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446节

这场战火从魏国境内绵延到了吴国境内,吴军也被迫地由攻转守,形势的变化让孙权很是恼火,自然难免会迁怒于诸葛(ceef

恪,再加上朝中大臣多有弹劾诸葛恪的,孙权于是下旨免去诸葛恪的都督之职,而改由从荆州撤退回来的朱然担任江北都督。

不讨孙权也并沿有深究诸葛恪的责任,更没有完全弃用诸葛恪,让他移守柴桑,拜为江西都督

也许从感情上来讲,诸葛瑾此番于王事,让孙权也不好意思对诸葛恪加重处罚。

其次,诸葛恪此番虽然战败,但一直以来是秉承孙权的意志行事的,如果完全否定诸葛恪的所做所为,那就等于是打了孙权自

己的脸。

所以孙权的板子看似高高举起,却是轻轻地落下,处罚的不痛不痒。

但对于诸葛恪来说,却是深感痛心的,本来他是准备着大干一场的,但最后却是不得不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石亭,率

军前往柴桑上任去了

诸葛恪原本是对这场战争寄予厚望的,想在吴国的政坛上脱颖而出展露头角,就必须要在这场战争之中有所建树。

诸葛恪确实也是尽了他的全力,他努力地想要打好这一仗,弹精竭虑,费尽心机,但奈何他遭逢的是司马懿这样久战沙场深谋

远虎计智百出的老狐狸,和司马相比,诸葛恪终究还是嫩的多。

年轻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交学费的,和司马懿的几次较量之中,诸葛恪还是完全地处于下风,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承认对

手的老辣和计谋,他确实是甘拜下风。

但诸葛恪服气吗?不,他一点儿也不服气,虽然在夹石道遭遇到了大败,可诸葛恪将兵力收缩到石亭和龙逢一线之后,还是摆

出了一副誓于魏军决战的架式,从那儿跌倒的,就要从那儿爬起来,诸葛恪如何肯轻易地服输

但是,孙权的一道圣旨,让诸葛恪的满腔热情化成了空。

虽然说诸葛恪对孙权的决定一点儿也不意外,经历了如此的大败,孙权没有把他革职查办而是另调别郡,已经算是法外开恩了

这或许是孙权念着诸葛瑾的旧情,才对诸葛恪没有实施重罚,同时孙权也是安抚那些朝中的鸽派老臣,要知道,因为此次的北

伐失败,朝中弹对诸葛恪的奏章堆集如山了,那权再怎么也不能杆顾这些大臣的竟见。

出于安抚的目的,孙权肯定必须对些江东老臣们有所交待,诸葛恪也自然清楚自己的命运了

黯然地离开了石亭,回首北望,诸葛恪也是感慨万千,终有一天,他会回来的,而将来,也一定不是今日的这如此场面。

接替诸葛恪的,是车骑将军朱然,原本在这次北伐之战中,朱然充当的是打酱油的角色,他奉命率军两万进攻樊城,明眼一看

就知道朱然所率的不过是一部偏师,用来牵制在魏国在荆州的部队,使其不敢东顾。

虽然是偏师,但朱然打得一样是有声有色,朱然采纳了骑都尉朱异的计谋,在樊城的外围大破魏军,直逼樊城城下,引得天下

震动。

荆州刺史胡质轻兵突进,紧急地增援了樊城,才使得樊城转危为安。

后来吴军在淮南方面战事不利,孙权就下令朱然放弃进攻樊城,而转守薪春,随时准备增援淮南

诸葛恪存夹石大败之后,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江北都督,统领前线之兵

朱然火速地从薪春赶到了皖城,接任了江北都督的职务。

现在吴军面临的形势相当的严峻,夹石的失守,使得皖城丧失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外干魏军可以随时功击的仿雪

而石亭、龙逢虽然可以驻军,但其险要程度自然不如夹石,而且这两地距离皖城太近,使吴军字全丧失了战略纵深,如果魏军

挥师南下讲逼石亭的话,皖城也是效技可危。

如何守得住这江北第一重镇,现在担子完全搁在了朱然的肩上。

第四百八十九章朱然的命令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朱然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撤离石亭和龙逢的军队,将原来驻守这两地的军队撒往了皖城和皖口。

此命令一下,众皆哗然,这不是放弃防御,给魏人的进攻大开方便之门吗?

