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幽禁八年,百姓求我造反

幽禁八年,百姓求我造反 第23节

要知道,衣衫褴褛可是触犯皇家礼仪的大事儿!

“祭天大典之后,晋王殿下因体力不支,险些摔倒在地。”

“某心忧晋王殿下安危,但因距离仍有两三步之远。”

“无奈之下,只好以自身受伤为代价,用身体接住晋王殿下。”

“从而避免晋王殿下因头颅触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势。”

“敢问常侍郎,是某身上衣衫重要,还是我大周王朝的晋王殿下重要!”

许奕声如洪钟般大声质问道。

青石板上的滑铲,且是如此危急关头,可想而知当时许奕所用的力道是何等之大。

在常水荣弹劾的一瞬间,听得衣衫褴褛四个大字时。

许奕便意识到了额问题出在哪儿。

但,正如许奕最后一句话一般,是皇家礼仪重要,还是晋王许镇的安危重要?

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

许奕话音落罢。

满朝文武几乎同时将目光看向许奕。

在见到许奕蟒袍之下的黑红血迹之时,众人不由得齐刷刷点了点头。

“常侍郎,还请您回答某的问题。”

“是某身上的衣衫重要,还是大周王朝的晋王殿下重要!”

许奕目光如冰,一字一句的询问道。

“是.....是......是......”

心知失算了的常水荣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因官职因素,当时的他只能身处天坛边缘。

恰逢当时几位大学士快速围了上来,这也导致常水荣并未看清全貌。

反而是只能通过众人散去后,许镇不经意间的拍了拍许奕身上的尘土来作为判断的根据。

自然,像他这类的言官,以往弹劾的时候也并不需要什么实质性的证据。

捕风捉影,向来是言官的拿手好戏。

只不过没想到,这次好不容易有了证据,却还是闹出这等闹剧。

“自然是晋王的安危更为重要!”

龙椅之上,正德帝的声音适时响起。

哪怕他再看重皇家礼仪,此时亦不能明着说出来。

一个征战二十余载,镇守西域二十载,最终负伤退下的七珠亲王对于大周王朝何等重要,正德帝岂会不知?

“常水荣。”

正德帝大声呵斥道。事关晋王,在如今的形势下,由不得正德帝不慎重。

“臣在。”

常水荣闻言,直接双膝跪地,其内心依然开始忐忑。

“你可知罪?”

“臣知罪。”

常水荣的头颅愈发的低垂,几乎已经与地面相持平。

“朕赐予御史台弹劾百官之权,不是让你们听风便是雨,捕风捉影肆意弹劾的!”

“念在你忠心维护皇家礼仪的份上,此番延杖二十!罚俸一年!”

“你可有怨言?”

最终,正德帝还是高高举起板子,轻轻放下。

“臣无怨言。”

常水荣诚惶诚恐的大声回应道。

但在其内心,却是不由得大松了一口气。

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

看似是惩罚极重,罚俸一年、二十延仗。

实则常水荣明白,通过此举,他在正德帝的心中已然悄悄上升了几个台阶。

当金銮殿外响起常水荣的惨叫时。

满朝文武中竟有大半眼含喜悦。

由此不难看出,常水荣这个孤臣,是何等的孤。

许奕放下摇摆,转身朝着正德帝再度拱手行礼。

随即默默退回自己所在的队列。

自始至终,许奕的脸色都未有太大的波动。

这不由得让一众官员暗暗称奇。

片刻后。

脚步无比阑珊的常水荣再度出现在金銮殿内。

不经意间望向许奕背影的眼神中。

充满了恶毒与怨恨。

龙椅之上,十二道玉旒之下,正德帝视线缓缓从常水荣身上挪移到许奕身上。

随即又从许奕身上,再度挪移到常水荣身上。

因十二道玉旒的存在,使得众人无法看清正德帝的脸色与眼神。

第二十章:吃瓜群众

一场无异于闹剧的弹劾最终以御史台左侍郎常水荣罚俸一年,延杖二十而落幕。

龙椅之上。

正德帝再度三问。

这一次,并无意外发生。

“啪!”

一旁的大太监詹竹再度甩响手中的长鞭。

文武百官不由得面容严肃起来。

所有人都知道。

今日朝会的重头戏已然拉开了帷幕。

正德帝缓缓起身,迈步在高台之上。

“自关中大旱爆发以来,八百里秦川颗粒无收。”

“关中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每每思及,朕心中甚痛。”

“怜我百姓,何至于此!”

正德帝顿住脚步,面向文武百官。

“然,旱灾爆发之后,朕数次命地方郡府开仓放粮!”

“甚至不惜自中原诸郡调集粮食用以赈灾。”

“但,最终结果却不尽人意。”

“诸位爱卿可知问题出在何处?”

正德帝大声询问,其声如同洪钟大吕,重重的敲响在每一个官员的心中。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就在大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满朝文武眼观鼻、鼻观心之际。

正德帝再度大声开口道:“是因为百姓的父母官出了问题。”

“是因为百姓的父母官中出现了老鼠屎!害群之马!”

“自赈灾以来共有四十六位官员因贪污被朕斩去了首级!”

“其内,更是包括长安城的三位京兆尹!”

“诸位,难道我大周王朝的官员,百姓赖以生存的父母官们真的烂到了此等地步吗?”

正德帝痛心疾首道,声音中不自觉的便带上了悲腔。

首节 上一节 23/2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下一篇:祖龙:抡语灭匈奴,你管这叫儒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