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之雄霸海外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434节

  一千万银元!

  李定国和祁三升还能不动声色,僧格珲台吉、阿拉坦仓和阿木古郎则已经是两眼发直!

  他们已经知道银元的厉害,万万没想到的是朝廷出手之豪爽,一给就是千万级的银元!

  “我们得用好这笔钱,一个铜板都不能让它浪费掉!”杨璟新指出道。

  他们开会,就早已经制定后的策略作最后的审定,然后上报朝廷,正式实施。

  第一条原则就是修路!

  必须修路!

  想致富,先修路,这可是今上圣论。

  人员来往,物资互通有无,必须修路。

  路通的好处太多太多,不必多说。

  事实上,明军出塞,进入新疆,也一路把路修过来,路,一直在修!

  “边修路,边种树,我们是前人栽树,后人纳凉!”李定国说出了修路的配套政策,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种树这点钱算不得什么,但效果持久,算是第二条原则。

  然后就是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水渠、建房子。

  当然少不得就是开荒种地、挖矿产、发展畜牲业和开工厂。

  又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

  这条原则让蒙古人深受感动,他们占了好地,而差地则归汉人新移民,作为征服者,他们不抢

  还有一条原则,就是“环保,可持续发展!”

  既要发展,但不能污染环境,要做到山青水秀,宁可放慢速度,也不能把树木砍光、污染环境!

  会议定下了先天山北路,再天山南路的大发展政策,从国内征发来的十万青壮年新移民,组建为新疆建设兵团,分为十个师,其中天山北路七个师,南路三个师,各地驻军部队则就近归属各个师,参与屯田。

  银元下发、物资、人员到位,轰轰烈烈的新疆大建设开始了!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

  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

  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

  开沟引水,种地,种地!

  ……

  第一年的开发最艰苦,因为从无到有进行建设,他们要修路、建房、开荒种地……第二年就好很多了,基础建设起来了,而且大明开发边疆地区,有一条最高原则,那就是不能死人!

  这是今上定下来的原则,死人肯定不可避免,但要求尽量少死些人,只要人在,则什么可能都有,没了人,说什么都没有用。

  因此朝廷舍得在大伙儿的待遇上给钱,持续地改善居住条件,伙食上下本钱,以及把内地军医大学毕业的新军医尽数派出到新疆去!

  朝廷声称要让开拓的军民是享受开发的乐趣而不是受罪,在医食住行上下足功夫,不就是给钱嘛,而钱,朝廷还是给得起的!

  于是,就在新疆地区,神话般地崛起了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了座座金山---麦熟了,在天山北路都是一片片的金黄,此时此刻,陕甘地区的麦客大军正十万火急地赶来!

  阳光越是毒辣,便是麦客们纵横驰骋的最佳时机,就在新疆的麦田里,他们弓着腰,熟练地挥动着手里的镰刀,伴随着劈劈啪啪的声响,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子就在麦客的手里就像是绣娘一样绣织着图案!

  熟练的麦客一天能割将近两亩地的麦子,最差的也能收割一亩地。当微风掀起的麦浪在风里裹挟着焦黄的气息把漫无边际的的熟麦像无数的金色箭靶扎向了大地,沉甸甸的麦穗看在眼里喜在麦客的心头,虽然是替别人高兴,但是麦客此时和主人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收割了麦子,什么都会有。

  五年后,有了足够多的移民人口,新疆建省!

第2398章 东南国炮声正隆

  当大明子民们沉浸在和平的阳光中,东南国则炮声正隆!

  东南国动用了超过五十万人马的兵力,包括民夫则达到了六十万人,沿海向着伊斯坦布尔推进。

  他们装备精良,大炮火枪及粮秣均及充实,又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用奥斯曼人自己的话来说:“彼等铁甲猪,沿途杀戮一切,将奥斯曼精锐的近卫骑兵、克什米尔弓骑兵、土库曼部落骑兵、西帕希骑兵、耶尼色里火枪兵、阿扎普步兵、图菲克西火枪手等,均扫荡无遗!”

  “猪”是奥斯曼人骂人的话,奥斯曼人对东南军是又恨又怕,他们那打得欧洲大公闭门不出的各路精锐部队,那悍不畏死,以“你有枪膛,我有胸膛”那一套在东南军面前根本不够班。

  由于有舰队掩护,东南军的补给相当有力,因此他们的进军是步兵打头,以强大的步兵方阵粉碎一切敌人,再以骑兵去扩大战果。

  想想吧!

  大汉李陵五千人,给他们充足的箭枝,他们力敌八万凶残的匈奴兵,要不是箭尽,匈奴兵都无法取胜。

  现在过四十万的东南国火枪兵,没有弹药匮乏的问题,在野战中他们打得任何包头佬尸横遍野,无法可挡!

  杀得敌人多,死得自己少,到后来包头佬望而生畏,根本不敢上前搦战,以致于东南军中某个将军在夺取某地后,狂妄自大地向总参谋长戴维先生报告道:“或许是我疯了,看来包头佬已无意抵抗,至少在本地是如此!”

  戴维先生回复,讽刺他道:“把‘疯了’后面的字全部删掉!”

  东南军中疯了的将军比比皆是,他们奋勇当先,包头佬敬畏地给出了对东南军的褒义词:“墙军!”

  如墙而入,方阵有如长城牢不可破,似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

  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搬到了安托利亚!

