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115节

他们对宁王府产生了厌恶,对大明朝亦是如此。

可他们又能如何,只能将这份仇恨埋在自己的心里,告知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不要忘记。

庙宇中的长者们,都知道他们接下来要面对什么。

众人窃窃私语。

都打定了主意,绝不能签什么文书,不然那应天府来的大官也不好过问了。

不一会儿,门口的两人也走了进来。

这两人这些百姓也都认识。

官府的人是南昌府的知府冯石岐,而便装男子就是专门给他们交接的王府小吏张洵。

而这个张洵就是从灌城乡走出去的秀才,屡次都无法中举,便在宁王府中谋了一份差事。

看到了知府冯石岐,众多百姓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心,跌入了谷底。

官府也怕宁王府,是抛弃了我们吗?

张洵站在木桌之前,看着惊慌的百姓们,轻笑着说道:“乡亲们不用慌,我将知府大人邀请过来,就是想给大家做个见证。”

“这灌城乡的土地,宁王府想要,你说,你们都是大明的百姓,怎能去对抗宁王府呢,这可不是顺民了,弄不好头上就安上了一个叛乱的名声,被官军剿了去。”

“官府收的税收,是三十比一,而给宁王府种地,有工钱不说,还有口粮,遇到什么灾荒年景,也不用像其他的百姓一样,等着官府的救济,官府救济不过来,就成了流民,背井离乡,这是为乡亲们好的一件事情。”

只要这些土地到了宁王府的名下,官府也没有了征收税银或粮食的权力。

乡绅大户兼并土地之始也。

冯石岐脸色平静,他也知道,这样对百姓们不公平。

可他确实不敢得罪宁王府。

在他看来,不仅是自己,就连朝廷也不敢在此时得罪宁王府。

宁藩与皇帝一脉有些渊源,而当今陛下年纪还小,不可能对宁王府有什么大的动作。

只有自己帮助宁王将这件事情办成,才能让这次宁藩风波过去,解了朝廷的困惑。

“卖田乃是背弃祖宗,我们不会这么干的,你们死了这条心吧。”人群中一个青衫的老者大声说道。

他是这里面年纪最大的人,已有七十余岁,他知道自己若是不挺身而出,那么这里根本就没有人敢反抗。

“张三爷,说起来,你我还是同宗之人啊,你怎能看着你的晚辈为难呢,不如你来带头画押。”张洵轻笑着说道。

“哼,做梦吧,我们张家村不可能将土地转卖给宁王的,我们会往上告的,南昌府不管,我们就去应天府,应天府不管,我们就去顺天府,告到皇帝那里,我不相信,宁王能够只手遮天。”这老者吹胡子瞪眼,反正就是一条老命,活够本了。

“知道的地方还真不少,顺天府没人敢管,应天府也没人敢管,这宁王可是陛下的爷爷辈的藩王,又对他们家有恩,只要不是造反,再大明的地界上就没有人敢管宁王府的事情,你这一把年纪了,这都不懂吗?”

站在一旁的冯石岐冷眼看了一眼张洵,想要说些什么,却没有说出口来。

“你,你这不孝子孙,帮着宁王府坑害你的同族同宗,你肯定会有报应。”说完这话,老者就开始气喘吁吁起来。

“你这老不死的家伙,我是为了大家伙好,你再这样冥顽不灵,才会害死整个同宗同族的人,你才是不肖子孙。”

“大明的天下大了,哪一年,没有几个乱民乱党的,我看啊,非要让官府将这个乱党乱民的帽子安在你们的头上,你们才如意啊。”

张洵的话说完后,老者心凉半截,他看向了知府老爷。

可冯石岐还是没有说话,算是对张洵所说话语的一种肯定。

看到这里老者彻底死心,气血攻心,头蒙眼花,倒了下去。

身旁的人赶忙上前搀扶。

“张三爷,你没事吧,没事吧。”

冯石岐看着于心不忍,只能闭上眼睛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民不与官斗。

自古有之。

而现在他们斗的是宁王。

这些人都相信张洵说的话。

谁会为了一些百姓的生死,而去得罪权势通天的宁王府。

“来人,把张三爷拉过来,画押。”

“是。”两名大汉听完之后,直接走了上去,推开搀扶张三爷的人,将其拽到了桌子前。

张三爷高喊:“你们还没有王法了,还有没有王法了,知府老爷,你睁开眼睛看看,看看宁王府的人是怎么欺压百姓的。”

