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635节

  “杀死异教徒!”随着一声怒吼,在门边的光下巴家伙一拥而上,首先把奥马尔·哈比比身边的骑兵给干掉,然后冲向他,要把他给干掉!

  这是刺客!

  奥马尔·哈比比也算反应快,抽出腰刀,将向他扑向的两名刺客给砸飞,但是有一个大个子刺客向他端起了一件武器。

  喷子!

  “蓬”的一声枪响,火焰喷射,子弹飞出,将奥马尔·哈比比打成了花脸猫。

  “啊!”他惨叫着,手捂着脸,鲜血自指缝处流下,犹记得用靴子上的马刺戮马,想快快脱离这个危险之地。

  然后两名刺客扑来,弯刀闪过,首先把奥马尔·哈比比的战马给刺喉割颈,大马轰然倒下,奥马尔·哈比比随即倒下,他刚刚挣扎着站起来,两把刀斩向奥马尔·哈比比的脖子,取的正是他的颈大动脉。

  这些人都是职业杀手,奥马尔·哈比比勉力架开两把刀,一名刺客猱身而上,直扑进他的怀中,把他撞倒,刺客手上的匕首不断地插进捅出,很快地,奥马尔·哈比比被干掉了,随即被砍下了头颅!

  那些刺客随败军混进苏拉特城,没被识穿,他们绝非普通刺客,乃帝国情报部门训练出来的刺客,训练有素,就要了奥马尔·哈比比的命!

  今天开战,刺客们借口胡子没长出来,没有出城,待到开战后兵荒马乱之际,他们偷偷混到了城门处,表面上是为了助守军一臂之力,实际上计划从中取事。

  刺客并不拖泥带水,全部退进城内,随即轰然大震,莫卧儿人目瞪口呆!

  城门被炸坍了!

  做完了事务的刺客即时闪人,然后天空中飞起了二枚红色的信号弹,连发三组!

  见到后,南华军的翻译按军令教各军士一起用波斯语或莫卧儿土语叫嚷道:“奥马尔·哈比比已死,城门已失!”

  喊声令莫卧儿人丧胆,军阵大乱!

  兵败如山倒,左右翼的莫卧儿人向着城外逃跑,中间的莫卧儿人冲到城门处,很快就挤成一团,南华军冲到,以炸弹向着人群处一阵狂轰,火枪齐发,再有强弓乱射,当场就射杀无数。

  有的莫卧儿人见势不妙想投降,却被杀红了眼的南华军一阵乱枪打的如蜂窝一般,惨死当场,尸体堆到有半人高,南华军就踩着一地尸体冲进已经被炸掉大门的城门里!

  又一批人冲来,竟是民工,他们一拥而上,把路上的死尸与死马很快就堆到城门两边,部队就源源不断地进城了。

  城门一失,有着优势火力的南华军对着数量及战力低劣之极的莫卧儿人,只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罢了。

  很快地,城里到处升腾起爆炸的烟雾,接着东西城门相继告失,更多的南华军部队涌了进城,任莫卧儿人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挽救苏拉特城失守的命运了!

  那些刺客逃得挺快的,加上南华军进城神速,基本上刺客都安全,他们拿着奥马尔·哈比比的人头出来请功。

  李成栋接报后大喜,着将奥马尔·哈比比的人头挂于城南旗杆上,再着军法处招帖告示,要求所有城内男丁尽数前来自首投诚,逾期不至,或是扰乱百姓者,尽数诛杀。

  因此战太过惨烈,死伤甚众,又有零星散兵四处躲藏抵抗。虽第二天就命人前往行在报捷,城内却是戒备森严,四处追剿散乱败兵,拿捕人员。

  枪声火光并零星的炮声数日内不曾停歇,莫卧儿人依旧抵抗,不肯屈服。

  听闻皇帝即将到来的消息,那李成栋是个狠的,立即把倭人、阿三调进城内,把里面的人杀了个鸡犬不留!

第2742章 阿三虽弱,为神则强

  城里扬溢着一片血腥气,那些阿三凶神恶煞,手提滴血的利刀,到处转悠,找寻莫卧儿人去杀。

  在莫卧儿帝国统治时,阿三是被统治阶级,见了莫卧儿人要鞠躬下跪的份儿。

  本来也没什么,阿三惯常做小伏低,被统治不在话下。

  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好死不死,他居然要关阿三的神庙,杀阿三的神牛,改变阿三的种姓制度,曰人人平等,皆是兄弟。

  开玩笑,我一个婆罗门是大神的口,要与大神的脚--首陀罗平等?

  他有病咩?

  奥朗则布成功地激怒了阿三,摊上大事了!

  如今有机会阿三翻身作主人,就把莫卧儿人往死里整,即使是莫卧儿人求饶也不放过,即使是以前不杀女人的也照杀不误!

  见到就杀,无分男女老幼!

  直杀得鲜血淋漓,人头滚滚。

  那些口口声声说要造善业的阿三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而倭人则是他们的帮凶!

  一般来说,对于投降者不杀,尤其是不杀女人,结局是将他们卖掉换钱。

  皇协军进城前,阿三军团长拉伊纳进谗道:“这城里的莫卧儿人对我们帝国心怀不满,与其花力气转变他们,不如把他们全部干掉!”

  一旁的的倭人军团长川口能活帮腔道:“9494!”

  李成栋同意了他们的意见,让拉伊纳和川口能活

  看着这对活宝,李成栋觉得他们简直是蛤蟆看绿豆,看对了眼,应该烧黄纸斩鸡头去结拜!

