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448节

  以杨铖新为兵部尚书,东南府人甘辉为兵部左侍郎,实权掌握在甘辉的手里,没他的命令,一兵一卒也调动不了。

  成立大明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为杨铖新,是挂名,副总参谋长却是个红毛番,前荷兰人斯托姆,这洋人在东南府多年,甚至连荷兰话都不会说了,是个中国通,指挥军队不成问题,实权掌握在他的手里。

  刑部尚书委了祁彪佳,该位人士颜常武用起来很顺手,而且他在大明也广有名声,乃是大明进士出身,素有清名。

  工部尚书委派了高弘图,他在崇祯五年做过工部右侍郎,现为工部尚书,因他之前做过户部尚书,六部尚书中以礼部、吏部和户部为尊,无故不能将他贬谪,因此他也入阁。

  如此永明朝头一回内阁组成人员五人,都有明朝官员的履历,以孙承宗为首,他的作用确实极大!

  他资历显赫,为三朝元老,力压众人,谁都不能在他面前大声。

  他成为联系明朝官员与东南府的纽带,有他在位,明朝官员们安心。

  永明一朝,明朝的官员留任不少,但最终的控制权还在颜常武的手里。

  朱由产给他的待遇是“加封为东南公,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

  晋爵国公,礼仪上他不用向任何其他臣工行礼,可以礼绝百僚。

  入朝不趋,古礼,臣见君须趋,即快步走,入朝不趋,即上朝可不用快步走。

  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剑履上殿,即穿鞋佩剑直入殿堂。

  谒赞不名,古礼,臣拜君时由侍臣唱名,按照当时的礼仪,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的官衔和他的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此刻如果颜常武去朝见皇帝,司仪官就要喊“东南公、东南府执政官、龙虎将军、颜常武参见皇上”,然后颜常武就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岁”。

  那么现在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颜常武三个字可以不说了,这叫做“赞拜不名”,就是不喊“颜常武”,不喊了。

  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种什么意思呢?表示这个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较低的。

  古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的称呼,如果要尊敬对方是要称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级,或者是长辈,才能对别人直呼其名。

  譬如说,孙承宗的字为稚绳,大伙儿见他时叫他为稚绳公,而不能说孙承宗,对于他这样等级的大腕,如颜常武会称为“孙先生”,这是以主待西席的礼节,别人也没资格说。

  那么皇帝当然可以对大臣直呼其名,当着皇帝面,大臣之间说话也是要直呼其名的,以表示对皇帝的尊重。现在只报官衔,不喊颜常武这两个字了。

  再有关键一条:“大明军政之事,悉由处分!”

  如此,颜常武凌驾于百官之上,皇帝之下(名义上),实权尽归于他!

  就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颜常武完成了蛇吞象的历史经典大剧!

  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灭了东林党!

第720章 东林党罪过罄竹难书(一)

  崇祯皇帝被流寇逼死,帝都失陷,如此不光彩的事情自然得有人负责。

  崇祯皇帝肯定是没有错的,他诛阉党,勤俭勤勉、兢兢业业,在位十七年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奈何天灾**,外有流虏与北虏,内有阉党与权臣,导致壮志未酬,壮烈殉国,可谓是气壮山河……以下省略三千字的赞美之词。

  颜常武当然不是发疯,就算崇祯皇帝再昏庸无能,也得捏着鼻子把他给洗白了成为英明之主,这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得不为。

  不要低头(认错),(否则)王冠会掉!

  常言道:“官官相护”,同样地,对于上位者来说,“一王不弑他国之王”乃是正理。

  否则,让大家知道了上位者的真实面目,连带着其他的上位者带的光环在臣民间就会彻底地失去光彩!

  哦,原来皇帝也会错,那么其他人都会错喽。

  如此大家就会想:“我原来跟随的是垃圾啊,还值得我为他而战?”

  这点有个实例,譬如钢铁同志在去见了马克思之后,继位的赫鲁晓夫赫光头把他鞭尸,一夜之间,“接手时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离开时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的钢铁同志从万人敬仰的圣人沦落成为万人唾弃的魔鬼。

  1956年2月,赫鲁晓夫这个蠢材居然在苏共二十大作了秘密报告,亲自揭开了斯大林在1930年代搞肃反扩大化、搞个人崇拜以及卫国战争初期因缺乏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幕。

  斯大林建立起来的***政权就这样被赫鲁晓夫彻底揭穿。斯大林是魔鬼还是开国先驱成为苏联人民的噩梦。一夜之间苏联人民一下子失去了信仰。斯大林建立起来的精神体系也随之垮台。在失去精神信仰一刹那,百姓突然之间好像明白了什么,迷迷糊糊觉得斯大林等于独裁***。

  不信他们了!

