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匪 第335节
而一旦国内的钢铁被打垮了,外国钢铁的价格也就随之上升。
据某种理论,自由市场可以自动的遏制暴利,因为如果某个东西出现了暴利,投资就会涌入这个行业,然后产能就会扩张,供应就会增加,于是利润就会自然下降,然后暴利就自然地被消灭了。
但是很多时候,理论往往很完美,一遇到现实却立刻抓瞎。
因为很多产业门槛很高,进入这个行业需要非常多的投资,而人家完全可以等你的投资都投进去了,开始生产的时候,突然把价格降下来,最后让你血本无归。
所以如今的钢铁的价格虽然上去了,但是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国内,就是李谦都不敢在钢铁行业上投资。
而中国是弱国、穷国。
财政也有限,自然没钱像欧洲那边那样修建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而只能建造一般的土木工事。
不过即使是土木工事,只要认认真真地修建,不偷工减料,一样可以非常坚固。
在原本的历史上,日军在松山的防御工事,在总体上也就是个土木工事而已,却一样让国军流血漂橹。
按照后来德军的经验,一层原木,一层泥土,再一层原木,再一层泥土……这样的野战工事,只要堆得厚实,甚至都可以顶得住122毫米的榴弹的直接命中。
而国防防线好歹也是修了几年的永固工事呢。
按照原本的设计,一些重要的,使用了进口的钢筋混凝土的核心堡垒甚至应该可以承受八寸炮的直接命中。
而日本陆军在炮兵实力上其实是相当弱的。
一个日本师团,才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其实很多师团都没有满编,普遍只有9门)这已经是日本的师团级别的最大口径的火炮了。
至于150毫米炮,这东西一直到日本投降前的总产量才900门左右,而在这个时候,数量就更少了。
基本上是方面军直属的装备。
总的来说,日本炮兵也就是能欺负一下中国这样的弱国,和欧美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虽然国防防线只有个别的核心工事有钢筋混凝土,但一些次一等的工事使用了传统的三合土和石料构造,同样非常坚固。
至少不是日本陆军常见的那些105口径的重炮能打得动的。
剩下的那些土木结构的便宜堡垒,至少也能顶得住日军当中常见的那些81mm口径迫击炮和70mm口径的92步兵炮,以及日军的94式37mm战防炮的打击(日军的这东西就是德军的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制品,但是因为日军没有被帽穿甲弹,所以穿透力要比原版的差不少。
)。
所以在日本陆军原本的计划中,是打算大量的使用芥子气和路易氏气来攻击这条防线的。
事实上在上海的作战之后,日军虽然嘴巴上依旧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依旧宣传说靠着竹刀就可以打垮中国军队,但是上海作战的情况却已经说明,即使在得到了海空军的大力支持的情况下,日军要正面击穿一支较为坚定的中国军队的防线,依旧是相当困难的。
而依据这段时间以来和中国军队交战的经验,中国军队的防化能力,几乎就是个零。
所以在攻坚作战的时候,使用化学武器,几乎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作战方案方式了。
然而随着中国空军“空袭东京”的行动,以化学武器为主要突破武器,打穿中国军队的国防防线的计划就被否决掉了,甚至,为了避免下面的家伙独走,上面还专门把朝香宫鸠彦王派过来,继任上海方向日军的总司令。
而他到达之后,第一道命令,就是把在上海的陆军手中的化学弹,甚至包括并不致命的瓦斯弹都集中起来,然后装上船拖回日本。
这样一来,攻击国防防线的难度就大大的上升了,需要的人数和弹药数量也直线上升了。
而因为“中国事变”是下面独走弄出来的,不要说政府,就连参谋本部也一样是缺乏准备的。
这个缺乏准备的表现之一就是武器弹药的调运混乱。
重新做计划,重新安排部队和相关的武器弹药都需要时间。
所以一时间在南方战场上,大的战斗行动都暂时停了下来,大家都在为即将发生的新的战斗做准备。
第四百二十二章 局面
就在日军准备要强攻国防防线的时候,人民党那边也正在迅速地扩大抗日根据地。
随着太原的失守,八路军身上也不再有直接的战斗任务了。
如今对他们只有一个较为模糊的作战要求,那就是以敌后游击战的方式袭击日军的后路,拖住日军继续进攻的步伐。
但事实上,因为兵力不足,以及为了天皇的安全,必须尽快地控制住接近日本本土的沿海地区的新的要求,在华北的日军,已经将目标重点转向了山东和江苏,他们已经不打算再在山西方向上投入更多的军队用于进攻了。
甚至于还在将一部分军队转移到其他方向。
这也意味着八路军需要进入其他战场。
这种事情如果让国军来做,那几乎就是在找死了。
因为这意味着军队会长期的脱离后方,进行无后方依托的作战,甚至于要靠自己开辟出能养活自己的地盘。
但是对于八路军来说,这本来就是常规操作。
而且八路军发现,如今的局面非常的宽松,非常的适合他们的发展。
首先,日本人兵力不足,最多只能控制县城,县城一下的广大地区都是力量的真空地带,这种真空状态甚至比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权不下县”还要真空。
因为国民党的政权虽然不下县,但是他们在乡村却是由他们的委任统治的。
那就是士绅统治,或者用更时髦一点的词语,就是“乡贤统治”。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真正统治着那里的是诸如周扒皮、黄世仁、胡汉三、南霸天这样的“乐善好施”的地主老爷。
国民党依赖他们来维持农村的秩序,提供税收;而他们则利用国民党政权来维护他们的地位,镇压潘东子、吴琼花之类的人的反抗。
他们上下勾结,便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援的整体。
