
三大图书馆的馆长,都是蔡文姬蔡大帝妃。
帝国图书馆为主馆,皇家图书馆、大汉图书馆、天京图书馆等为分馆。
帝国图书馆也随之设立州分馆、郡分馆以及县分馆,设立在天京的总馆藏书量突破一亿册,州分馆藏书量为千万册,郡分馆为百万册,县分馆为十万册。
藏书涵盖方方面面,很多藏书是一本复印成数本,而并非孤本。
帝国图书馆、皇家图书馆以及大汉图书馆,三馆设立就是避免只有一个馆,万一出了差错,比如说起火,烧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如果有三个馆,即使有一个馆不小心起火了,也不至于出现烧毁失传这种不可弥补的大问题。
古代不比现代,知识记录可以电子化,书籍烧毁了那就真有可能失传了。
也因此,安全起见,三馆设立虽然以帝国图书馆为首,但皇家图书馆和大汉图书馆的藏书量,其实与帝国图书馆的藏书量是相当的,几乎可以说是帝国图书馆的分身。
天京城因为多所博学府、高级学府、中级学府以及初级学府的设立;三所国家级图书馆的设立;皇家工业生产基地的设立;皇家工匠院的设立;赫然已经成为大汉帝国的政治、文化、科技、经济中心。
不仅如此,皇家医院因为有三大神医坐镇,皇家医院在天京也设立了几大分院,天京成为大汉帝国医院数量最多的城池时,同样也成为了大汉帝国医疗水平最发达的城池。
此外,天京城的人口,也是大汉帝国人口最多的城池,人口规模已经突破六百万人。
如果是古代城池,六百万人口的城池,肯定是拥挤不堪了,天京则不同,它几乎是推倒重新打造的城池,且是按照现代化八千万到一亿规模的超级城池设计建造。
比如说天京城的主干道,宽度达上百米,最小的小巷设计,宽度也能容左右停车两车道行走,至少三五个车道的宽度。
六百万人口规模,还远不是天京城人口承载的底线…
进入五月底,贾诩他们班师回朝,近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天京城外。
天京赫然也成为了全国的军事中心。
凤凰军、七星军、镇北军、野战军、杀神军、护都军,大汉帝国所有作战兵团的兵力加起来,天京城外通京河两畔,集结了莫约一百五十万的兵力。
即大汉帝国作战部队总兵力!
当然,护都军并没有驻扎在天京城外,而是在城内拱卫天京城的安全。
另外龙牙虎卫拱卫帝宫的安全,还不算在内。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