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108节

洪武三年,太祖皇帝设置宗人府,用来管理宗藩,掌管皇帝九族的宗藩名字,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弟的嫡庶,名字,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并且管理宗藩之人的罪责过失,进行处罚。

设置宗人令,左,右宗正各一人。

这三个职务都是德高望重的亲王领。

太祖永乐皇帝,就是右宗正。

在设置之初,秦王樉为宗人令,晋王篪、燕王棣为左、右宗正,周王隶、楚王桢为左右宗人。

但宗人府却在永乐皇帝之后,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权限移交到了礼部,而宗藩之事,直接由皇帝负责。

当然这也是因为朱棣不愿当什么宗人令了,造反当了皇帝之后,又怎会安排一个亲王之首的宗人令呢。

现在宁王府的宁王是朱奠培,朱权的嫡长子去世后,便直接立了朱奠培为王世孙,其命运与堂兄朱瞻基相似,但比他长寿。

按照辈分来说,是陛下爷爷辈的人。

若是朱见深成年了,那就可以下旨训斥,该如何惩处,就如何惩处。可陛下还未大婚,对待爷爷辈的宁王也需要慎重了。

有明一代,自从宗人府职能丧失后,对宗藩的管理就开始松懈了,对待那些各地的亲王,几乎都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只要不造反,即便是帝王也不能随意剥夺王号。

可大明一朝,只要跟宁王府有牵扯的臣子几乎都是名臣。

于谦,韩雍,王阳明。

简直是耍声望的利器。

徐有贞不敢应承下来的主要原因,不是怕自己得罪宁王,而是怕对陛下有所影响。

实际上,现在的局面在宣宗朝的时候,也有发生。

宣宗皇帝同样对待的就是爷爷辈的宁王权。

当时是于谦撸着袖子上去干的,宣宗皇帝并未严惩王府中的行凶的官吏,只是下了道旨意,让宁王权好好约束臣下,虽然当时的宁王朱权上请罪的奏章,但朱瞻基并未惩处,而后又将于谦这个刺头从江西调走。

算是容忍了宁王一次。

可徐有贞却知道陛下,一旦知道了,一定会生气的。

那时候,一定措辞严厉的去训斥他的宁王爷爷。

这会对陛下在宗藩之中的名声产生影响吧。

徐有贞唉声叹气的到了督察院。

现在徐有贞可是一把手了,虽然当初跟着杨善的监察御史还是跟他尿不到一个壶里面,但大多数的御史对其纷纷示好。

在都察院的大堂中,多数人还是议论着,副都御史,江西巡抚韩雍的上奏。

徐有贞到了部堂后,这些御史纷纷有了主心骨一般,询问这宁王事情该如何应对。

内阁能压着一段时间,可都察院监察御史可不能压着啊。

这是他们的本职,徐有贞从中又了解了一些细节,但这些御史们了解的都不多。

有人说侵占土地,打死了百姓。

更有人说,宁王还派人殴打了前去阻止的官府官吏。

徐有贞听的更是头大了,也知道自己从这些人的口中,不可能对宁王之事有详细之了解。

都察院都提着一口气呢,说什么都要帮韩雍一把,助威告宁王。

虽然韩雍一直都是外放,副都御史也只是一个挂职,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什么监察御史。

但他在朝中没有根基,却敢跟皇亲贵胄对着干,这份气魄比之当年的于太保也丝毫不减,甚至比当年的于太保还有勇气……

让同是刺头的御史们高看呢一眼。

不仅是御史,整个朝堂都在讨论。

这些天,朝中官员议论最多的除了从朝鲜折返而回的徐有贞,便就是这个江西巡抚韩雍了。

若是之前的徐有贞这种露面的事情,他肯定上前接着。

可现在他不是一穷二白,陛下看重自己,自己也要为陛下好好谋划。

实际上,这本就是一个极其难解的问题。

若是只论君臣,陛下想怎么惩处就可以怎么惩处,可现在陛下并未亲政,就算朝中的官员都知道,陛下年幼多智,早就参与了国政,但宗藩看来,只是京师掩耳盗铃,一旦陛下下旨训斥,宗藩就可以质疑,这到底是陛下的旨意,还是京师官员的主意。

