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我摊牌了,我的岳父是皇帝 第158节
“这奖励措施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针对各县官员的,另一方面是针对老百姓的。”
“每个县的官员不是每三年就会进行政绩考核吗?为了让县令积极配合招生,可以把这次的招生考试也纳入政绩考核。”
“而为了让老百姓积极的送家里的孩子参加招生考核,也是需要给他们一些好处的。”
“我这里列了几点,大家可以看一下。”
“比如说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大学的,每个孩子每年有十两银子的助学金。”
“顺利毕业的孩子,都会安排进官府工作,让他们充当衙门胥吏,给他们一份皇粮吃。”
陈凡说完这些,崇祯和李易之陷入了深思,他们在思考这些奖励的可行性。
陈凡为了这次的生源招收,可谓是费尽了心血。
在府里的这段时间,陈凡有事没事,就在思考招生的事。
在陈凡心里,他把这次招生的事看得无比重要。
因为系统给他的主线任务,就是帮助大明全面发展。
科技,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等。
而要使大明社会整个的进步发展,没有科学教育的人才是万万不能的。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没有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
人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源动力。
纵观整个现代历史,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不重视人才教育的。
哪怕是当年一穷二白的华国,也提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
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对这些聪明的孩子,陈凡看得异常重视。
有了他们这些聪明孩子,陈凡才有信心,让大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步发展。
要不然,就他一个人,想要大明科技,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哪怕他从现代世界弄来无数的新奇东西,想要凭此推动大明社会的进步,也是绝无可能的。
陈凡始终相信一点,推动一个社会进步的是人,而不是这些外物。
只有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大量人才,填充到大明社会的各行各业,再配合陈凡从现代世界带过来的无数新奇东西。
只有这样,大明的社会才会快速发展。
陈凡看了一眼还在思考的两人,知道他们一时还没有想好。
毕竟。
这事太过重大,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想好的。
陈凡带来的方案上面,为了招收到合格的生源,每一个细节陈凡都考虑到了。
比如为了减轻老百姓家里的负担,招收的这些学子都是义务教育,不需要花费家里的一分钱,全部都有大明财政负担。
大明一千多个县,三百多州府,每个地方招收的学子不超过三人,然后再通过复赛,决赛淘汰一些,最后留下的孩子不超过三千人。
这么大的一个大明,负担三千学子的培养费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为了让大明的老百姓积极响应政策。
陈凡经过这些天的考虑,想出了一个杀手锏。
就是这些孩子毕业后,安排进官府工作,给他们一个铁饭碗。
想来这样。
陈凡不怕这些老百姓不疯狂。
华夏大地自古以来,能吃一份公家饭,那是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
能进官府工作,对这些大明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别说是大明了,就是华国,大家也热衷于考编。
俗话说,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由此可见,公务员是多么香的职业。
毫不夸张的说,公务员这一职业,在华国历史上,香了五千年。
因此,给这些聪明孩子一份编制,不怕那些家长不心动。
陈凡这些天研究大明的官吏制度发现。
一个普通的县城,整个县衙门最少也有上百官府人员办公。
可是神奇的是,这上百人,只有区区几个公务员才是官员,其他的人都是不被朝廷承认的小吏。
除了知县,县丞,主簿这三人才是官。
其他的典史,巡检,文书,衙役,捕快,狱卒等等这些人,都是胥吏。
当时陈凡了解的越多,心里也越惊讶。
第134章 谋划算计
一个县政府,足足有超过一百个公务员。
结果,居然只有三个人才是被朝廷承认的官员,其他的公务员都是小吏,地位低下,不在朝廷编制内。
知县,县丞,主簿这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得以入职做官的。
在大明,官员往往通过科举产生,经过朝廷委派,常常异地任职,领取朝廷俸禄,并且为朝廷服务的。
但是,小吏就不同。
胥吏是衙门的办事员,由官员任命,从官员处领取俸禄,为朝廷命官服务的。
在大明社会,吏的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地位极低,待遇也极低。
吏不需要科举产生,主要是专业和专职的办事人员,也没有品级。
因为朝廷规定,吏员的子孙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升迁为九品芝麻官。
所以,很多的读书人,宁愿穷其一生,也不愿去当吏。
而吏的主要来源就是招募。
地方官员需要吏员了,就会贴出公告,吸引有意者前来应聘。
虽然吏员身份低,但毕竟在衙门当差,吃的是皇粮。
因此。
平民老百姓想要通过招募进衙门当胥吏,那也是不可能的。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大明的胥吏阶层自成一个体系。
俗话说,流水的官员,铁打的胥吏。
地方官每隔几年,就会被调到其他地方。
但是。
一个地方的胥吏却会世世代代在当地生根。
一个衙门的胥吏岁数大了,就会把自己的后代族亲安排进衙门办事。
这也就导致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一个地方的衙门小吏职位,基本上被这些胥吏世家把持。
大明的文人,因为热衷于做官,便会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读书上。
这就会导致,他们做官后对人情世故不精通。
而吏多是读书不好,并且由当地人担任,因此他们在人情世故方面更加练达。
一般情况,都是官员具有决策权,而吏更多是去执行,两者相得益彰。
但是,也正是因为吏员做官无望,仕途有限,素质又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欺压平民、鱼肉百姓身上,造成大明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贫苦。
现在。
等这些聪明孩子学成出来,陈凡就会给他们分配工作。
每个县要两三个胥吏名额,想来没有人会反对。
那些文官一向看不起胥吏,就更加不可能反对此事了。
而这些毕业的学子,会被陈凡安插到大明每一个县,每一个州,每一个府。
等时间一长。
好几届的毕业学子全部安排到县州府衙门,充作胥吏。
等每一个县都有人数众多的科学人才后,陈凡就可以推动大明的官吏改革了。
官和吏都是大明的公务员,不应该区别对待。
而只有把这些科学教育出身的人才,通过官吏改革,送入官场,身居高位。
上一篇:大秦:老赵,我真的不是仙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