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95节

户部左侍郎闵元,吏部左侍郎高举义与都察院数名监察御史联名反对。

这其中是王文挑头,百里黄土,苦寒之地,只能让大明国力白白损耗。

反对派的反扑看起来很凶,可在支持派面前就显得不够看了。

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太保于谦。

中军都督府都督,成国公朱寿。

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李贤。

中军都督府右都督,京师三营总提督,泰宁候陈瀛等人相继上书支持。

而前军都督府左都督,辽东总兵官,武阳候石亨。

都察院副都御史,辽东巡抚,孙祥,已经在另一封国书上签字盖印,也是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当然促成这件事情的东阁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左侍郎徐有贞是当之无愧的铁杆支持者。

于谦这个人,做事耿直,与人相处也是一板一眼,颇为无趣,故在京师朝堂之上朋友很少。

反对派的王文就是于谦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

他接任兵部尚书,廷推进入内阁,全是有于谦一手操作,此次反对只是因为王文觉得接纳两块朝鲜的土地对大明没有益处。

这也是朱见深登基以来最大的一次朝堂波动。

对于这些堆积如小山般的奏章,朱见深并没有全部看完,只看了王文,商辂等人的奏疏,因为不管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所有的根据也就是那几句话,看多了无益。

朱见深知道明日朝会之上可能又是一场百官纷争,改土为流之时,徐有贞战胜杨善,出了风头,那这次的朝堂纷争,又会是谁脱颖而出呢。

大朝会上,朱见深刚刚接受完百官的朝拜,王文便开始率先发难。

“陛下,朝鲜献土国书,大明不能接受啊。”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朱见深并未说话,李贤列班而出,看着反对者的头头王文淡淡的说道“为何不能?”

于谦不一定说的过王文,商辂,但李贤也不愿让于谦出来与其争执了。

“若是接受这两块土地,辽平府太过庞大,驻守之军也要添加,户部所加之军饷派增,官员也要增添,女真人世居之地已经够大了,若是在添加这两块土地,不好管制。”

对啊,一个辽平府比安南还要大,你这,你这怎么去管理。

“现在不是管的挺好的吗?”李贤接着问道。

“可是现在用的是军队,现在还在打仗?”

“那又如何?”李贤反问道。

王文看着李贤:"李辅臣,现在是在朝会,是在廷议,你莫要在这里行诡辩之术。“

“本官从未行过诡辩之术,若是依照王尚书的意思,难以管制,便就不管了吗,那我们大明便直接将人口全部迁进关内,放弃辽东,更好管理,能这样做吗?”

“孙都御史担任辽东巡抚,苦寒之地啊,也从未上过奏章,言明苦寒,言明不好管制,武阳候率军清剿,冲锋一线,也从未说过畏惧打仗,害怕流血,王尚书,我们都是身居高堂,我们有什么权力,去反驳他们二人。”

“依照你的意思,陛下把这个献土的国书驳回,那你让孙都御史,让武阳候如何在辽东自处,追究他们擅自做主的责任,撤销他们二人的职务吗?”

“撤了,你去当这个辽东巡抚,你去做这个改土为流吗,还是那一位反对的大臣,敢站出来,对陛下保证,你能做好辽东巡抚,能一力承担改土为流之国策乎。”

王文冷声说道:”李辅臣,本官说的是朝鲜献土之事,从未对改土为流之国策有任何质疑,也从未对孙都御史,对武阳候有过任何的质疑,李辅臣不要混肴试听。”

王文有些急了,但李贤也并不慌。

朝会上只要开始吵架,就是那个徐有贞出尽了风头,自己早就有些忍耐不住了。

“本官说的也是朝鲜献土之事。”

王文没有说话,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

商辂说道:“可改土为流是针对女真人的,这也是国策,不容更改,可朝鲜献土,难免会让其他的藩属国对我大明心生不满啊。”

“朝鲜所献的两块土地,也有女真人,势力最大者,与建州卫相互勾结,也是朝鲜的一个祸端,大明将这个麻烦收入麾下,是为了庇护朝鲜,施德布恩与朝鲜,收纳这两块国土,才是大国之气概,才能让大明的威仪更加强盛。”

李贤说完之后,便转过头来对着朱见深,上奏道:“陛下,望陛下接纳朝鲜献土,拯救朝鲜百姓于苦难之中,将大明国威远播海外各藩属国。”

