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61节

第294章 雨疏风骤

一场急雨在子夜时分开始下起,一直零零散散的下到了早朝的时间。

朱见深一醒来,就感觉心里面难受极了。

就是因为某些地方的不合心意,让朱见深有些心痒难耐,他听着外面的雨声,淡淡的说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好词,好词啊,也不知何时朕才能知否知否,雨疏风骤。”

侯在旁边的张保可听不出朱见深的言外之意,当下赶忙说道:“陛下真是好兴致,一醒来就要吟诗作对。”

朱见深尴尬的笑了笑,而后从床上下来

双臂伸展,任由小宫女们为自己更衣,朱见深的不寻常之处,小宫女看的清清楚楚,可这些小宫女面色如常,在也没有初那种少女的羞涩,她们已经习惯了。

教给她们伺候陛下的姑姑们,也针对这个问题,对着这些小宫女进行了为期五日的精点培训,怎么样才能在穿衣服的时候,避免让陛下感到不适。

而朱见深对于这种事情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的束手无策,他面色坦然,即便小宫女在整理龙袍的时候不经意间碰触到,也丝毫不在意。

这自己长大了,这是正常的反应,自己也不能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一大早上就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吧,那不是老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找死吗……

换好衣服后,朱见深便简单吃了点东西,便在张保等人的陪同下走出了乾清宫。

到了奉天殿后,朱见深坐定,百官朝拜。

少年天子也开始了这朴实无华,没啥子日的一天。

于谦最先奏对,江南新税制,洛阳,西安,沁阳等地新税制,两广福建新税制的推行情况。

徐有贞干的很漂亮。

就连于谦也没有想到徐有贞会在江南进展的如此顺利。

他好像天生都是来斗争玩心眼的,他在江南拉一帮打一帮,打完那一帮后,又把帮着他这一帮的人也给打倒在地,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事情办成了,也打击了地方威望高的乡绅。

他每到一地,随行官吏数百名,几乎都将这个地方的知府权限全部接收,而后让知府大人在旁边看着他们的操作。

而洛阳,沁阳,西安等地也已经开始筹划秋收的细节,收税的人员都已经准备完成,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就看着这场秋收如何了?

现在还在两广的王文也完成了三省的官绅土地丈量,这三个地方并不是大明的赋税重地,朝廷取士的人员也比不上江南等地导致官绅的数量小,势力小,这三省当地的宗族势力庞大,代替了官绅的力量,不过自古民不与官斗,再加上王文从一品的中枢大员品级的加持,进展的也很顺利。

朱见深听的很是认真,而一些有心的臣子们却是心里面暗暗咬牙,这就开始搞起来了,江南士林之风在天下是最盛的,怎么对付一个读书人的斯文败类就那么的没用呢。

朱见深听完之后,很是满意,在朝中直接开口称赞了一番这些官员。

就连是被陛下所讨厌的王文,也得到了朱见深的称赞。

至今为止,虽然皇帝陛下支持,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税制改革还是由最主要的三人构成的。

于谦,李贤,徐有贞。

这三人就如同是一个铁三角一般,于谦,李贤中枢坐镇,调节各地,而徐有贞就在最难的地方开始搅个天翻地覆。

等到朱见深说完夸赞的话后。

礼部左侍郎,詹杨出列说道:“陛下,礼部筹划迎接的章程已经做好,明日便可筹备一切所需。”

朱见深听完之后点了点头:“朕的这些弟弟妹妹们,在蒙古多年,也算是委屈了他们,这次回转大明,可不能慢待了,詹侍郎多多费心了。”

“是,陛下。”

听着皇帝陛下与詹杨二人的对话,满朝文武都是心中一动。

安稳了那么多年的大明,最终还是不能继续平静下去了。

皇帝陛下虽然相信徐有贞,于谦等人,搞出一个天怒人怨的变税制新政,但在这些官员的心中,一心牵挂着百姓,多行仁政的朱见深还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

而且最重要的是,过年的时候,这皇帝陛下可是真金白银的给自己发红包,有一些工龄三十四年的老人,也没有见过那么丰厚的年终奖啊。

太上皇的皇子们回来,就代表着变数的回归。

所以这么多年过来了,很少会有臣子提起在蒙古的皇子公主,可这次是朱见深自己提出来的,还让于谦派人去蒙古商谈此事,并且蒙古也答应了放人,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

就连泰宁侯陈瀛等人心中也是有害怕,皇子公主回来了,太上皇会不会也回来啊。

武勋集团可是最不愿意让朱祁镇回来的,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了,他们的初心从没有变过。

徐有贞离开京师后,奉天殿中的朝会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很少有人骂人,动手。

有事说事,没事早点开完会出去吃早饭。

朝会结束后,朱见深便将陈瀛,郭登,杨洪等掌中军都督府事的武勋留下,召入乾清宫中面圣。

这次召见朱见深并没有避开人,而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亲自说出口的,这是第一次,朱见深在没有于谦等人在场之外,召见武勋。

陈瀛,杨洪,郭登等人也是心中嘀咕,大早上的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咱们哥几个叫过去,难道是边关有了变动,可他们掌握着中军都督府,各地兵文并无不妥之处。

到了乾清宫中,朱见深给众人赐座之后,便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皆是我大明的栋梁,英国公,成国公二人去世之后,诸多兵事都要尽托诸位,还望诸位能够尽心尽力,为国分忧解难,保边定国。“

朱见深说完之后,三人都是赶忙站起身来,有些惶恐,可他们还没有说话,却被朱见深摆手打断:“坐,诸位都坐,朕还没有讲完。”