  后来的毛熊千古就有赫鲁晓夫的重大贡献,他自己否定了自己,不死才怪!

  而崇祯皇帝被干掉后,颜常武一口咬定,崇祯皇帝没错,至少大方向没错。

  错的是其他人,负责任的在朝外是李自成和黄台吉,朝中的自然得找出责任人来。

  阉党完蛋了,他们负不起这个责任,所以锅就得由东林党来背了!

  在对东林党下达的降罪诏令道:

  其罪一、不顾大局,不识大体,逼迫三朝君父,不是为臣之道!

  万历皇帝不上朝,真正的原因是为了避开东林党人,躲清闲去了。随后的天启皇帝之所以“酷爱”木工,原因和他祖父是一样的,也是躲清闲去了。

  崇祯皇帝在打倒阉党后,东林党上台,众正盈朝,然而很快地,崇祯皇帝就把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给贬谪出了朝廷。

  为什么呢,无它,太过多嘴呱噪,喋喋不休,喜欢上表表现,弹劾这弹劾那,对朝廷政策大加抨击,他们却又拿不出什么象样的方法来解决朝廷面临的问题,眼高手低。

  这就是典型的书生误国,东林党人误国!崇祯上台以后,打击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把持朝政的全是读书人,读书读多了,而不知变通,关于少数民族的对策,学得都是“尊王攘夷”、“华夷之辨”这类的大道理,而没有实际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更没有指挥军队打胜仗的能力,偏又喜欢指手划脚的。

  同时也不想承担历史责任,因为迁都、议和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北京一旦放弃,明王朝的宗庙、陵寝必将会被李自成破坏,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士大夫都重名节,看重虚名,喜欢高调,这种让自己名誉受损的事情,他们怎么可能去做。

  结果导致崇祯皇帝倒台,这锅肯定得有人来背,不能由整个文官系统来背,由东林党来背吧!

  其罪二、由于东林党人的干涉,工商税先后三次被废。

  纵观整个明朝,由于朝廷制度的原因,可以说是严重的重农抑商,这也造成了明朝的财政主要以农业税为主。隆庆四年(1570)年左右,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3078万两,而其中农业税占比高达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税制,开始逐渐加重工商税的征收,然而由于东林党人的干涉,工商税先后三次被废。

  张居正去世:工商税一次被废。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改革,加大了工商税的征收。这极大的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这种情况下,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东林党形成。张居正死后,东林党人立即废除了张居正的税收制度。

  万历皇帝去世:工商税二次被废。万历皇帝因国库紧张想从江南征收赋税,但由于遭到掌管外库的户部(文官,东林党!)阻挠,万历只能将征收工商税的人物交给内库。这便是所谓的万历皇帝贪财之谜,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大部分是由内库的工商税进行支撑的。没有这些钱,根本就没有大明的荣光,东林党就是炮党!

  东林党开始在在万历死后再次把持朝政,掌权后的他们立即逼迫泰昌帝废除了各地工商税收,再次导致国库开始吃紧。

  魏忠贤去世:工商税三次被废。由于当时辽东战事吃紧,空虚的国库根本无法应对巨大的军费开支,于是魏忠贤出现了,他再次开整工商税,使得国库又开始充足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天启皇帝死后,在崇祯皇帝支持下魏忠贤迅速倒台,东林党再次掌权。于是工商税再次被废,导致辽东战事吃紧,则是怎么省钱怎么搞,再加上将领的层层盘剥,导致辽东缺饷愈演愈烈,甚至激起兵变,而东林党则将责任全部推到了辽东军官身上,指责其贪污军饷、指挥不当。

  没有了钱,皇帝也成了街道边的乞丐,想做什么事都办不成。

  东林党成天花天酒地,包养秦淮美女,一唱一和,美其名为风流。

  他们哪里舍得自掏腰包支援前线?但是公然拒绝国家大事肯定不明智,所以他们就把看家本领搬出来了,宣称不征收工商业的税赋是先祖皇帝定下的规矩,不可破坏,同时极尽一切手段,攻击毁谤边疆统帅将士有通敌叛国的嫌疑,

  他们掌握了语话权,被污蔑的武将们岂能不怒,之后战争不尽人意,不得不说官兵们因文官而士气不高。

第721章 东林党罪过罄竹难书(二)

  其罪三、东林党撤销监察机构,官员贪污现象加剧。

  天启皇帝驾崩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迅速倒台。至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阉党基本被清算一空,于是崇祯帝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以东林党为首的内阁。

  东林党人认为东厂等特务机构对官员的监察,就是对他们道德操守的严重怀疑,是对善于“修身”的读书人的一种侮辱,于是在这个全新内阁的建议下,崇祯撤销了东厂这个最大的监察机构,还有撤销分派往各地的其他监察机构和监察太监,例如各省的河道太监、茶税太监等。

  傻乎乎的崇祯,后来大家对比东南府,发现这个家伙收税收得狠,而且成立了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情报系统保障了他的、东南府的安全,高下之分,皇帝不如小海贼!

