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 第94节

  他是真不知道圣上为什么罢朝,只是早上有消息说圣上出宫。

  次辅王清河左右瞧瞧,淡声道:“工部冯大人和户部钱大人没在,连吏部侍郎苏大人也没在此。”

  见孙公公的脸色,魏冠中知道是问不出来陛下出行是什么事了,沉声道:“大家各自回去应卯,有什么事,圣上回来再说。”

  “是。”

  朝臣听了,应是而后散开了。

  玉辂上的正德帝嘴角勾了勾,显然此时心情不错,做帝王多年,他也知道,手下的人没个把握不会禀报给他,他到京郊看地里的作物,不过是想亲眼见到丰收的稻子,和这大兴的太平盛世是由他塑造的。

  “圣上,京郊官田到了。”张居翰有些尖利的的声音传来。

  正德帝搭着张居翰的手从玉辂上下来。

  “参见皇上,皇上万福金安。”

  卢农官带着几个等会儿要下地的主力过来,此时几人颤颤巍巍地跪拜,听出来为首的卢农官颤抖的声音,想来是惶恐害怕的,正德帝已经习以为常了。

  “平身。”

  卢农官和农夫站了起来,腿脚有些酸软,后面的人互相扶持着,此时围着正德帝的侍卫,反而让卢农官和农夫们松了口气。

  正德帝肃然道:“你就是卢农官?”

  “是,是,下官卢本户。”卢农官回答的时候,有些口齿不清,呼吸窒了窒。

  正德帝看向张居翰,张公公不愧是伺候了正德帝十几年的贴身太监,看向卢农官,尖声道:“卢农官,圣上此行过来是看那丰收的稻谷的,正好这边的官田都是你管的,边上伺候着。”

  “是,圣上,请跟下官来。”

  卢农官带路到了分别明显的稻田岸上,拱手道:“圣上,这就是今岁的稻谷了,左边是放了肥料的稻子,右边是没放肥料的,都是上好的良田种出来的。”

  这几亩地,都在一起,都是上好的良田,但收成却大庭相径,此时应该割稻子的农夫,却没敢上前。

  昨日在这守着的严主事和钱大人见此,两人走到地里,分别在两边割了几缕稻穗上来,严主事很有眼力见把割好的稻穗给了钱大人。

  钱大人左右手各一把的稻穗上前道:“圣上,这就是今岁的稻子,您看看。”

  正德帝拿着果实不甚饱满的稻穗,蹙了下眉,又抓过沉甸甸的稻子,哈哈一笑道:“好,这肥料确实是个好东西,张居翰,有赏。”

  “是。”

  卢农官和几位农夫领着手里的银元宝,纷纷跪下来,“谢圣上。”

  连在远处的农夫,都收到了赏赐,接着正德帝吩咐把官田收割称重,官田这些农夫最是熟,把正丰收的稻谷都割了,坐在华盖下的正德帝,听了钱大人过来禀报的斤数,更是龙颜大悦,又是一大笔赏赐下去。

  回程的时候,因为有正德帝,所以路上慢了不少,不过已经提前吩咐了侍卫快马加鞭回去传消息,各位大臣到金銮殿候着,圣上回宫后议事。

  本来今天圣上无缘无故突然出行,午时的时候又派了人过来宣见,内阁及各部的大臣纷纷思索了起来。

  工部以为是风车的事,户部的人就百思不得其解了,他们领头的钱大人一早也跟着出行了,户部的仓部江林两位主事倒是知道什么事,不过事关重大,两人也不敢随便议论。

  傍晚,在大臣们站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正德帝回来了,随行的钱大人、冯大人及苏怀清连卢农官也跟在后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卢农官被吓了一跳,索性没人注意到他。

  正德帝走到龙椅跟前,坐下。

  “众位爱卿平身。”

  “谢皇上。”

  今日正德帝等不及张居翰宣奏,满面春风道:“各位爱卿,今日有事启奏吗?”

  竟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如此平易近人,让因为正德帝今日罢朝,有异议的内阁都不敢谏言了。

  内阁的大臣们看向首辅魏冠中,魏冠中闭了闭眼,罢了,谏言的事,还有御史呢,他们内阁就不要越俎代庖了。

  见下面的大臣们缄默不言,正德帝大笑道:“看来大兴河清海晏,无事启奏了,不过今日朕有一喜事要说。”

  往日喜愠不形于色的帝王,此时脸上却有些得色,让大臣们都瞪目结舌。

  “钱大人,给诸位大臣说一下今日朕因何出宫。”

  钱大人上前拱手道:“是。”

  满朝文武看着钱大人,不过他老人家早已司空见惯,正着脸道:“圣上勤政爱民,乃真龙天子,幸天佑大兴,去岁益州新科举人献上良策,让京郊的稻子从两石一斛,到现在收成为四石二斗五百斤上下。”

  “哗。”

  满朝文武熙熙攘攘开了,附近的大臣们更是交头接耳,这一听有些不可思议的收成,让众位大臣都不淡定了,连闭眼的魏冠中都睁开眼,眼中满是惊诧。

  “钱大人,此事可是真的?”