三人当下只能又坐了下去。

除了陈瀛,郭登,杨洪两位老将都已经早早过了花甲之年。

“朕让你们过来,就只有一件事情,在京武勋之后,承蒙父庇,在京天天流传花府深巷,有辱斯文,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最要紧的是,他们即便没有世系的爵位,却能承接武职,即便现在有人身在京营之中,也是多有不成气的,所以朕就想啊,将武勋之后,都送到石亨身边,或者边疆的重阵,锻炼一番,见见军阵,日后承接武职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的不堪重用。”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有能动摇国之根本的大事,我们都要谨慎为之,朕也不强求,若是他们愿意去了,那他们日后就能顺利的承接武职,可若是不去,那他们就自动放弃这个资格,他们可以参加会试博取功名,也可以去做买卖,甚至是去种地,朝廷都不会在管他们了…………”

第295章 武勋之后

三人听完朱见深的话后,难以平静。

怪不得将他们三人叫来,原来是想在武勋之后的问题上开刀。

勋贵的儿子即便没有爵位,也会继承相应武职,让他们能够很快的爬到军队的中高层,可他们若都是草包,这对于明军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

到了明朝中叶,沿海南方碰到倭寇,数千兵士遭到数百贼人的冲锋,就开始溃散,这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统兵的根子都已经烂了。

对于一些勋贵的后人来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魄力,早就被多年的莺莺燕燕,安逸舒适的生活给抹得一点都不剩了。

因为享受过富贵,财富多,女人多,懂得怎么活才能活的滋味,也知道怎么活才能活的神采飞扬,所以,这帮人比普通的士兵还要怕死。

一支数千人的小部队,从千总,把总开始就怕死了,下面的士兵会是什么样子。

朱见深所说的这些,陈瀛,杨洪,郭登三人也都是清楚,可他们内心里面却对朱见深所说的有一些排斥。

老辈们立下的功勋,不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安逸下去吗?

“陛下,虽是有些道理,可臣还是怕……”陈瀛缓缓开口说道。

朱见深看了一眼陈瀛:“为何不说了?”

“臣怕武勋心中多有不满啊。”

朱见深并没有生气,反而轻笑一声后说道:“你心中可有不满?”

陈瀛赶忙站起来:“臣,臣绝无不满。”

朱见深脸上的笑容一直都没有散去:“泰宁候心中也许会有些其他的想法,可却知道朕所说的事情也是有道理的,”

“这个不满的情绪肯定是会有的,所以啊,朕也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如果说,朝廷安排去边疆历练,你不愿意去,若是提前告知朝廷,并登记在册,虽然日后不能承接武职,但朝廷也会给一部分银钱的赏赐,可若是没有去,有没有提前告知,隐瞒起来,那么日后即是无法承接武职,也没有银钱的馈赠。”

朱见深缓身说完之后停下了,他看着泰宁候等人的反应。

杨洪还好一些,可郭登,陈瀛二人都是脸上却多有为难的意思。

“杨将军,你在永乐十年跟朕一样大的年龄就承接了其父的千总之位,远戍开平,自正统二年,升为游击,束守九边达四十余年,这么多年的时间,你也见过很多承接父职的二代,三代们,他们是什么秉性,带领的军士是怎么样的,你心里面比朕还清楚,”

朱见深说完后,杨洪便赶忙说道:“陛下,臣清楚。”

“郭将军,您是武定侯郭英之孙,永乐年间,也是跟朕一样大的年纪,就靠着父辈的荣光,当上了勋卫,可你,自幼喜谈军事,博闻强记,正统六年,兵部尚书王骥、黔国公沐斌征麓川、腾冲等地,累授都指挥佥事,授勋定襄伯,而京师保卫战后,累功晋升为侯,将军虽然没有承接武定侯爵,可多年戎马,对于武勋之事,也是清楚吧。”

“陛下,臣清楚。”

朱见深接着说道:“这个问题若不解决,再有大战,将大明托付给他们的手中,朕又如何安心。”

这就是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设置的制度基础下做出了一些改变,不算激进,若是真有家国之心,愿意报效大明,效力边疆,这个改变是好的,可若是没有这种胆魄,也不想从军,可以收获一笔银钱,获得朝廷的准许,也算是好的。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要离开他们原有的舒服窝。

“朕也明白,要让你们三人去做这件事情,是让你们去当恶人,你们多有顾忌,朕也不怪你们,可你们现在是朕的左膀右臂,你们不做这个恶人,难不成让朕做这个恶人。”

话说得很直接,你们不当这个恶人,朕就亲自下场,反正这事情一定要促成。

你们说是软处理,朕下场就是硬处理。

陈瀛听完之后,诚惶诚恐,猛的站起:“陛下,臣不敢,臣下去之后,便上奏此事。”

朱见深听完之后,点了点头。

而后看向郭登,杨洪二人,两人也立即起身,表明自己得态度。

武将勋贵与文官不同,那真得是大明的将二代,有了父辈的帮扶,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很快就能在军中占有一席之地。

要是有本事的,硬一点的进入其中,那还行,若是没本事的,软不拉几的进入其中,那就是你不痛快,我也不痛快,不如迟早买断父辈工龄,各奔前程。

三人都同意后,朱见深的语气也渐渐软了一些。

“现在天下并无战事,但若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事情咱们不办不做,就是将祸害遗留到后世,诸位,朕等着你们的上书。”

“是,陛下。”

“还有一件事情,诸位担忧的事情,朕保证绝对不会发生,这是天家之事,只在宫闱,不在前朝,朕一定会妥善处理。”朱见深缓缓说道。

而听到朱见深的话后,众人心知肚明。

首节 上一节 261/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