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786节
“自贞观年起,这鱼符也就失去了效用。”
“对于它,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
“我就要走了,这鱼符留给你,就当是一个念想吧。”
“让它替我陪着你,替我看到你功德圆满,成就大业的那一天。”
听着太上皇的话,此时的李秋悲痛不已,心如刀割。
含着泪水,将这鱼符贴身收好。
而这时,太上皇突然间回光返照,感觉了那么一阵清明。
知道大限将至,真的到了临别之时的老人家,竟然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李秋啊,我的好孙儿……”
“爷爷要走了,再也见不到你了。”
“爷爷嘱咐给你的那些话,一定要记好,记好,千万不要忘却。”
“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莽撞,好好活着……”
“我的好孩子……”
“舍不得你啊……”
……
最终,太上皇还是撒手而去。
而在听到了李秋的哭喊声后,李世民、长孙皇后等人也大步冲了进来。
整个大安宫之中,哀哭声连成了片。
早已经准备好的礼部、宗正寺官员,也同时带着哀伤忙碌起来。
整个长安城和大唐,也瞬间从年节的喜庆转到了为太上皇治丧的悲痛之中。
在太上皇离去之后,罗可心和武珝也在李秋的带领下。
来到太上皇的灵堂前,正式的拜祭。
期间,罗可心和武珝两个,也是无比悲痛的哀哭了一场。
不仅是对李秋,太上皇对芙蓉园中的其他人,尤其是武珝,也是无比疼爱的。
如今临了都未能见到太上皇最后一面,她们又怎能不悲痛、伤心?
由于罗可心还有身孕在身。
为避免她动了胎气,平阳公主和柴绍,急忙劝慰她,提前一步带她离开。
第854章 或许,李秋也是太上皇的亲孙子
太上皇的治丧,一共用了七天的时间。
后将太上皇的遗体,葬于献陵(京兆三原县东之十八里)。
这时候,群臣共同奏表,请求皇上能够依照太上皇的遗命。
诰视军国大事。
可是这时,李世民却是无比坚决的摇摇头。
告诉他们,朕或许是一位好的君主,却不是一位好儿子。
如今太上皇故去,朕必须引天下孝道,与皇后一起,到献陵为太上皇守孝。
同时下诏,命太子于东宫之中平决庶政。
此命令一下,群臣也是毫无办法。
这圣上身为人子,为太上皇守孝也是天经地义之事。
虽然有太上皇的遗命在先。
但这种事情,是绝对无法再去劝谏的。
在临去献陵之前,李世民,尤其是长孙皇后。
对太子李承乾嘱咐了很多。
李承乾自然是一一应下。
神情上肃穆与哀伤。
可是内心里,却是有着隐隐有着一股兴奋。
这种感觉,与当初突厥大军兵临长安,自己被偷偷送去洛阳时,是何等的相似。
等到长孙皇后临行前,一直在她身边服侍的老太监徐德,自然也是要跟随而去的。
可是长孙皇后犹豫了再三,还是将他留在的宫中。
并且叮嘱他,李秋身为朝中宰相,少不了要与代理朝政的太子接触。
李秋这个孩子行事,向来直率。
一旦认为是对的,就我行我素。
而太子,也是刚刚处理朝政,气血方刚。
怕是难以纳谏。
你留在这里,也好有个照应。
千万不要在这段时间里,让李秋和太子,东宫和芙蓉园,有什么摩擦和冲突。
若是一旦有什么不好的苗头,你也能及时的派人前去献陵禀报。
听到此,太监徐德也是无比认真的点头。
告诉娘娘小心,自己在宫中这边,一定会尽心竭力。
看护好李秋殿下和芙蓉园的。
能有徐德在此,长孙皇后这才算是放下些心来。
太子得以代理朝政,而且将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汉王李元昌等人,自然是喜出望外。
他们东宫派系之人,终于是看到了一缕明亮的曙光。
一直沉闷许久的心,也终于轻松了好多。
他们之前付出了那么多,所等的,就是这么一天。
现如今,太上皇故去,太子主持朝政。
这已经是走上了坦途。
将来若是陛下百年之后,太子定然会继承大统。
到时候,也就到了他们这些人论功行赏,收获回报之时。
在从宫中,受完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好一番嘱咐之后。
李承乾也是颇为疲惫的返回到了东宫之中。
这时,一身华服,甚为优美的称心,深情款款的走上前来。
悉心的替李承乾更换掉外衣。
“殿下。”
“近段时间来,为太上皇治丧,您身为这大唐的太子。”
“太上皇的皇长孙,一定是累坏了吧?”
听到此,李承乾的眼神中不由得闪过一丝怒气。
“哼,这太上皇,死了也罢。”
“真的是越老越糊涂了。”
“以前每年去大安宫为他拜寿之时,他就总是找我的小脚。”
“连主桌都没有我的份。”
“没想到,他在临死之前,竟然又狠狠的戏耍了我等一番。”
“称心你是没看到当时的场景。”
“眼看着太上皇即将不行了,他却将我和魏王等人全都给赶了出来。”
“反倒是让那个商贾李秋,独自进去陪完他最后一口气。”
“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那李秋,再有功绩,也不过是一个外臣。”
“而我,却是这大唐的太子,未来的储君!”
“从始至终,他竟然连一句话,都没有对我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