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812节

  而在宫外,随着朱由榔归天,公主的“到此为止”的旨意让许多人安下心来。

  王爷们安心了,他们担心颜常武利用朱由榔叛乱对他们下手,要知道颜常武一回来,王爷们谁都硬气不起来,谁敢跑到公主面前说“我是你叔”来看看,惹怒颜常武,流放东南国是妥妥的。

  那些与朱由榔勾勾搭搭的臣民们听闻朝廷放过他们的消息,如释重负。

  或有人称东南王太过宽仁,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东南王还真有活曹操之胸怀,昔曹操与袁绍对战,操获全胜,于缴获的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不听,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哪怕是那些前明仕大夫们也不得不叹服现东南王如曹操之大气,胜过了朱老四!

  朱棣靖难之役得了天下后大杀建文忠臣,事情很不地道,都不如现在这位海贼。

  难得他们赞赏东南王几句,不过,很快他们就收回了赞扬东南王的话,大骂东南王!

第1311章 穿戏袍上台演戏

  今天不是大朝,众臣各归官衙理事,但作为大明帝国最重要的五位内阁大臣,首辅马士英、次辅杨天生、阁臣杨铖新、堵胤锡、阮大铖会同一起进皇宫,共商大事。

  皇宫规矩大,哪怕是重臣也得循规蹈矩的,马士英打头,后面四位阁老一个接一个跟随,他们宝相庄严,一丝不苟……大佬们出行很严谨,哪怕身边没有随从开道,也是威仪深重,沿途卫兵致敬,宫人避让!

  不过这样的气氛很快地被打破了,只听见后面一阵马蹄声传来,迅速接近。

  这宫里敢骑马的只有一个主儿,阁老停住了脚步,往后望去。

  正是东南王颜常武,他骑着一匹神骏至极的白龙马,没穿着大明王爷的冠服,依旧一身东南国蓝色军装,头戴大盖帽,身上笔挺的军装英姿飒爽,阳光下的勋章与勋表交相辉映,光环笼罩,神武威态,有如神!

  五位阁老面子很大,东南王脸上先是浮起一些笑意,驶到他们身边时驻马停下来与他们打声招呼,然后再次加速前进离开,他的后面跟随了一个班的护卫,个个都是棒小伙子,他们背着朴刀、双筒喷子和火铳,还有二个背了盾牌,行动矫健。

  东南王一行行动迅速离开后,堵胤锡是个有脾气的人,他出声道:“王爷先前笑了一下,大家说他在笑什么?”

  马士英是首辅,最大的大佬,当然不会轻易出声。

  阮大铖虽说是天下排名第五的文官---对于大明那些头戴乌纱帽眼高过顶官僚来说,东南国虽然地方比他们大得多,实力更雄厚,但不够他们老资格,大明才是天下,所以阮大铖地位颇高,不过他最为景仰东南王,岂敢乱说话。

  阁臣杨铖新与东南王是海澄同乡,不想说话。

  唯有次辅杨天生扑哧一声笑道:“他还是看我们穿着戏袍准备上台演戏罢了!”

  别人不敢这么说话,杨天生是天底下第二个敢说话的东南王的长辈了,头一位是东南国内阁总理大臣陈衷纪,相当于托孤大臣、诸葛亮的角色;另一位就是杨天生,正是颜常武的恩主,就是他一手扶持了东南王的上位,同时还是东南王的泰山大人。

  有时杨天生自己都为自己而庆幸,当初他帮助老友之子,年仅十五岁的束发少年出任台湾大龙头之职,没想到回报竟然是如此丰厚,瞧瞧,现在他是大明次辅,可他的出身是个海贼!

  大明官场的尊卑等级分明,最讲出身,不是进士出身入不了翰林院,做不得学士,不是学士进不了内阁。

  而且海贼---嘿嘿,要是前明官场来说,简直不是人!

  可是杨天生却堂堂正正站在了这里,站在了大明的政治心脏,他自己都非常感慨,有时觉得自己有种发着梦的感觉。

  不过他对于穿的官袍子很不感冒,更喜欢东南国那种中山装---天知道为什么颜常武给这种衣服叫做中山装,简单利落,动作迅速,有利于杀人。

  东南国的男官员是简约式的中山装加板寸头,而大明官员则是梳着发穿着颜常武所嘲笑的戏袍子官服。

  马士英缓缓道:“官袍子,此乃本朝制式,王爷并不改之,有它的合理性!”

  “马相高见!”杨天生笑嘻嘻地道,大家都知道这位爷并不当一回事,哪怕贵为次辅,闲时尽是短打,不脱海贼本色。

  杨铖新和稀泥道:“祖宗所置衣冠不可轻弃,东南国服式乃环境使然。”

  东南国地处炎热地区,要是穿起了官袍子人都热死了,出汗多,人要是梳发尽湿,不得不承认东南国的制服更有利于工作。

  东南王在新明的改革,头痛的事务多多,不会闲着没事做进行官服和发的改革,难不成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中国行中庸文化,颜常武根本不用多做什么,结果大明越来越多的仿效他来板寸头和穿中山装,尤其是年轻人,东南国女式裙子亦在大明流行,有的裙子还颇短……

  五位阁老一步一摇地先是进过了午门,有五座石桥在前,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

  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奉天殿,则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

  新明皇帝朱由产亦曾在奉天殿摆过他的道场,但近年来,他越来越少在南京紫禁城出现,多在外地巡狩,眼不见为净----倒不是对他女儿监国公主朱真真,而是不想见呆在南京的那些朱家王爷,一天到晚就来说三道四的,只有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时才回南京。

  监国公主朱真真在文华殿召见群臣,这文华殿乃皇家藏书场所,深宫岁月寂寞,朱真真性喜读书,常在文华殿出入,据此殿以理朝政,她从不在奉天殿发号施令,只有父皇回来时才进此殿。

  她坐正位,旁边位置是颜常武,五阁老进内,向他们行大礼,哪怕他们位极人臣,皇家依旧至高无上。

  君臣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处理起朝政来。

  今天的议题很重要:对调!