如此一来的话,江北重镇皖城岂不就直接暴露在魏国的铁蹄之下了,再无险可守,而一旦皖城失守,那对东吴就是一个重创。

人们对朱然的举动都大惑不解,诸葛恪在职的时候,在石亭和龙逢布下重兵,严防死守,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可朱然倒好,干脆放弃了这两个要地,谁也不知道朱然的真实战略意图何在。

但朱然对是胸有成竹,对自己的计划充满着信心。

朱然认为,双方经过了连月的大战,已经是疲惫之极,没有多少的再战之力了,从魏军攻克夹石之后,迟迟地按兵不动就可以

看得出来,现在司马懿的进攻欲望并不是那么的强烈,甚至看不到其进军的意图。

之所以司马懿没有退兵,就是因为双方一直僵持着对峙着,如果司马懿选择在这个时候退兵的话,肯定会遭到吴军的反击的,

所以双方干脆地僵在这儿了,你不动,我也不动。

朱然上任后这一件事就是撤兵,示敌以弱,不再前方战线上驻兵和对峙,尽量将军队往南撤,退回到吴国~的腹地

不过朱然也不是一味地退缩,而是加强了皖城和皖口这两个军事重镇的防御,那怕吴人前来进攻,想要攻克这两座战备充分兵

精粮足的城池,也-试比登天。

当然,退守最大的好处就是解除了双方的前线对峙,让双方的军队得到了缓冲。吴军撤乒之后,由干远离了夹石前线,反攻的

可能件也大大的降低了

说实话,朱然也并没有反攻夺回夹石的意图,夹石道险峻天成,易守难攻,吴军如果强攻夹石的话,得不偿失

现在朱然摆出一个防御示弱的姿态,就是有意无意地想与司马懿求和,只要双方各退一步,这场战争,也就算是划上一个句号

至于将来双方再起干戈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吴魏之间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已经成了一个惯例,谁也不知道下一次

的战争会在什么时候打响。

司马懿其实等得就是吴军发出来一个明确的罢战信号,之前诸葛恪退守石亭、龙逢,虽然是摆出一副防御的架式,但却是寓攻

于守的阵势,一旦夹石方面有什么异动,诸葛恪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出兵,准备要夺回夹石。

面对诸葛恪的咄咄态势,司马懿当然不敢掉以轻心,所以虽然魏吴双方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但保持高度的警惕却是时时

刻刻所必须的。

其实拿下夹石之后,双方的战斗欲望就已经减弱了不少,这场战争已经是临近了属声,只不过是诸葛恪心有不甘,一直摆出一

副准备进攻的姿态,司马懿自然也不肯退兵。

夹石是魏军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司马懿自然不会轻易地放弃,在驻守夹石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司马懿可没自歇着,而是派人重

修了鬼愁涧,将吴军原先的大营改为了关隘,大大的提高了其防守能力。

原来的鬼愁涧,只是一个极为险要的山口,吴军在此临时驻防,就连营寨都是现扎的,也难怪胡奋乔装改扮成吴兵的模样,成

功地接近吴军大营之后,便轻易地攻破了吴军的营寨。

这固然与吴军守备力量薄弱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木栅结构的营寨和砖石夯土结构的城墙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吴军在鬼

愁涧修筑一座关城的话,别说是三千人,就是只有一千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将魏军挡在关外

但诸葛恪撤军到鬼愁涧时,十分的仓促,只能是勉强地扎营安寨,凭险据守,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条件来兴修一座关城。

求鲜花

而司马现在有的是时间,所以不急不徐地来打造夹石关,将夹石关兴建为御吴的第一道防线

建造夹石关时,吴军就地取材,采大别山之石,以此来垒砌,省时省力省钱不说,石砌的城墙堪称是最为坚固的城墙,以目前

双方的所使用的武器来看,那怕是最为厉害的武器投石车无法撼动其分毫。

夹石关就是在鬼愁涧的原址上兴建的,依托险要地势,关城坚固如铁,完全可以粉碎吴军的任何进攻。

司马懿之所以兴建夹石关,完全是把这里按照魏吴前线第一关口的标准来打造的,也就是说,司马煞并没有直正打算要去讲攻

皖城,夹石已经是魏军所抵达的最前沿防线了。

这次的战争是吴国挑起来的,魏国处于一个防御的状态,战争打到这个阶段,魏军已经收服了所有被吴国侵占的领土,而且夺

取了夹石,等同于魏军连本带利地收回来了。

战争打到这个程度,或许就已经是该见好就收了,毕竟从魏军的各项准备来讲,根本就没有做好打一场无限战争的准备

而将战火引入到吴国境内,这势必将会是扩大战争,将战争导向一个不可知的方向

司马懿此次担负的任务也就是收复淮南之地,将吴军逐出淮南限可,在原本的计划之中,就没有准备乘胜而反攻的计划,如果

司马煞现在改变计划的话,势必将会加重魏军的后勤供应的负担。

而整个的后勤供应体系,将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司马煞是不可能派兵进入吴境,去攻打吴国的

重镇皖城的。

如果仅仅只是派一支小规模的队伍突袭一下皖城,这倒不太妨事,但如果是十几万大军全部向前推进,与吴军展开规模浩大的

战争,这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在没有一个正常运转的后勤保障体系建立之前,司马懿是不会轻易发动南征的。亿

首节 上一节 446/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开局被屠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