操作不当,在搞出来一个奉天靖难。

那徐有贞可不就是罪人了。

虽然现在谁搞奉天靖难,谁完蛋,但影响终归不好啊。

但若是置之不理,这让天下的官吏怎么看。

京师对藩王一点管束力都没有了,那地方官员还敢不敢约束宗藩不轨之行为呢。

徐有贞的头都是疼的,最终他还是决定夜访李贤,看看李贤这老狐狸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没有。

我不是为了名声,我是为了百姓,为了陛下,为了大明的天下着想。

…………

此时乾清宫中,朱见深眉头紧皱,看着下面站着的锦衣卫指挥使朱骥,冷声说道:“可有人暗中联络徐有贞。”

“有,李辅臣曾与徐有贞在宫中闲聊几句,天色刚暗,徐都御史便去了李辅臣的家中。”朱骥赶忙说道。

“这大明朝的天下,是朕的天下,亦是万民的天下,若是谁让百姓吃苦受难,朕便要了谁的命,在大明任何人都没有乱法的资格,包括宗藩。”朱见深冷冷的说道。

在一旁的张保,朱骥都是惊出了一声冷汗。

难道陛下要杀爷爷。

“陛下,宁王……”张保赶忙说道。

却被朱见深制止:“朕知道张大伴想说什么,朕不会对宁藩下杀手的,但必须严惩,只有这样,才能告诉天下的藩镇,大明不会在纵容藩镇犯法不纠……”

朱骥听完暗松了一口气。

大明的天下,是朕的天下,亦是万民之天下,这句话在朱骥心中久久回荡。

…………

前朝那么大的事情,官员都认为瞒着了朱见深。

可当真瞒住了吗?

朱骥也不是睁眼瞎啊。

他早就归心,经常被朱见深洗脑,现在老岳父都不放在眼里了。

韩雍的奏章到了京师,在未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朱骥就将这件事情告知了朱见深。

朱见深得知后,先是愤怒,但也知道,自己现在处理宗藩之事,确实略有尴尬。

他也能体会到前朝于谦,李贤二人的难处。

只能选择隐忍不发,装作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个解决的方案。

便在数日前,给朱骥下令派人前往南昌调查。

而朱骥的办事效率很快,已经调集了稽查千户率领数百锦衣卫去了南昌,收集信息。

若是徐有贞迟迟不归,朱见深就想着亲自下场呢,但现在徐有贞回来了,便也多了一个贴心的喷,帮手。

至于徐有贞愿不愿意进入宗藩之争中,可由不得他了。

这趟浑水,他不想过,也要过…………

第133章 那些年,那些事

说起宁王权,就不得不提起朱棣他们哥俩,那些年的那些事。

燕王善战,宁王善断。

宁王权,太祖皇帝十七子,在太祖皇帝的儿子中,宁王亦是佼佼者。

洪武二十四年册封,二十六年就藩。

捕鱼海之战,大明大胜,将所有的蒙元降人,安置在大宁都司,因边疆马市等一系列大明政策的转遍,元朝的降臣,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知院阿鲁铁木恩,辽王阿扎失里等相继叛明。

洪武皇帝册封年仅十三岁的朱权为宁王,而后又相继设立辽王,沈王,韩王,震慑诸地。

在其中,宁王的军权最重,麾下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带甲之兵八万,战车六千。

而大宁在喜峰口外。

燕王北平,谷王宣府,代王大同,晋王太原,秦王西安,庆王韦州, 肃王甘州,宁王大宁。

每到秋岁之际,诸王相约出塞,进攻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肃清沙漠,草原,放把火,杀点人。

诸王御土何止千里。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也是这些边王权势最大,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可以一直守在塞外,守护着大明的边疆。

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再伟大的英雄人物,也会有油尽灯枯的一天。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后。

建文皇帝闪亮登场。

首节 上一节 108/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

下一篇:曹操:吾儿太凶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