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大宋贩卖焦虑

我在大宋贩卖焦虑 第195节

天气依然很冷,带着的被子在格子间里其实很难抵御风寒的,但大家都是这幅鬼样子,谁也没法羡慕谁。

所以到了晚,陈宓就将自己裹了呼呼大睡起来,夜里做题太冷,他是不干的。

幸好他睡得早,后面睡的人被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吵得只能等着眼睛等天亮。

第二百六十四章 磨人的科举!

陈宓第一晚睡得早,没有受到别人呼噜的干扰,早起来精神饱满,就着炉子煮了点热水,将被掰开的糕点吃了吃,便开始答题了。

经义这些是基本功,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对于基础扎实的人就是送分题,对于基础不好的人来说,不懂就是不懂。

陈宓花了一些时间就将经义给搞定了。

按照后世的话来说,这一部分不是拉开差距的题目,主要是拿来筛选学渣的。

不过都是过了解试的,大多数人在这一块也不会太差,无非是多得几分少得几分的区别罢了。

后面的应试诗倒是有些看头,不过这一块也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这一块考什么格律之类的。

后世人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实际以中国人擅长考试的习性,只要是变成了考试,就会给你总结出考试规律来。

即便是看似靠天赋的诗赋也是如此。

科举的诗赋考试,始于唐玄宗时代。诗赋考试中所考诗赋多为律诗、律赋,其本身就已经格律化。

格律化意味着程式化,有规律的东西便可以被研究。

于是,研究诗赋句法、声韵、病犯、对偶的著作便应运而生,不断将程式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所以市面多有诗赋的考试教材。

比如王昌龄的《诗格》、《诗中密旨》, 旧题白居易的《金针诗格》、《文苑诗格》,以及李洪宣的《缘性手鉴诗格》、郑谷的《新定诗格》、王维的《诗格》、徐隐秦的《开元诗格》、王起的《大中新行诗格》、许文贵的《诗鉴》、姚合的《诗例》、任博的《诗点化秘术》、郑谷的《国风正诀》, 以及佚名的《吟体类例》、《诗林句范》等等。

别以为面的就是全部哦, 因为那些都是晚唐时候的考试参考教材, 宋代的也有发展自己的参考资料,而且格法更加繁密琐碎。

唐五代研究赋格的专著亦不少, 如浩虚舟《赋门》、纥于俞《赋格》、范传正《赋诀》、张仲素《赋枢》、白行简《赋要》、和凝《赋格》等等。

与诗律研究一样,这些书的作者们力图要为赋构建起一个通行的格法程式。

现存唐佚名《赋谱》一卷,乃研究所谓“赋句”, 有壮、紧、长、隔、漫、发、送、虚、实等名目。

有些又分子目,如“隔”,谓“隔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

当然,宋人仍有研究律赋程式的著作, 与诗一样,也益趋繁密。

参考书这么多,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看,其实也不必全看, 尤其是陈宓这样有名师指教的, 怎么可能让他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在这面,他自然知道怎么样去敷衍过去。

对, 的确是敷衍。

在张载看来, 以陈宓的诗词功力, 完全可不用考这两项,只是考试这个东西是没法挑选的, 只能整理出一套速成法给陈宓去训练。

以这套速成法练成的写诗法, 自然不能写出传世名作,但敷衍一下科举的诗赋却是绰绰有余了。

这本来就不是重点, 陈宓就跟填空一般将诗赋填,回过头再看一遍,把自己给膈应到了。

这特么也叫诗赋?

不过考场的东西历来如此, 考得原本就不是你的才华, 而是你的根基基础。

关键还在于策论。

说到这个,陈宓可就来精神了。

所谓策论, 便是类似于后世的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 提出对策的议论文了, 其实对于陈宓来说, 反而这个是最简单的,比起经义诗赋这些需要下苦功夫的,这个才是他最有优势的地方。

语文好的人都知道,议论文要写好,首先是有足够的分析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度要足够深,才能够对一个观点加以深度的分析,这便是核心了。

陈宓前世是市公司高管,又有信息时代的键政经验, 指点江山这可是传统艺能了,比起这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在见识面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人。

至于什么格式论述之类的, 这些有张载在, 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是,便是要讨好当政者的问题。

这一点对于陈宓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陈宓本身便是站队变法派的,吕惠卿要为变法选出人才, 因而出的考题便是以变法出题,这对陈宓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不说,关键是,他根本不用忍着恶心去答题。

因为整个策论下来,陈宓洋洋洒洒数千言,很快便完成了,之后便是查漏补缺的问题,看看有没有犯忌讳的地方。

第三天,陈宓终于是完工了,满意地看了最后一遍,低声赞叹道:“牛笔!”

交卷出贡院,再次见到外面的阳光, 陈宓觉得是重见天日了。

钻出人群,钻进马车, 回到家中, 仔细地洗了个澡, 好好地吃了一顿饭, 然后便一头钻进了被窝之中,第二天睡到日三竿,才算是醒来。

陈宓伸了个懒腰,看着外面的春光,整个人算是重新活过来了。

汴京的春天还是很冷的,在那个格子间里面苦苦挨了三天,虽然说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考试之中,但身体的辛苦是骗不了人的,在注意力从试卷中脱离的时候,身体便立时发出警告了。

好在这身体很年轻,饱饱的睡了一觉之后,活力又充满了这具年轻的身体,甚至还一柱擎天了。

嗯,很棒。

牛逼!