  野战不是对手,守城更是悲摧,包头佬在报给伊斯坦布尔的呈文中所吹嘘的所谓“坚城”,都在明军前面不堪一击。

  明军使用了一门门口径达到800mm以上的“伊城大炮”,炮弹威力巨大,把一座座城的城墙给摧毁,硬生生地炸塌!

  “伊城大炮”的怒吼声震撼了奥斯曼人的“龙兴之地”安托利亚(即小亚细亚),奥斯曼人不禁想起了当年用乌尔班大炮击毁君士坦丁堡的旧事,不由地道:“这是报应啊!”

  就算遇到“伊城大炮”搞不定的真正的坚城,包头佬也难以守得住,因为汉人是守城的祖师爷级的人物,对于守城与攻城,他们什么都清楚!

  又人多势众,一天就能够搭建起高过敌城的土山,然后包头佬的麻烦来临,在城墙上根本站不直腰。

  东南军狙击手异常猖獗,见到包头佬就狙,丝毫不在意浪费子弹。

  连城墙都站不直腰,还能怎么守!

  可怕是是东南军的诸火力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攻城时的炮击、炸弹轰击、投石车攻击一停顿,步兵就上来了,让包头佬应接不暇。

  有时东南军步兵佯攻,当包头佬在城墙头严阵以待时,落到他们头顶的是无数的炸弹、火油弹和毒气弹以及弓箭。

  没错,弓箭,在东南军中居然出现了蒙古骑兵序列,二个蒙古骑兵师参战,他们发射了无穷无尽的弓箭,把城头射成刺猬!

  这样生猛的攻击下,没有人不中箭的。

  无论是明军的子弹、弓箭和炸弹都有“毒”,铅毒入体,无药可治,就在高烧和流口水失去了生命。

  这样的敌人,就是神一样的敌人!

  包头佬被打怕了,对东南军的畏惧是与日俱增,在社会上流传着种种不利的流言。

  大维齐尔艾西木·帕夏对帝国发布了总动员令,要求15岁到60岁的帝国子民都有义务,在五天之内到征兵处报到,特别是命令中专门写的:“各地方官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喜气洋洋,敲锣打鼓,鼓舞民众参军的热情,不得垂头丧气,或者无视动员命令。”

  这一条就是针对社会上的沮丧气氛,可是糟糕的局面岂是一纸命令就能够解决的!

  之前连年的战争让民众和基层官员再清楚不过战争的苦难了,安托利亚西部的一位官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大伙垂头丧气,心神不宁,焦躁不已。

  他们一批批聚集在广场,仿佛最终审判日来临了一样,有的人策划逃跑,可是向哪里跑呢?有的想躲,但是也无处可藏,听闻东方来的异教徒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令我们更加害怕,似乎预示着未来会有一场腥风血雨,吞噬我们辛勤耕耘的良田和龟裂的荒地。”

  这可是安托利亚,龙兴之地!

  士气都那么低落,民众参战热情极低的情况发生了。

  要知道,以前包头佬向白皮进攻,屡有斩获,民众如中国战国时期的秦人闻战而喜,枕戈待旦,想的是抢上一把。

  如今的包头佬意兴索然,在特拉布宗(土耳其东北部港市,临黑海,该城以财富与美女著称),即使发布了不登记兵役就要被砍头的命令,也有许多年轻人躲在家里。

  在土耳其帝国旧都布尔萨,全市的店铺都因为征兵而歇业。

  在伊斯坦布尔,新兵们愁眉苦脸的随着军乐声在大街上游荡。女人们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哭泣不已。

  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管理系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谨,开战前他们组织了50万人参加军队,而整个战争之中奥斯曼帝**队也没有超过60万人,因为逃兵现象屡见不鲜。

  死亡及伤残的土耳其人达到了二十万人,受伤者则过三十万人,相比之下,东南军的死伤不到十万人,可见土耳其人战斗力之逊色,打到后来,逃亡者日甚。

  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在1660年比1659年下降了20%,他们向白皮的借贷甚至爆发了财政危机,导致帝国经济状态一度陷入瘫痪,让皇太后不得不卖掉自己的首饰,向全体民众募捐,好不容易才能够筹集到一笔资金把这场战争打下去。

  他们失去了太多的土地,没有了埃及谷库的支持,整个帝国都陷入了饥馑。

  把希腊割让出去,没有了那里的银矿收入。

  原本凶狠的北非海盗也不再参与帝国的军事行动。

  两河流域的部族尽数独立!

  如今的奥斯曼帝国既没钱,也没军火,人越打越少,陷入了泥坑中难以自拨。

第2399章 开心的将军们

  对于奥斯曼帝国的窘态,东南国知之甚详。

  因为带路党多了!

  奥斯曼帝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帝国,是用宗教认同,以军力威胁撮合的国家,甚至可以归纳为奥斯曼人是最大的部落,统领大大小的部落。

  一旦帝国的军力失威,各个部落马上不再向伊斯坦布尔效忠,奥斯曼帝国也面临着崩溃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土地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管辖,都不用东南军去打。

  比如膏沃之地的两河流域,东南军没来,他们自己独立,宣布不再听从奥斯曼帝国的命令,让奥斯曼帝国连充饥的椰枣都吃不上了,以前两河流域出的椰枣可以供应了整个奥斯曼帝国!

首节 上一节 1434/18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酒厂:除了我,他们全是卧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