  心忖着任何人都是有用的,看放在什么位置上,象他们这样子滥杀无辜,换作是南华军与缅甸人、暹罗人、高棉人等都干不出来,而阿三与倭人则干得兴高采烈,嗯,还有越南猴子,也与他们同样的货色!

  军纪是不得乱杀无辜,但要看是什么人去杀,杀的是什么人。

  如果杀的是本国的子民,那对不起,没得说,完全按本国的刑法处置,一命换一命,绝不宽贷,皇子公卿高官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要是高级武将杀外国人,比如李成栋让倭人与阿三杀人,皇帝行在询问他是怎么一回事,李成栋回答说是为了皇帝的安全着想,因为当地的刁民不服王化,不肯归顺,怕惊扰到圣驾,所以我杀他们。

  这理由很充分!

  行在的官员就不理了,那些人死了就白死。

  就这样,杀死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致于李成栋弄巧成拙。

  当皇帝驾临时,苏拉特城还在往外搬运死尸体,运尸队伍络绎不绝,皇帝无法进城!

  好在皇帝也知道他麾下战将是什么货色,没作计较,就在城外宿营,第二天继续行军。

  ……

  德里,红堡、枢密宫。

  德里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红堡建筑群因其绵延2公里长的大规模红砂岩围墙而得名,这里的建筑融合了绿教、波斯、蒙古和印度文明的建筑风格,是莫卧儿王朝建筑的典型代表,豪华大气。

  红堡是前任皇帝沙贾汗建造的皇宫,可惜他没享受多久,就被逆子奥朗则布篡了皇位,如今奥朗则布居红堡。

  其实他有心改造红堡或者另建一座新皇宫,可惜没钱。

  因为红堡曾经被南华军攻陷过,南华军把红堡洗劫一空,但没有摧毁它。

  奥朗则布还算有为,他努力发展经济,收取税金,加强军队而不是修建宫室。

  但他呆在红堡,就显得很寒酸了。

  不过所在的白大理石宫殿叫枢密宫,是国王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之地,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还是很气派的。

  奥朗则布坐在宝座上,这个宝座是由柚木所建,外镶金片,很薄的金片,宝石干脆没有。

  这远远比不上以前觐见宫的皇帝大理石宝座,高约3米,上面刻有花鸟、树木等浮雕,雕工细腻,更厉害的是镶满了名贵的宝石。

  现在这座大理石宝座被南华军动用了上百个人工搬回旭日城的皇宫里摆着了,皇帝颜常武说很不错!

  奥朗则布就坐在柚木宝座上,召集重臣们商量军务。

  莫卧儿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集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中央设大臣会议决定国策,下设四个大臣分管财政、军事、工商业和宗教司法。此外,还有私人秘书以及将军们等重要官员。

  除了皇帝奥朗则布,与会者是财政大臣马利克、军事大臣特里帕蒂·辛格、工商业大臣沙钦和宗教司法大臣兰姆,以及皇帝秘书官维拉·哥利与将军萨达尔、马库斯与卡姆兰。

  奥朗则布愁眉不展,因为到来的尽是坏消息!

  重镇苏拉特城失守,主将阿扎尔·汗与副将奥马尔·哈比比殉国,十万大军尽皆覆没。

  接下来是巴罗达城、科塔城、亚格拉城等这些阻止异教徒入侵的城市也一座座失守了,没有一座能够守得住一周的!

  这让奥朗则布非常震惊,派人一查,原来这些城市尽皆倒戈。

  在莫卧儿帝国里,阿三人多,莫卧儿人少,南华军以宗教的名义,声称讨伐阿三大神的敌人莫卧儿人,于是各城里阿三与城外南华军里应外合,让南华军兵不刃血地攻取了诸城。

  南华军进展神速,阿三堪称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南华军变成了主场作战!

  奥朗则布勃然大怒,痛骂阿三不已,叫嚣着要将他们全部吊s!

  而臣子们则面面相觑,有的则低下了头,他们是无话可说。

  阿三们反水的始作俑者正是奥朗则布!

  莫卧儿帝国不是统一的帝国,在莫卧儿帝国草创初期,皇帝采取了“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岛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盘划分给每一个印度的封建主(多是信印度教的阿三),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效忠皇帝,那就是他们的领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统一了。

  莫卧儿帝国不象两中华行郡县制,国内属分封制,民众多信奉印度教,只知领主、王公与婆罗门而不知有皇帝,大家相安无事。

  奥朗则布上台后,他放弃了宗教宽容政策,加强绿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绿教化,恢复对非绿教分子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还有他的高官强行参拜锡克金庙,是穿鞋进庙的!

  锡克金庙是印度人中的战斗民族锡克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所有人进庙一律要脱鞋,这奥朗则布派出的高官穿鞋进庙,无疑大大地得罪了锡克人。

  得罪了诸阿三,难怪人家造反了!

第2743章 帝国总动员

  低下头的人有先前满口子赞成奥朗则布宗教政策的大臣兰姆,他是一个极端保守派,但现在看到了惨重的后果!

  南华军杀来,如入无人之境。

  相比于奥朗则布,南华帝国对印度教相当地重视,如皇帝在出兵前就曾经在斯里兰卡大会印度教高级人物,与他们相谈甚欢,并给予印度教很大的财政支持,表示对印度教的崇敬。

  那些印度教高级人物回到印度后,发出了配合南华军的号召,结果一呼百应,各地方尽反了莫卧儿帝国!

  阿三虽弱,为神则强!

首节 上一节 1635/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