但是如今,在这些地区,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国民党政府被日军赶跑了,而日军虽然占据了这些地方,但是却还没来得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系统,更不用说和留在乡间的周扒皮、黄世仁等人建立联系,形成共同体。
所以在日占区的农村地区,基本上就完全是处于真空状态。
另外,八路军这个时候的“国军”身份,也使得他们在乡间暂时还不会遭到地主们的集体反对。
而且,人民党中央在统一战线达成之后,也对他们的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由没收地主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的土地革命政策调整为“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这样至少在抗日期间,人民党在其控制区,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只是以降低剥削强度为条件来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并以此一方面团结广大的贫苦农民,一方面也团结开明地主共同抗日。
认真说,人民党的这个政策,还是损害了地主的利益的。
但是一开始人民党的军队顶着“国军”的名号,而且而还占据了“团结抗日”的道德高地,再加上那些地主还没来得及和日本人勾结起来,自然也只能认了。
于是在日本控制区的农村,八路军的控制区迅速地膨胀了起来,而日本人呢,因为他们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突破国防防线,以及攻击山东和江苏地区上面,这个时候,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注意到,他们认为的已经是自己的控制区的不少地方,其实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八路军的根据地。
而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八路军已经站稳了脚跟了。
当然,即使他们现在反应过来了,因为缺乏兵力,他们实际上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
只有在正面战线上的事情解决了之后,他们才可能抽出兵力来对付八路军。
即便如此,兵力也还是不够的。
所以他们还必须建立起汉奸武装,而这也需要时间。
而且,汉奸武装这玩意儿,太能打了,日本人不放心;不能打,日本人同样也不能放心……随着华北日军的主力开始集中到山东方向上,山东的局面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控制山东的军阀韩复渠当然是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地盘的,但是他也不可能倒向日本当汉奸。
原因也简单,因为如果他倒向日本当汉奸,先不说手下会不会造反,日本人还能允许他继续当山东王?日本人打山东,难道是来义务劳动的?如果打下山东之前,韩复渠是山东王;打下山东之后,韩复渠还是山东王,那蝗军不是白来了吗?但是韩复渠虽然不可能投降日本,但是和日本人打又是另一码事情了。
韩复渠原本觉得如果蒋介石的中央军能给自己一些支持,那也不是完全不能打,而且一开始看看蒋介石在上海还是打得很认真的。
所以一开始韩复渠抵抗的还算认真,打得也还不错。
但是不久之后,韩复渠就发现局面不太对了,往山东战场上来的川军什么的越来越多,还有原本叫湘军,后来叫中央军的也来了不少,但正儿八经的中央军却不但不见增加,反而被不断地抽调到其他战场。
虽然这些抽调都是有理由的,但是韩复渠还是觉得老常怕是想要坑了自己。
尤其是最近,韩复渠刚刚得到消息,说是日军从山西调兵来山东了。
而且前线也不断发现新的日军单位,压力越来越大、韩复渠便电呈蒋介石,要求蒋介石赶紧给自己增派精锐部队,实在一时抽不出,那多给点杂牌也行,要是杂牌也没有,那也给自己赶紧送点武器弹药来。
谁知道蒋介石满嘴答应得很好,但是一转头,却把原本已经到了山东的中央军的炮兵部队给调到南方去了。
当然,在面对韩复渠的追问的时候,蒋介石还是以调动更多的军队去支援他来安抚(糊弄)他,并且向他保证,他正准备把川军的装备最好的几个师给韩复渠派过去。
韩复渠一听川军,心里就凉了半截,装备最好的川军,那就等于是在幼儿园小班里找了个个子最高的小朋友。
在得到这几个师的番号之后,韩复渠留了个心眼,便又和在武汉看病的刘湘取得了联系,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就差点气晕了过去——刘湘告诉他,这几个师刚刚从上海战场上撤下来,每个师现在剩下的人都未必有一千。
韩复渠知道了,放下电报就开始骂娘。
他表示:“老子早就说过,他蒋介石要是肯老老实实的抗日,那老子就是小标志养的。
MDBZ,老子自己说的话,自己不记得,真是个小标志养的。”韩复渠知道自己的兵要是拼光了,自己就毫无地位可言了。
所以在他觉得肯=肯定守不住山东了的时候,他就做出了决定:“是在打不了了,老子就跑。”
第四百二十三章 申请
韩复渠既然起了这样的心思,当然就不会好好打仗了,他一边把支援过来的其他军队,比如说川军呀什么的摆到前线上去,同时做出了一副要和山东共存亡的架势,但是背地里却已经让自己的嫡系做好了赶紧往南边撤退的打算。
丢掉了山东当然对他不利,但是总比丢了山东,还把自己的兵都丢光了强。
韩复渠觉得,只要自己手里还有兵,那到哪里也都能有碗饭吃。
不过要走,有些事情也是要加以安排的。
比如说一些值钱的东西,或者一些重要的人物。
蒋介石其实此前也估计山东肯定是保不住的,所以也一边督促韩复渠“守土抗战”,一边也让他抓紧时间,将一些有价值的人——是的,有价值的人赶紧转移。
这些人包括山东的各种社会名流,比如说那些大学教授,那些“自由民主人士”,蒋介石对这些人一向不太信得过,他私下里甚至说过,别看这些人喊起“抗日救国”比谁都响,天天骂政府卖国,他们其实怨恨的不过是自己“卖国无门”,真要让他们得到了卖国的机会,他们会卖得比他蒋介石还快、还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