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919节

还喜欢思考各种国家大事,还想的头头是道。

崇祯笑了笑,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跟自己的女儿说这些。

朱彦霖又说道:“父皇是在为后世开疆扩土,解决西域的大麻烦,将西域打通,所以不惜代价去修建,是吗?”

“你知道的倒是挺多啊,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我娘告诉我的。”

“你觉得父皇做的对吗?”

她用力点了点头,用清澈如水的大眼睛看着崇祯:“是我我也那么做。”

这句话,在皇宫内其实是大忌,怎么能跟皇帝说这种话呢?

不过崇祯并没有怪她,不但没有怪,还觉得这个小棉袄真是贴心,能体谅老父亲的心。

“快去做你的题吧。”

朱彦霖在崇祯额头上亲吻了一下,笑得很调皮,转身就跑了。

其实现在已知困惑着张凡的不是军队的力量,也不是火车的技术,而是医学水平。

作为21世纪的人,亲眼目睹了古代的医学水平,才会发自内心感慨:还是生活在21世纪幸福啊!

21世纪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医疗设备,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没有的。

就目前,医学和化学暂时混在一起在研究。

微观世界的理论知识全部从零开始在研究。

就说崇祯二年年底提出来的元素周期表,到目前为止科学院都还在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证明那些元素的存在。

当然,据说科学院在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就说口服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它必须耐酸性强,不然就会被胃酸溶解,人体根本无法吸收。

这里就需要研究胃酸的成分,否则你根本没法研制出阿莫西林这种类型的药物。

而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是化学概念,就必须进入化学领域做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研究。

现在科学院有好几个类别的研究院。

例如纯理论知识的研究院,包括了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纯理论知识研究。

也有应用型研究院,例如农学院的化肥,早在几年前,南京大学的农学院学生就通过实践制造出了钾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明朝就掌握了精细化钾肥的生产。

实际上,现在的钾肥,多是喝完的茶叶制造的,不能算是科学制造。

应用型研究院可以缓解不少目前各行各业的难题,但无法继续推进科技树的成长。

未来大明朝能走多远,肯定是理论科学研究决定的。

一旦理论科学研究停止,人类的技术也就停止了。

但是人们恰恰容易轻视搞纯理论的,而重视眼前实用型工具。

例如,北宋的那种超级大弩弓,可以射出1500米以外。

而21世纪稍微大一点的狙击枪才能达到1500米的射程。

当你跟一个北宋的军事研究院说,咱们投入巨额资金研发一种武器吧,这种武器射程很远,可以达到1500米,不过需要好多好多钱,还要好多好多人一起研究,还要重新制造材料,至少需要个几十年才可能研制出来。

他一定会觉得是你傻子,因为北宋就拥有这样的武器。

但是21世纪的人都知道,狙击枪是北宋那种超级大弓弩不能比的。

这就是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普通人容易被眼前回光返照的低端技术迷失双眼。

就说钾肥通过茶叶来制作这件事,其实古人一直在用,而南京大学只不过把它归纳且精细化,制作流程化。

这在各地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

而那些发表钾元素作用的理论论文,科学界反倒没有多少人在意。

甚至有人曾经向皇帝提出过解散理论科学研究院,他们认为那群人天天蹲在研究院里,啥东西也整不出来,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还不如拿那些钱去改善穷人的生活。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

还有人说,现在大明的火器和炼铁技术已经很好了,根本不需要再投入大量资金做新技术的研发。

这就是崇祯要李岩这种激进派上台的原因之一。

正当皇帝在思考医学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北京城的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海啸。

第955章 摊牌了,我张凡就是来装逼的!

北京快报的科学刊发表了两篇论文:《胃酸和抗生素》、《磷肥和钾肥的作用》。

现在整个北京城的学术界都知道了一个人的名字:张凡。

现在科学院的那些人都在四处打听这个人。

在《胃酸和抗生素》这片论文中提到一个观点:人体的胃中有一种东西叫做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而盐酸在化学中的表述就是氯化氢。

它是胃中的一种保护机制,并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直接口服,进入胃中会被盐酸溶解掉。

这篇论文起初刊登的时候,就引来了无数的骂声。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张凡这个名字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一出来就以一种专业的口吻在教大家做事。

二、关于酸性物质的争论最近几年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人认为酸性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根本不存在酸性物质。而张凡在论文中大谈酸性,还说胃中有大量的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居然和生理食盐水的成分相同。

请问,这么不是搞笑吗?

三、这里面还牵扯到学员派系之间的斗争。

早在几个月前,北京大学医学院就出现了关于酸性和青霉素的争论。

发现这一特点的人是北京大学一个普通研究员,她叫孙晚云。

她提出过青霉素的耐酸性测试,她的论点是青霉素之所以不能口服,是因为人体的口腔中有一种可以溶解青霉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呈酸性,如果要研制口服青霉素,则必须提高青霉素的耐酸性。

这一观点由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提出来,当然受到了其他研究员的否定。

甚至有来自学校权威的否定。

但张凡的这篇论文一登出来,就有好奇之人,去研究了人体的胃液。

研究也很简单,科学院定期会有死囚的供给。

有人从胃中提取了胃液,然后开始做实验。

并且用显微镜观测到了胃液是如何分解青霉素的。

随后,就有权威学者发表论文,证明了张凡的论点。

不仅如此,北京大学研究院还开始对人的唾液进行研究。

随后,人们又开始用生理食盐水进行测试。

关于青霉素和耐酸性的研究,就正式掀开了!

事情在短短的半个月发展到这个程度后,人们开始对张凡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原因也有二:

一、能在北京快报的科学板块发表论文的人,一定不是无名之辈才对。

二、能够如此清晰地指出问题的关键的人,一定不是无名之辈才对。

那么,张凡到底是谁呢?

如果仅仅只是《胃酸与青霉素》这一篇论文也就算了,问题这货居然还写了一篇《钾肥和磷肥的作用》。

这篇论文很高调地告诉了人们一件事:你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肥料,那种可以让农作物茁壮生长的肥料,叫做钾肥,钾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钾。

至于工业制造方法嘛,这篇论文里也写了几点,写的比较简单:光卤石、钾石盐、苦卤。

并对这些原材料做了简单的说明。

那种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就是磷肥了,磷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磷,它的全名叫磷酸钙。

论文点到为止了。

《钾肥和磷肥的作用》这篇论文如果是单独发表,人们只会来一句:这是讲的一坨什么狗屎?

什么光卤石?

什么狗屎的钾石盐?

还有什么狗屁的苦卤?

这都是啥?都是个啥!

但是有了《胃酸和青霉素》这篇论文,《钾肥和磷肥的作用》的可信度就变得极高了。

首节 上一节 919/11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挂在大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