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4节

这个就要归功于洪武皇帝朱元璋了,他喜欢红色,所以南京皇宫之中的建筑红色居多,并且自然而然诞生了红色龙袍。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元属金德,而大明主火德,故在明初之时,帝王穿红色龙袍有压制元朝的想法,当然这与一百多年后,在辽东兴起的女真将大金的国号改成大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朱见深现在穿的龙袍是明黄龙袍,也是大明的主旋律龙袍。

朱见深看着袖口上的十二章纹章,云里雾里的层层山峦,如身临其境一般。

他痴痴的摸着周身的纹章,每一片,每一片都是集合古时劳动人家的智慧结晶。

他前世可是文物爱好者。

皇帝用的鼻烟壶都能拍卖出高价,而大明小皇帝第一身龙袍是不是收藏价值更深,价格更高呢。

自己现在可是穿着一身国宝啊,按照收藏者的纪念价值来推算的话,国难登基的两岁小皇帝,第一次参加朝会时候所穿戴的龙袍,只要以后自己不拉跨,能过做出一些成绩的话,那么这件龙袍就要远超其他时代的龙袍了。

时间到了,也容不得朱见深念叨回味了。

万贞儿走过来抱起了朱见深,登上了孙太皇太后的御撵,直奔奉天殿。

而午门的钟声已经响起。

身穿大红官袍的官员们开始进入了午门,沿金河桥进入了广场之上。

此时于谦,英国公二人成为了百官的焦点。

众多官员都围在了二人的身边,为其歌功颂德。

但此时英国公的脸色很不好看,虽然他到了后面为北京保卫战立下了功劳,可是朱祁镇确确实实是在他手中丢的。

他自认为功劳是盖不住他的罪责的,也对不起已经大行的永乐皇帝,自己这一把老骨头到了晚年,竟然将他重孙子给弄丢了,日后到了地下,怎有脸在面对朱棣。

而百官也很识趣,看到张辅兴致不高,只是道了个喜,便一溜烟离开了。

在一旁的朱寿也看到了张辅的脸色,不动声色的走到了英国公的身旁说道:“老国公,心有忌惮?”

张辅摆手道:“将死之人,哪有那么多的忌惮,只是,我有何颜面再见太皇太后啊。”

说完之后,张辅又叹了口气。

他跟于谦不同,于谦是临危受命,靠着自己的这次大逆转才成为了国之柱石,可张辅却是从宣宗皇帝时期就有了这个称号,武将之首,勋贵之首,可这次勋贵武将之首,随着皇帝御驾亲征。

他们都回来了,皇帝没有回来。

这对于张辅来说是耻辱,对于英国公府来说也是耻辱。

朱寿叹了口气后说道:“老国公,不是属下在这里给您宽心,按照土木之变的进程,就算是我等跟着也改变不了什么,若是太皇太后怪罪,我一定仗义执言。”

张辅苦笑一声,朱寿还是不了解他,只是摆了摆手。

与张辅一般,有很多勋贵都耷拉着脸,不好意思与同僚们打招呼。

而于谦的脸上满是疲惫,忙碌了一夜,对于应承,他又只能不厌其烦的接受。

奉天殿中。

朱见深正一步步的登上台阶。

看着眼前不远处的龙椅,心中波澜不惊。

龙椅只是一个统筹的叫法,皇帝坐的位置就是龙椅,乾清宫有,在奉天殿有,在华盖殿有,在谨身殿也有。

而奉天殿是皇帝临朝听政时候的龙椅,当然意义非凡。

不过到了明中后期,皇帝不喜欢上朝,早朝的意义被减少许多,而神宗皇帝的屁股三十年都没有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让奉天殿与华盖殿,与谨身殿一样都沦为了只有祭祀时候才开启的宫殿。

朱见深坐在龙椅之上,虽是稚小,但奉天殿中的所有事务都尽收眼底。

在辉煌金碧的龙椅两侧,有一对铜鹤口含灵芝相互对视。

灵芝和白鹤表示长寿,所以在龙椅两旁摆着这两件铜鹤,也是希望皇帝能够长寿。

而在正台阶下,有着两只宝象。

就是两头大象,每一只大象背负着一只宝瓶,太平有象,一来是表示皇帝对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希望,二来是象征皇权永固,万事太平。

而朱见深所能看到的盘龙明珠,虽然只有六根,但却尽显皇家雄辉气派,代表着皇帝对天下六合的绝对拥有,又代表着皇帝的权威。

而朱见深抬起头就看到了太和殿中最值钱的东西。

“吊珠藻井”。

在其他大殿也都有这个”吊珠藻井”,不过都没有太和殿的雄伟。

纯金打造的一条金龙盘踞在龙椅的上方,而龙嘴处叼着一颗明亮的圆球,这个时候是叫龙珠,后世叫做轩辕镜。

井属水,能镇火灾,而真龙藏于井中,要是有篡位者坐上龙椅,真龙便会感应出来,那颗龙珠便会掉下来,将其砸死。

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是真龙天子,坐在这里,真龙便会灭了你,现代人听起来滑稽,可却有很多人都相信。

当然在后世的李闯王,园工就是信了这点,登基的时候,李闯王是找到的是没有“吊珠藻井”的宫殿,而园工是命人将龙椅朝后挪移。

若是之前,朱见深也是不信,可他重活穿越这种离奇的事情都能发生,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不了。

他愣愣的看着那颗龙珠,不会真的掉下来吧.