冯石岐闻言轻叹,并无表态。

“你不配当我们的父母官,我们一定会告你的,一定会告你的。”

冯石岐听完之后,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话。

“本官是为朝廷着想,日后也会多多关注你们的日子,老丈,放心吧,宁王府不会亏待你们的。”

“不,你,你与宁王府勾结,你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管我们的死活,你这个狗官。”

“狗官。”

“大明难道没有天理了吗,太祖爷在的时候,你们这些狗官都要被剥皮充草……”

“宁王府,老朽就是这条命不要了, 也要头顶大诰, 去京师敲响那登闻鼓,将宁王府,狗官都告了。”

在明之前,百姓想要状告官员,最起码也要挨一顿板子,可在明朝,有德老人赴京面奏,即便没有路引,各地官员也不得阻拦,还要相送,不然就是欺君的大罪,全家处死。

这也是历史上,皇帝第一次鼓励百姓直达天听,告冤诉官的壮举。

登闻鼓只要敲响,皇帝就必须要过问。

这件事情,也有先例,所以百姓们都很相信。

常数农民陈寿六,在洪武十八年,第一次的敲响登闻鼓,而朱元璋亲自接见之,并赐予银钞二十锭,免除全家三年的赋税徭役,而地方官吏都被肃清。

“别说了,张三爷,再说你真没命了。”张洵轻笑着说道。“赶紧按下手印。”

笑话,你连灌城乡得地界都出不了,怎么去京师啊,就算去到了京师怎么样,见到了一个十岁的皇帝,上来就要告他的爷爷吗?

由一名大汉拿着张三爷的手,按上红泥,再一张契书上重重的按下,张三爷本想反抗,可他又怎会是这些人的对手。

当契书按好后,这张三爷便被丢弃在了庙门口。

他有些呆滞,浑浊的眼中,蕴含了泪水。

这都七十岁了,还要经历这样的事情。

难道就不能让我这马上就要进棺材的人,在临死之前,念一念故国大明的好…………

“快点,大家将契书按好,就可以回家了。”

众人都认命了。

第一个人走了上来,他闭着眼睛,见自己的手掌按在了契书上……

第140章 天子亲军,锦衣卫

当所有的百姓都按好了手印后。

冯石岐也松了一口气,只要这契书签完,自己也就可以上奏,说此事已经妥善安置。

到时候正如张洵所说,陛下不为难,朝廷不为难,官府也不为难,至于这些百姓吗,自己只要在任期内好好的看着,想着那宁王府也不敢过多的苛求与他们。

“知府大人,这次多谢了,宁王府不会忘记知府大人此次帮的忙。”

冯石岐看了一眼张洵,并未说话。

可听到张洵的话后。

张三爷也缓过神来,他颤颤巍巍的站起身 ,而后指着冯石岐破口大骂:“狗官,你甘愿当宁王府的走狗,一定不得好死。”

其他的村庄的人都围了上来,纷纷劝道。

“别说了,张三爷,这就是命啊。”

“老张,咱们没几年好活了,给孩子们留点活路。”

实际上他们也很无奈,但他们只是普通百姓,整个灌城乡也没有过一个中举人的老爷,即便是知道京城摆着登闻鼓,他们也找不到那鼓啊。

张三爷听着这些人的话,更加癫狂了:“就是因为咱们还没有断子绝孙,就更要保住咱们的田地啊,以前是看天过活,现在要看宁王爷过活,收成好了,他让我们饿不着,收成但凡不好了,他肯定会对咱们坐视不理的。”

虽然众人都知道张三爷说的有理,可现在又有什么办法,连官老爷都害怕宁王……

“张三爷,在这南昌城的地界上,你不信天王老子,你可以活,但你要是不信宁王,那你只能死了。”张洵冷笑说道。

“你什么意思。”

张洵看了一眼身旁的冯石岐轻声说道:“知府大人,小人先送走张三爷吧,他嘴巴如此硬,落到了韩雍手中,你可就不好交代了。”

冯石岐眉头紧皱,他知道张洵说的有道理。

自己若是这般上奏,韩雍肯定怀疑,到时候定是亲自到这里排查,遇到了这个老者,韩雍定会借题发作,弄不好就会派人将这老者送到京师,给朝廷施压。

那这南昌府在大明可就是臭名远扬了,自己保不住官位不说,还会丢了性命。

他虽是读书人,虽受尽圣人教诲,但这种涉及到自身的事情上。

读书人往往比那些街头卖肉的屠夫还要狠。

首节 上一节 115/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