  魏冠中发问,大臣们纷纷看着钱大人,刚刚还跟菜市场似的金銮殿静默了下来。

  “确有此事,此方子乃吏部苏大人去岁,从益州新科解元那边讨来的,今岁掌管官田的卢农官按着方子种稻子,竟是跟那李解元说的丰收一致。”

  钱大人说完,不少的大臣看向金銮殿中眼生的卢农官。

第160章 宣旨人到达安庆府

  压下心里的慌意,卢农官硬着头皮道:“是的,各位大人,京郊的官田用了李解元的方子,收成确实在四石二斗上下。”

  满朝文武跪下。

  “天佑大兴。”

  “天佑大兴。”

  许久,等大臣们终于安静了下来,工部尚书冯德炳上前道:“圣上乃千古明君,天佑大兴,各位大人,可还记得几年前献上碾谷机的农夫?”

  正德帝坐在龙椅上,嘴角不动声色地勾了勾,幸好珠旒遮挡了下,大臣们又不敢直视龙颜,不然大臣们会发现,今日的正德帝连眉眼都弯了起来。

  工部的官员还是知道内情的,只是先前被稻子的丰收成果惊到了,此时没回过神来。

  兵部尚书汪英武是个耿直的武官,粗声道:“记得,是益州的农夫由管辖的县令进献上来的。”

  有人捧哏,冯德炳不经意间瞥了下工部侍郎,而后满意地看向汪大人道:“那农夫今岁又由安庆府的知州季大人,进献了一个叫水利风车的物什,安在水流边上,引水到沟渠里,以此农夫便不用自己挑水,百姓轻便了下来。”

  这下金銮殿又开始吵嚷了起来,只是经过丰收的稻子,这风车便不出奇了起来。

  钱大人腆着大肚子上前道:“诸位大人,那献了方子的李解元,今年才十四岁,而且还是进献了碾谷机、水利风车农夫的儿子。”

  “这。”

  大臣们霎时间说不出话来。

  此时,正德帝出言道:“这献了方子的李解元和进献农具的李先生,想必都是赤胆忠心之人,朕定当重重嘉赏的,诸位爱卿,可有提议?”

  金銮殿上的文官,开始议论开来,基本就内阁和六部的尚书商讨了下,大兴的封爵,只封公、侯、伯。

  李长江一介农夫,献上碾谷机和水利风车,其实功劳还没他儿子的方子大,以他的功劳受不住大封,钱大人提议给李意卿受封,内阁的大臣又出来阻止了。

  最后定下赏赐的时候,正德帝还是有些不满的,看向内阁抠抠搜搜的魏冠中和王清河,写下圣旨。

  张居翰把圣旨交给他徒弟孙洪,叫他亲自到安庆府,看看这李解元和李长江,回来给圣上仔细禀报。

  此时的李长江还不知道他的嘉赏正在路上。

  “李老爷,今岁地里的作物长得可真是好啊,不愧是解元公子给的方子。”

  佃户丁管事笑着跟李长江感叹说道。

  “是啊,李老爷,要是先前都放上那肥料就好了。”

  佃户们看着把稻穗压弯的谷子,有些后悔没把肥料都放地里,要不人家怎么是举人呢,这方子就是好。

  大家惋惜地看着一边明显长得良莠不齐,更是后悔了,要不然今年的收成肯定更好了。

  李长江笑道:“大家快把稻子收好,趁着天气好,都晾晒好了,这秋收时节,最是爱下雨了,明年地里都放上肥料。”

  佃户们纷纷大声应道:“是,李老爷,快些到院子里歇息吧,地里的活有我们呢。”

  李长江其实有些想干活的,毕竟都闲了好些年了,不过最后还是被佃户们给赶到岸上了,这李老爷收他们这么少的租,今岁又因为有李解元的原因收成良好,要是再让李老爷跟着他们下地,他们心里慌啊。

  赐旨的太监还在路上。

  九月底,在豫原书院的沈温良已经收到,沈家的侍卫快马加鞭传递过来的消息。

  沈温良看着下首的侍卫,沉吟道:“你先下去整顿下,我叫小厮给你备上热水及饭食。”

  侍卫抱拳道:“是。”

  等侍卫下去,沈温良左手慢悠悠地敲击桌面,许久,坐到案桌上,写下一封书信。

  第二天郑重其事地把信交给侍卫道:“把信亲自交给大老爷,路上万事小心。”

  “是,老太爷。”

  侍卫谨慎地把用油纸包好的信件放进胸口,看着悠闲无事的沈温良,欲言又止道:“老太爷,府上几位主子叫您早日启程家去过年。”

  沈温良蹙了蹙眉,想到他写的信,眼神一闪道:“你先把信送到大老爷手上。”

  侍卫无奈只能点头,但他还有别的事要说,是几位主子交代的,但说出来又怕被老太爷踹屁股。

  侍卫不动声色地往后移了一步,快速道:“几位老爷叫老太爷回去,说您要是就喜欢教书,不如给府上的小辈教书,或者到太学国子监都行。”

  沈温良脸色沉了下来,“你回去跟那几个不孝子说,过年我不回去了。”

  “这,怎么行,老太爷,您要是不回去,属下不好交代啊。”

  沈温良摆摆手道:“你把书信带回去就行了,到时候大老爷不会怪罪你的。”

  老太爷连府上几位老爷都管不住,更何况侍卫了,无法,侍卫最后还是带着信回去了,不过又拿了几张油纸把信包了又包,显然是把沈温良的话听进去了。

首节 上一节 94/3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老朱家的瑞兽麒麟

下一篇:回到大明当皇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