  大明诸总督、巡抚、布政使司、野战军长官等高级官员对调!

  大明现有两广总督、云贵总督、蓟辽总督、宣大总督和三边总督共五个总督及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陕西、贵州八巡抚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上驻扎各地的十个野战军的军长,这些人,就构成了大明军政中坚!

  总督与巡抚同属中央外派地方官员,均有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同时管官的权力,非同小可。

  而布政使司为省。俗称为藩司,代称为薇垣,布政使则俗称为方伯,为地方官第一要员,主地方政务。

  大明新编了十个军,主要使用火枪火炮,可以说军长掌握了强大军力。

  这些人平时地方任上权势赫赫,跺跺脚地为之摇动,朝廷都不敢轻视他们。

  如今,东南王一回来,即时将他们全部对调!

第1312章 王爷威武!

  比方说,两广总督陈敏吾调任云贵总督,而原云贵总督曹景参上调南京,朝廷另派吏部侍郎袁枢为两广总督。

  因两广总督权重,陈敏吾调任云贵总督,给他加了协办大学士头衔,这头衔乃朝廷新建官制,用来加给大臣荣光。

  其余总督、巡抚和布政司、军长纷纷对调,由朝廷统一安排,先朝廷空降大员到地方,然后逐个调任。

  将他们调任,乃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

  搞久了,油了呢。

  绝不能允许任何军政要员有个圈圈,有个势力范围。

  大明地方太大,古代通讯联络方式又很悲摧,所以地方军政大员真可谓地方任上作威作福,反正山高皇帝远,难以管辖他们。

  地方任上做得老大久了,自我意识膨胀,分不清自己是谁,变得不听话了。

  加是朱真真的能力不足以服众,随着东南王久不在朝廷,他的神光渐渐褪色,众臣子变得不听朝廷的话了。

  有人说:“一女流之辈,我们干嘛要听他的话!”

  有明一朝,女人理政少见,即使是太后也不长久,何况是公主!

  在大明这个男权主义至上,游秦淮河合法,包饿奶公开化的国度里,公主真牛掰不起来。

  朝廷推行的政策方针受到了官员有意无意的杯葛,尤其是事涉官员们利益的政策比方说士绅一体纳粮,土地阶梯式收税,要不推行不下去,要不推行有反复,以致于马士英都说朝廷政令不出南京城!

  颜常武回来,接到公主娘娘的抱怨声和马士英的汇报,马上来了一招,各地军政要员对调!

  不能轻易贬谪他们,否则天下大乱,但调开那些大爷们,让他们挪挪屁股还是能够办得到的。

  调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让他们明白,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再不听话,那就位置都没有了!

  不仅如此,颜常武放出第二招,那就是朝廷派出监察御史亦即是中央巡视组分赴大明各地,协助地方大员们执行朝廷的土地政策,哪一行省执行得好的地方大员和监察御史得优评,那些排后面的自然是差评喽!

  实行末位淘汰制,十三行省后三位的官员们,从高官到低级官员,一概贬谪东南国进修,加强学习!

  东南国还真的是超强的垃圾箱,什么货色都收。

  可想而知,这条政令一出,地方大员们谁还坐得稳,还不屁滚尿流地督促下属们执行土地政策。

  对调、土地政策要是别人来执行,肯定对社会造成波动,但是,颜常武一回到南京坐镇,一切反对声音都收敛了,各方势力掩旗息鼓,夹起尾巴做人!

  以致于东南王和他的手下都觉得很无聊,没事做!

  别人怎么敢惹这位王爷!

  他武力值高,谁都打不过他。

  打不过他的话统统流放东南国,起初大家认为他不杀人是软弱,后来才发现他真会做生意,那些流放东南国的人为他免费修地球,帮他在海外打拼,夭寿啊,累得半死,一身牛汗,得,谁还与他作对谁就笨蛋。

  见到大家都老实的样子,东南王又来挑逗大家,他还嫌事情不够大,怕外派的监察御史没事做,因此他又放出一个大招。

  皇权下乡!

  中国自秦汉至明朝的近2000年的确是“皇权止于县政”,皇权统治在广大农村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许多边远地方的农村都不知道皇帝姓甚名谁。

  在古代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和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主要控制了城市;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蜂窝状结构’的村落自治共同体,连接这两种秩序和力量的是乡绅精英阶层,主要呆在农村。

  县治由朝廷公务员负责,吃皇粮,而乡村自治则依靠宗族和士绅,他们没有工资。

  古代的农村,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

  一般一个村子几个家族,甚至一个家族,谁的家族比较大一般听谁的。

  家族会有个族长,负责协调处理全家族的关系。

  如果一个家族占一个村子或者大半个村子,族长也就是村长。

  自然,还有一个家族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人的大家族,族长权力威望

  皇权不下乡的原因不少,比方说“缺钱!”

  没有那么多钱去安置下乡的官员,还有交通与通讯的不便,历朝历代从来没搞过皇权下乡。

  今天,颜常武要来摸这个老虎屁股,正式在各县设乡,派出吃皇粮的乡长、副乡长及相关官吏,进行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司法等事务的管理。

首节 上一节 812/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