  之前嘉靖皇帝怀疑河道官员贪墨治河工款,于是派遣太监监督河工,这种监察让各地官员“深恶痛绝”,于是隆庆时期便被废除。万历皇帝亲政后,他要求各地河工款项一律要交由太监过目,甚至规定,一旦洪水过堤,则立即处死监督太监。

  皇帝想杀臣民,并不是想杀就能杀,但tj是家奴无人权,皇帝可以随便处置。

  这个做法极大的“激发”了监督太监的工作热情,他们极力敲打工部和地方官员,这再次遭至了东林官员的憎恨,于是天启朝后河道太监再次被废。直到魏忠贤掌权之后,河道监察太监制度才再次恢复,不过随着魏忠贤阉党的失势,这项制度再次被废。

  河道监察太监的被废,直接导致从天启元年开始到天启六年魏忠贤掌权之前,全国上下河道修缮基本荒废。而在崇祯撤回河道监督太监开始到李自成攻破京城为止,十七年间河道的修缮再次被荒废。

  河道不修缮,河流决堤,形成水灾,灾民流离失所,活不下去,那就反了吧!

  预防永远比事后补救要省钱和有效得多,可是东林党的衮衮诸公都看不到这一点。

  其罪四、明末农民起义同样与东林党人有脱不开的干系

  明朝灭亡,除了辽东与后金的战局不利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末天下各处的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的全面爆发,同样与东林党人密切相关。

  工商税的减少导致西北农业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明末时期,南北发展差异巨大,北方依旧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而南方的工商业则极为发达。而由于进入崇祯年间工商税再次被废除,且各地税监被撤回后,导致朝廷茶税、矿税、海关税等税收急剧减少,例如到崇祯十年(1637年),仅浙江一省的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的二十万两降到了每年十二两白银。

  区区12两白银,一省的茶税,这可是出产茶叶的大省!

  单是浙江的一个富春江茶就是一等品,你得明白,颜常武大力开拓茶路,得到了红毛番的积极响应(尤其是红毛番贵族,他们吃肉多,吃蔬菜少拉屎不出,喝茶就通便),一等品的茶叶卖到欧洲,甚至是一磅茶叶一磅白银,极品的是一磅茶叶卖一磅黄金!

  明末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天灾不断,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朝廷处处要用钱,导致国库极为紧张。于是朝廷支出的重担就压在了农民身上,农业税从张居正时期的二百万两,一直攀升到崇祯十二年的两千三百万两,这还是在各地大灾小灾不断的情况下,这导致北方百姓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简直到了卖子卖女也交不起税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岂能不造反。

  更有甚者,朝廷通过节省开支来维持运转,然而即使“节流”,东林党人也不愿触及自己的利益。在东林党人的主持下,“节流”被加在了基层小吏身上,例如驿站制度的改革,精简驿站支出。于是原本为银川驿站驿卒,以为捧着铁饭碗的李自成同志,就这样地光荣下岗了,没了工作的他,越混越回去,走上了造反之路,最终把他以前的大老板给送上了黄泉路。

  ……

  朝廷明刑正典,宣布东林党为逆党,将东林党诸人无论活的死的统统打入党册,褫夺死者生前一切荣誉,剥夺生者一切荣誉,没收家产,九族流放东南亚!

  良心话来说,东林党有的地方还是委屈的,譬如崇祯皇帝在发现了东林党的真面目后,疏远了他们,把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给送回老家让他去秦淮河吹风了,皇帝对于东林党的话也不大听了(但还是顾忌着他们,他们的喷功太厉害了)。

  但是呢,东林党倒霉是喜大普奔的事情,皇帝挂了总得有人来背锅,就他们了!

  东林党号称清流,影响天下舆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对谁都说三道四的,见到不合心意就狂喷,早就引发了勋贵、tj集团和其他文官集团、武将们的严重不满,说他们遍地是敌不为过!

  不多说什么,单是一个裁撤驿站,让多少的官员在路上奔波,没有公家的支持,辛辛苦苦,连个安心睡觉和饭的地方都没有,彻底地失去体面,又让多少官员们失去了一个可以进项和安排自家人手的地方。

  天底下的官员永远都是对于新增一个机构强烈支持(多了位置出来!)对于裁撤一个机构而大力反对的,仅此一项,东林党就得罪了天下的官员!

  所以对于永明帝的旨意,举朝上下一片欢迎,热烈拥护!

  名闻天下的“东林书院”在五月十八日一个很吉祥的日子迎来了它的末日!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亦名龟山书院,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首节 上一节 448/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