而此时孙太皇太后已经坐在了朱见深旁边,事先准备好的椅子上,而后看着朱见深叮嘱道:“陛下,扶着龙椅。”

孙太皇太后可是怕朱见深一头从龙椅上栽下来。

朱见深点了点头,而后屁股轻轻挪动,靠近龙椅的边缘,将一只稚嫩的手搭在了龙椅的扶手处,看着太皇太后说道:“皇奶奶,朕是皇帝了。”

孙太皇太后笑着点了点头。

鸿胪寺高喊:“入朝。”…………

第36章 朝会大哭

随着鸿胪寺的声音,官员们开始列队上朝。

武官这里以张辅为首,而文官这里却是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

朝廷大员都死在了土木堡,即便有个别的逃了回来,也在京师中疗养,在朝会之前就告了假。

“朝喝。”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百官全部都跪了下去。

虽然帝国的实际掌权人是孙太皇太后,可古时家法,只有帝王一人才能称之为万岁,也是礼制。

朱见深深吸一口气,用着稚嫩的声音喊道:“众爱卿平身。”

“平身。”身旁的四名太监也齐声喝道。

“谢陛下。”

官员们开始起身。

“奏对。”鸿胪寺接着高喊。

于谦最先出列:“禀奏太皇太后,皇上,战事结束,前线将士用命厮杀,自正统十四年年初延续至今,大明有数十万军人马革裹尸,请旨,恩赏战死之人,以慰英烈在天之灵,以安军士念家之心,已全皇上圣恩无量。”

朱见深看着于谦,这才短短两个月,就苍老了许多,想来是操持北京保卫战一事,对他自己的身体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消耗,虽然朱见深是一个成年人的灵魂,但看着于谦此时的样子,也颇为心疼。

而于谦将抚恤之事放在了老爹朱祁镇,请赏诸事之前,可见对抚恤之事,最为看重。

“于尚书可有章程?”孙太皇太后问道。

“启奏太皇太后,陛下,微臣已有章程,此次国难来势凶猛,幸得大明将士用命拼杀,最终将鞑子首领也先诛杀,全歼也先所率领得十五万蒙古鞑子,活下来的军士固然可敬,然死去之人却是诸多可怜,他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却为大明献身,为陛下尽忠,微臣请旨,已改兵部抚恤之旧历。”

”如何改?”孙太皇太后接着问道。

“京畿各地勤王之师,尽忠之兵士,由各地官府划分十亩良田,兵部造册,补足十年之俸禄,兵士善后之事,应加入吏部对官员之考核,督促各地官府尽早落实,而户部应准备兵部造册之名单,准备银两,勿让为国捐躯之人,死不瞑目。”

于谦的意思是不管你是正规军,还是直接抽调归来的卫所精壮,只要死在了战场上,国家就有补偿。

然于谦此话结束后,官员们都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而朱见深听完后,心中也不由有些震惊,国之柱石果然不一般,可历史上真的有这一段吗。

吏部左侍郎高举义列班而出。

“于尚书,吏部对官员之考核。我们可以做,可地方的田地从哪里划分,兵部的造册钱粮又从哪里来出,一无田地,二无钱粮,吏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又在哪里,难不成到了年底之时,都打上一个大大的差,岂不是寒了地方官员之心。”

“无考核之标准,就制定考核标准,这是吏部的职责所在。”于谦也不退缩。

户部右侍郎闵元列班而出。

“连年战祸,国库空虚,户部实无钱粮可发放。”

虽然户部尚书挂了,可只要掏钱就哭穷的优良传统闵元也是继承的好好的。

“将太上皇正在修建的行宫停下,钱粮不就出来了。”

于谦与两人对质之时。

成国公朱寿列班而出:“太皇太后,陛下,于尚书乃国家大策,理应允许。”

大肆封赏抚恤之事,一来确实是安稳英灵,二来也是给大明的官军们看的。

朱寿当然一眼就看出了其独到之处。

太皇太后也陷入了疑惑。

吏部,户部喊着没钱,没有考核的标准,但只要太皇太后点头,这件事情就成了。

永远也不要小看地方的官府,一旦跟自身的年底考核挂上了钩,就算让他们地方官府全权接受,他们也愿意,就算自掏腰包也是上赶着的。

首节 上一节 24/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