前世的陈宓年轻是个是个很努力的人,后来当了市公司的高管,便身不由己的变得忙碌不休,有时候也是厌倦那么忙碌的生活。

但让他闲下来,却更是折磨人的,尤其是疫情的时候,一停下来,便觉得甚为无聊,他也便自嘲是劳碌命。

于是陈宓醒来了便起来了,省试当然是结束了,但殿试还在后头呢,他得为殿试做些准备了。

说来也是好笑,解试与省试,都得靠陈宓的实力去考,但到了殿试,却是难得有了作弊的机会。

陈宓忍不住有些苦笑,这穿越者的福利总算是来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刘攽!

考生们可以得到暂时的歇息,但考官们却是陷入忙碌之中,在短短的十几天之内,四位考官要给几千份评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地事情。

其实到了熙宁三年时候,这人数已经不算多了。

最少的时候是太祖朝的时候,那时候参加省试的人数应该不会太多,估计与唐朝二三千人的规模持平。

自太宗朝扩大取士规模,至真宗朝大中祥符二年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形成了北宋省试规模最为庞大的时期,参加省试的人数一般都在万人以。

淳化三年则是达到了最巅峰,高达17000余人更是整个北宋参加省试人数的最高记录,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省试时的壮观场面。

为了达到控制省试规模,大中祥符二年对解额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通过这次调整解额缩减为原先的一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估计参加省试的人数一般控制在5000至7000人之间。

嘉祐二年(1057)至治平三年(1066)之间举行了四次科举考试由于施行间岁一开科场的做法解额再次减半,参加省试的人数应是整个北宋时期最少的,估计只有3000人左右。

至于到了治平三年(1066)以后,每三年一开科场成为惯例,解额的规模也再次进行缩减,估计参加省试的人数通常应在5000人左右。

而这次熙宁三年的科举,大约人数也在五千人左右,已经比起巅峰时候要轻松许多了,但依然令考官们焦头烂额。

不过好在四个考官主要是做后面的成绩排名,筛选优胜者另有其余的人,尤其是经义这一块的评分,考官主要是对策论的评分。

但即便如此,最终筛选出来的试卷依然有五六百份左右,被小吏送到吕惠卿几人面前。

此次的主考官是吕惠卿的,其余两个也都是王安石的人,不过却有一个异类,名叫刘攽。

刘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

这是个真正的学者, 学识渊博, 与兄刘敞齐名。

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苏轼在草拟刘敛任中书舍人的制书中称赞他“能读坟典丘索之书, 习知汉魏晋唐之故”。

他的著作极为丰富,除了《资治通鉴》外,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还有100卷。

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宫仪》3卷、《经史新义》7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多种。

更是是宋朝的著名诗人和文章大家, 留有《彭城集》40卷, 又著有《公非集》六十卷, 《文献通考》及《文选类林》《中山诗话》等。

正是因为他的学识地位,因此被赵顼委派来担任考官, 但是他虽然资历比吕惠卿要老得多,却因为不是王安石的人,因而不得不屈居吕惠卿之下, 因而这段时间一来, 与吕惠卿颇不对付。

当然, 他对王安石也不怎么对付。

前些时日, 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内容不好,想要进行科举改革, 有了一些讨论,刘攽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

他是这么说的:“本朝选士之制,行之百年, 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 而以为未尝得人,不亦诬哉。愿因旧贯, 毋轻议改法。夫士修于家,足以成德, 亦何待于学官程课督趣之哉。”

意思便是,本朝的科举实行百来年,很多名臣将相都是出之于此,现在你说它不好,这不是瞎扯淡么,别动不动的就要改革。

这话将王安石给气坏了。

吕惠卿看到几百份试卷送过来,深吸了一口气道:“诸位,这便开始吧。”

刘攽瞟了吕惠卿一眼,呵呵指着其中大沓道:“这个我来评分吧。”

吕惠卿笑着点头,没有多说,他实在不想和这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多说。

于是个人纷纷拿着纸笔开始工作,这一番评分便是几日,期间倒是颇多兴趣,但也颇多折磨。

有兴趣的则是看到有好文章,大家相互沟通,算是增添一些乐趣,但折磨的则是,有些文章虽然不算差,但读起来着实陈腐,令人心情也不太好起来。

因为试卷太多,考官也不能当真每一份都看得仔细,有些看得差不多,便给打了分数,唯有看起来十分精彩的,才会来回揣摩。

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出现漏判的,尤其是策论这等主观性比较强的评判,不知不觉之中, 陈宓的试卷便被打了中,固然是能够榜了,但估计是与前面甲等无光了。

如此这般几日之后,几人俱都头昏眼花, 但总算是整理出来一批可堪一看的试卷了。

吕惠卿将这些试卷给分了名次,最后将叠好的试卷给到诸位考官,若是没有问题,便可以签名确认,然后再揭开糊名,根据排名抄写目录,便要送进皇宫请皇帝观看,若是没有问题便可以签字送出来公布了。

其余两个都是吕惠卿的自己人,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但刘攽接过一看,却是炸了。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阿时者在高等,讦直者反居下,吕大人,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首节 上一节 195/2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局冰封始皇帝,打造不朽仙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