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766节
东宫和太子,则是被深深恶心了一次。
为了这件事,岑文本还特意抽了个空,来到门下省同王珪热络的聊了几句家常。
以示亲近之意。
虽然没有明说,他此番就是特意来感谢王珪的相助之情的。
其实,像今天之事,王珪本就是可做,也可不做。
换做以往,他是绝不会参与到东宫与魏王府之间的纠纷中来的。
可这一次,却是有些例外。
像王珪、魏征、韦挺和冯立等人。
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曾经身为隐太子心腹的他们,不论归附到哪里,都是二姓家臣。
在非常讲究忠诚的那个时代,这是非常犯忌讳的。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心一意的为朝廷做事。
以养自己的贤明。
他们几个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相互扶持的小团体。
李秋和芙蓉园,也是算在了他们几个人的利害得失之内。
之前不管怎样,岑文本和魏王府都是主动示好。
甚至是出手相助。
李秋和芙蓉园也搭上了几个人情。
人情这个东西,一旦欠了,可是有些难还的。
王珪以免这人情越欠越多,以后李秋和芙蓉园为了偿还再付出过多的代价。
所以这一次,也就算是顺手而为之。
像这种朝堂之上,政治场中很微妙的东西。
李秋向来是后知后觉,神经大条的。
但是像这些真正交好,以及李秋的心腹之人,总是会替他去着想。
在王珪开了这个头儿之后,身为中书舍人的高季辅,也在李世民询问政务之时。
顺带着,又替李秋还了魏王府一个人情。
“陛下。”
“臣以为,京外官员品阶低微的,俸禄低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
“如今府库充实,应当酌量优厚供给,然后才可以责成他们廉正严设科禁。”
“又,汉王李元昌等皆陛下之弟。”
“比见帝子拜诸叔,叔皆答拜,紊乱昭穆,宜训之以礼。”
高季辅前面所说,主要是高薪养廉之策,颇有见地。
而后面,也是顺带着说了说汉王李元昌和东宫关系走的过近。
都快赶上了东宫的一个心腹家臣。
可他毕竟是李世民的弟弟,李承乾的叔叔。
很多时候,难免会有不合礼数之事。
对于高季辅的对答,尤其是他提出的高薪养廉之策,李世民是颇为赞许的。
至于汉王李元昌之事,他也只是随后略微提醒了一下孔颖达、杜正伦等人。
让东宫这边留意。
在这两件事发生后,自然是将东宫众人和李承乾气的不得了。
连连大骂,这个王珪和高季辅着实可恶。
还有这芙蓉园众人,什么时候和魏王府沆瀣一气,牵扯上了?
在提出这个疑问之时,他们也不想想。
要是没有东宫这边的外力促使,自然也不会有今天的这种现象产生。
另一边,在魏王府,魏王李泰自然是大喜过望。
颇为兴奋的对刘洎等心腹大笑着说道:“本王真的是没想到。”
“这王珪和高季辅竟然主动的帮我们的忙。”
“这一次,我那大哥,怕是要被气个半死了。”
第836章 急他人之所急
工部郎中苏勖,此刻也是感慨良多,随之说道:“其实在以前,臣的观感之中。”
“像这北平王和他身边之人,都是多么的拙劣。”
“但是自从去了民部,与这群人共事之后。”
“臣却是有了很大的改观。”
“首先是这北平王,虽说他出身卑贱。”
“平日里言语、行事,惊世骇俗,胆大至极。”
“但是他们芙蓉园那边的很多东西,事物,真的是颇为惊奇。”
“其次,就是这个北平王虽然有诸多的劣迹。”
“但却是真真切切的一心为国、为民做事,谋利。”
“几乎是毫无私心。”
“想必,这也是陛下如此器重与宠信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听着苏勖如此高调的夸赞李秋和芙蓉园。
一旁也有人不是滋味,笑着开玩笑说道:“苏大人,您这刚去民部不到一年时间。”
“怎么就将那北平王和芙蓉园吹嘘成了这样?”
“不知道的,还都以为你如今同那马周一样,是那芙蓉园中的家臣了呢。”
听到他的话语中阴阳怪气,苏勖也不以为意。
当即话锋一转,继续对魏王李泰说道:“既然如此,咱们就暂且不管他北平王和芙蓉园如何。”
“单单是看如今附庸在他们周围的这样一群人。”
“不说王珪、魏征、柴绍、武士彟这些。”
“就是段仑、马周、宋佑、程名振、屈和泰。”
“都值得殿下您和我们魏王府对其示好,并拉拢的吧?”
听着苏勖的话,魏王李泰笑呵呵的点点头。
“苏大人此言不错。”
“而你们这些人,也不要因为苏大人同工部之人走的近一些。”
“就风言风语的,横加指责。”
“当初本王和老师举荐苏大人去民部,也正是有这样一层意思。”
“如今看来,当初老师定下的同北平王和芙蓉园示好这个谋略。”
“端的是高明。”
“如今还仅仅是小范围内的互通有无,就已经让东宫那边难受不已。”
“这要是将来能拉拢芙蓉园为我所用?”
“怕是这大统之争,也就该有个定数了。”
“刘大人,老师之前也曾说过。”
“你是尚书左丞,同北平王拉近关系这一个重任,就要交到你的身上了。”
听到此,一旁的刘洎轻叹一声,缓缓说道:“殿下您的心情,臣非常能理解。”
“但是想要将那李秋和芙蓉园拉到我们魏王府这边,为我所用。”
“怕是很难。”
“至少几年,甚至是十年之内,都没什么可能。”
“就如苏大人所言,这北平王和芙蓉园,少有私心。”
“我们很难有什么东西去拉拢他们。”
“不过臣一定用心去做此事,不负殿下和岑大人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