于谦站了出来:“臣附议。”

成国公朱寿:“臣附议。”

泰宁侯陈瀛:“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形势瞬间一面倒了。

闵元,高举义所代表的反对者一看到这么大的声势,即便自己说什么也是无用了,当下便想着放弃。

而此时坐在龙椅之上的朱见深开口说话了。

“改土为流本是大明辽东百姓计,若是也能够造福朝鲜的普通百姓,朕之幸也。王尚书,商尚书二人说的确有道理,银两,军备,粮食,都是一个大的支出,管理也有颇多的困难,要想将平辽府经营成功,可能需要五年,亦可能需要十年,但现在朝廷所背负之责任,是为后世计也,即便现在有些苦难,二位卿家也应克服之,朕决定,接受朝鲜之献土。”

“陛下……”王文赶忙说道,却被朱见深摆手打断。

“王尚书,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昨日所上之奏章,朕昨夜看了好几遍,朕想当面询问王尚书一件事情。”

”陛下,何事?“

“王尚书为何为官?”朱见深朗声询问道。

听到朱见深的话后,王文稍稍愣了一下,自己是为何当官呢?

高中科举乎,光耀门楣乎,为民请命乎,为国尽忠乎。

王文略有迟疑。

朱见深却开口说道:“王尚书的奏章,从头到尾,都在言明,若是大明接纳了朝鲜这两块国土,治理方面会有百般的困难,可却没有一字一句说这百般的困难应该怎么去解决,有了困难,大明便要退缩了吗?难道王尚书身处中枢,不就是为了替大明解忧解难的吗?不就是为了替百姓考虑的吗?”

“圣人有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朕将这句圣人之言,送给王尚书。”

王文听完之后,低下头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衡量事情,不凭空猜测,不专断独行,不死板,不自以为是。

商辂这个状元郎听完朱见深的话后,看了一眼低下头的王文,心中已经萌生了无尽的钦佩。

陛下对圣人之说,竟然研究如此之深,聪慧之名,果名不虚传。

朱见深高声道:“朝鲜所献之土,朕受之,大明受之。”

听完朱见深的话后,臣子们都知道这件事情已经确定下来了。

你要不想被陛下问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赶紧跪下高呼吧。

“陛下圣明。”

………………

第119章 此间乐,不思蜀也

成化六年,朝鲜深受女真之祸,恰逢王师清剿女真之际,上书献地,将平安道,安宁道献大明,巡抚祥,武阳候受之,京师亦受之……

大明在放弃交趾布政史司的二十年后,又增添了一块新的土地,而大明也将在这块土地上,开始积累他们的管理经验。

这种经验很重要,朱见深对女真人的改土归流就是有此想法,而在收拢朝鲜的两块土地后,也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女真人这个祸端。

这种镇压的经验主要是由军队积累的。

想那交趾布政史司就是因为占领之后的管理不够彻底,在所占二十余年中,不断有人叛乱,大明不断的投入大军镇压。

军队伤亡之大,财政负担极重,作为大后方的云南百姓苦不堪言。

而大明从安南得到的东西却少的可怜。

长期的入不敷出,在仁宗皇帝时期,便已经萌发了撤军的打算,可仁宗在位时间较短,还未真正的推行,便就驾崩了。

而宣德皇帝在位的时候,也曾想过扭转态势,可是却鞭长莫及,在安南的战事并不顺遂。

张辅曾向朱瞻基请出征之令,但却被朱瞻基给拒绝了。

也就是在遭受到一场场战事的失败后,朱瞻基已经决定放弃安南,再启用张辅前去,毫无意义。

夏元吉,张辅等重臣主张不能放弃,三杨等重臣却觉得应该当断即断,不要让国力再白白损耗。

两方的官员都没有错。

三杨认为大明在安南推行的那一套体系是有问题的,现在安南反抗越来越猛,若是不及时撤离,明军将会陷入苦战之中,为了百姓考量,为了大明考量,他们没有错。

而夏元吉,张辅等重臣却主张,占领安南便能辐射周边,让西南无忧,而花费银两百万,先后动用二十余万大军,若是撤军之后,这些投入就血本无归了,战死在异国他乡的士兵鲜血也白流了,他们的主张也没有错。

最终朱瞻基还是采用了三杨的主张撤军,撤销交趾布政史司。

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对于后世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错误。

首节 上一节 95/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